苏东坡——师•典•诗(23期)

石竹涧溪

<p>  大家好!今天是《一师一典两诗》第23期了,本期重点讲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东坡和他本人的典故。之后呢,我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唐代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另一首是唐代陆龟蒙的《新沙》。还是那句老话,仅供大家参考吧,期望能在练字方面给您一丝帮助与启发。</p> <p>  苏轼,汉族,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三起三落,颇赋传奇色彩。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神宗时期,他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第一起第一落。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这是他第二起第二落。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这是他第三起第三落。高宗时追赠太师。孝宗时追谥“文忠”。</p><p> 苏东坡和诗仙李白一样,当属唐宋时期的文学巨匠,都是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超级大咖。但我粗浅以为,诗仙李白的诗在思想性和哲理性这个维度上,与苏东坡还是存有差距的。李白的诗浪漫、夸张、有气势,比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长风破浪会有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诗句,都是豪迈磅礴、汪洋恣肆的。苏东坡的词,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凸显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凸显了文人的智慧与理性;“一蓑烟雨任平生 ”,凸显了人生的旷达与洒脱,这些都是诗仙难以比肩的。李白一生未涉政坛,因此没有为国家为民族施展抱负的机会。而苏东坡涉政40余年,做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实事,譬如兴水利、修苏堤等,但身为朝廷官员的他,却与前期的王安石和后来的司马光在政见上都不是太合拍的,性情使然,一度被人排挤,一贬再贬,他写的那首自嘲诗《题金山画像》,非常精准地概括了他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历史上说他深得“儒释道”传统思想的真谛,正是他对民族文化的融汇贯通、大彻大悟,从而帮助他在心态上战胜了一道道人生的坎坷。大家都知道,他后来的人生愈发惨淡,但他却屡屡做到了超脱释然,他格局大、胸襟广,面对挫折与艰辛亦然乐观向上,被贬黄州后,他还经常吟诗下棋,甚至亲自下厨烹饪“东坡肉”,从来不失生活的品质和情趣。政治上一次次的打击,不但没有使他消沉,反而成就了一位“人生更丰满,思想更深邃”的哲人、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这也正是世人都更加喜爱他、尊重他的缘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叙述宏大,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亦擅长书法,是“宋四家”之一,但他很自谦,逢人便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法”等。我倒且觉得他的书法文人化色彩比较浓,有些许古朴归真的“道”在其中呢。因为宋朝书法重意象而轻法度,在此我建议大家可以欣赏一下他的中年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蛮有意味的,该贴也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也擅长文人画,特别喜爱墨竹、怪石、枯木等等。</p> <p>典故【美食大家】</p><p>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中有许多苏东坡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浚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老百姓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指挥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皮薄肉嫩,色泽红润,味醇汁浓,烂而不碎,香而不腻,然后分送给大家品尝,大家都说“从来没有吃到过如此好吃的美食,这下真是有口福啦”,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