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无极限 服务无止境,——记写招贤支行老一辈农金员的奉献精神

于志海

<p>  “我是农商人、农商是我家,一言一行树农商形象,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这是每一位农商人晨会时的誓言。柜台里每日都是柜面人员忙碌的身影,田间地头都是客户经理坚实的脚印,每一位农商人都在为服务社会奉献着自己。然而还有一群农商人在默默的付出着,那是农商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最可爱的农金员。</p> <p> 说起农金员,在招贤镇仕阳社区没有人不认识信用社老于。说起老于,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点赞,很多人都会亲切的叫他“于老”。“那是在1976年的秋天,我很荣幸的成为了农信社第一批农金员,那时叫“代办员”,就是为村里老百姓代办信用社的一些业务”他回忆说。现在老于还清楚记得那年发了14.6元,高兴的为大娘扯布做了一身当时最流行的方格子衣服,做好事的同时,还为家人挣得了荣誉。</p> 始终心想我是农信社的一员 <p> 好的口碑和威信是用服务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农村信用社是当年的三大公社之一,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为农信社的一员,服务群众是信合人的职责和使命。当年村里安“闭路”时,单户安装费260元,满40户,每户220元。作为农信社在村里的“代办员”,老于主动担当,为了给每户省下40元,自己掏腰包8800元,先为大家垫资,再挨家挨户询问安装意向,最终一户一户的回收资金。还有村里安电话时,老于主动联系电信局,为大家跑手续,走流程,村里所有的电话都是通过老于跑前跑后安装成功的。事后有人问他:“你又不在村委,又不赚钱,出那么多力,你图啥?”老于听后憨厚的笑了笑,心想我是农信社的一员,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p> “最后一公里”的架金桥人 <p>  老于为农商行和村民朋友们架起了金桥。大家有钱了找老于,缺钱了还是找老于,老于成了全村的金融管家。得知农商行有了农金通,已经退休的老于让儿子第一个申请,并把农金通搬进社区服务中心。看着农金通这个“大宝贝”笑的合不拢嘴,老于也努力学习操作,每天为社区、村委、村民办理业务,资金实时到账,服务便捷高效,为客户节省了很多时间。老于洋气的说:“有了农金通才算为服务群众打通了最后一公里”。</p> 有钱难买老来瘦的“奔波人” <p> 有困难找老于,支行也达成了这个共识。在开展新一轮文明信用工程选择试点村时,虽然老于已退出工作岗位,但支行还是选择了他所在的村庄。因为老于威望高,服务好,并且在他的经营下,该村信用环境良好。经过多年的沉淀,全村只有两笔老陈贷,一是村委使用,二是借款人死亡,到现在老于还一直联系村委催收贷款。在听说新一轮文明信用工程是为村民谋福利后,74岁的他马上站出来,带领支行人员利用晚上时间走街串巷,每时每刻都不放松。一个月下来,本来消瘦的老于,又瘦了。看着我们心疼的眼神,他嘿嘿一笑说:“有钱难买老来瘦”。</p> 44年如一日,服务无止境 <p>  随着科技的发展,老于感觉自己很多方面跟不上社会进步,就硬生生把有稳定工作和较高收入的儿子拽了回来。他对儿子说:“你在外边的工作再好,咱们服务群众的事业不能丢!”那时的老于干农金员已经29个春秋。重任交给儿子,老于还是停不下服务群众的脚步,大街小巷都是他忙碌的身影,这样一干又是15年。服务永无止境,44年如一日的他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这就是老于,以一名农商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书写着对农商事业的无限忠诚,在默默无闻的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