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章作者:任玉印</p><p>纸改电版:宋英超</p><p>编辑制作:尚 涛</p><p>背景音乐:永远的铁军/张松</p> <p> </p><p> 《<b style="font-size: 20px;">不怕天塌陷 豪情映雪山</b>》</p><p><br></p><p> ——记某部二营指战员战胜特大雪崩的事迹</p><p>(1979年11月1日 星期四 刊于新疆军区 <b>战勝报</b> 第二版)</p><p><br></p><p> <b> 一场罕见的特大雪崩</b></p><p><br></p><p> 1979年9月24日,位于天山深处的小母孜里克大坂,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雪。正在这里施工的二营指战员居住的帐篷,全被埋在两米多厚的积雪里。</p><p><br></p><p> 翌日凌晨六时二十分,当与风雪搏斗了一整天的四连的同志们睡得正香的时候,指导员宋英超突然被一阵奇异的呼啸声惊醒,他还没有来得及辨别清楚,只见侧面山坡上如同小山般的积雪向连部、炊事班驻地猛压下来。刹时,巨大的雪浪冲垮了帐篷架,撕裂了篷布,推倒了伙房。在连部睡觉的宋英超连同帐篷被雪浪掀起,推出70多米远。离他几十米远的雪坑里,副指导员摔成重伤人事不省;炊事班的帐篷也被雪浪推出八米远以后,掩埋在雪堆里。</p><p><br></p><p> 这时,刺骨的冰雪,使身着衬衣的宋指导员很快清醒过来。他想站,站不起来。想喊,喉咙像塞着什么东西,想发信号,手枪不知被雪崩摔到哪里去了。他挣扎着,强忍剧痛,使尽力气,一边朝营部和相背方向的全连驻地疾呼:“快——快救人啊!”一边挪动着冻僵的身体,吃力地向山坡上最近的一排帐篷爬去。</p><p><br></p><p> <b> “崩”不垮的坚强堡垒</b></p><p><br></p><p> 狂风怒吼,雪雾茫茫。等到一排的同志听到呼救时,宋指导员已爬到了帐篷门口。同志们赶忙从床上跳下来,搀扶指导员。指导员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别管我,快——通知部队起床,——向营里报告……”</p><p><br></p><p> 宋指导员顾不上换掉“铁甲”衬衣,以极大的毅力主持召开了紧急支委会,确定了迅速抢救炊事班的同志和副指导员的战斗方案。这时,指导员面色铁青,浑身哆嗦,站都站不稳,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雪窝里。二排长濮定恳切地劝指导员去休息:“放心吧,有我们支部在,天塌下来也顶的住。”并命令战士把指导员送到营部卫生所。</p><p><br></p><p> 营长杨双海、教导员周寅芳也被微弱的呼救声惊醒了,他俩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边扣衣服边喊通信员。可是通信班的帐篷已被两米深的积雪埋了起来,连喊几声,一点反应也没有。情况紧迫,两人当机立断,由杨营长亲自通知部队,组织救援。周教导员立即奔赴雪崩严重的四连。</p><p><br></p><p> 这时,四连抢救炊事班的同志和副指导员的战斗正在紧张进行,只是有点慌乱。周教导员到现场后,立即把三个排长叫到一块,重新进行了布置。全连干部战士看到教导员冒着如此大的风雪赶来和自己并肩战斗,顿时增添了巨大的力量。</p><p><br></p><p> 为了及时稳定部队情绪,做好重灾情况下的救援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四连九名昏厥的同志基本脱险后,营党委及时召开了全体会议,决定由周教导员去四连代职。这时,宋</p><p>指导员不顾营首长和医护人员的拦阻,在两名战士的搀扶下,也踉踉跄跄赶回连队,立即在雪地里召开军人大会。他说:“同志们,团、营党委在时刻关心着我们,兄弟连队在援助着我们。现在重灾压头,我们应该怎么办?”战士们看到指导员重伤不下火线,为党忘我工作的劲头,个个激动的热泪盈眶,大家振臂高呼:“灾情吓不倒,任务不减少”,“团结一股绳,战胜大雪崩!”</p><p><br></p><p> <b> 压不倒的英雄战士</b></p><p><br></p><p> 四连的同志一听到雪崩的消息,立即涌出帐篷,投入一场抢救战友的战斗。</p><p><br></p><p> 二排长濮定带领部队顺着雪坡第一个朝出事地点滚了下去。四排长来不及穿鞋袜,戴帽子,光头赤脚地站在雪地里指挥。所有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班长和骨干也都战斗在抢救一线。</p><p><br></p><p> 在抢救炊事班七位负伤同志的战斗中,为了不致发生撞伤,大家硬是靠两只手不停地刨雪。不少同志指甲撕裂,十指出血,也在所不顾。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多争取一分钟,战友的生命安全就多一份保证。</p><p><br></p><p> 六个炊事员很快从倒塌的帐篷里救了出来,只有司务长陈琪因伤势过重而停止了呼吸。这时,共青团员、卫生员王增荣立即脱掉棉衣,对司务长进行人工呼吸,经过七分钟抢救,终于使陈琪同志起死回生。这时,周教导员看到小陈有救了,赶忙用吊床把他往帐篷里抬,刚抬到门口,自己由于劳累和受冻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副班长、共产党员常化堂同志也因连续背运伤员而昏倒了。</p><p><br></p><p> 新战士王炳成听到抢救信号后,衣服都顾不上穿就冲出门去,不几步就掉进一个大雪坑里。这时,他忽然听到不远的地方有呻吟声,立即顺着声音爬了过去,发现躺在两米多深的大雪坑里的副指导员。于是,他又爬回帐篷,从床下赶忙摸了条绳子很快把他救了出来。</p><p><br></p><p> <b> 赞不尽的战斗情谊</b></p><p><br></p><p> 战友心连心。当接到救援四连的命令后,二营各连的抢险分队在连首长的带领下迅速赶到了出事地点。这时,遇险同志已救出来了,摆在全营同志面前的任务,是协助四连寻找被雪崩冲走的各种物资。</p><p><br></p><p> 在长一百二十米、宽八十米,到处堆满两三米厚的积雪的山坡上,要寻找几只手抢、几百发子弹和一部分零星物资,就如同大海捞针,相当困难。从上午七时到下午五时,在连续十一个小时的奋战中,各连在指定区域内把三米厚的积雪齐刷刷地倒腾了三遍。同志们既冻又饿,累的连气都喘不过来。不少同志的毛皮鞋、雨靴和脚冻在一起,成了个“冰疙瘩”,但无一人叫苦。这时,还有一箱子弹和一个公文包没有找到,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激励着几个连队的同志继续战斗,他们又从头至脚把积雪翻了一遍,终于找到了全部物资。</p><p><br></p><p> 与此同时,奉命开辟通路、护送三名重伤员的机械班长饶长城,冒着生命危险,亲自驾机铲雪开路。九时左右,当推土机行至小母孜里克大坂时,夜幕笼罩,伸手不见五指。为了确保伤员和车辆安全,在推土机无照明灯的情况下,他把操纵杆交给副手,自己钻出驾驶室,顶着凛冽的寒风,左手抱着滚烫的排气管,右手打着手电为机车探路,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打通了十公里雪道,把伤员安全地送到了团卫生队。</p><p><br></p><p><b> (任玉印)</b></p> <p> 战寒斗雪崩,壮士无不勇。</p><p> 支部堡垒固,团结力无穷。</p><p> 救命事头等,胜于亲弟兄。</p><p> 谷留血指爪,换来“天路”通。</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怕天塌陷,壮志凌云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干部冲在前,连队磐石坚。</p> <p><b> 战勝报 </b>1979年11月1日 星期四</p><p>第二版(样图)</p> <p>四连当年施工的<b>小母孜里克路段</b>今景</p> <p>时任二营四连政治指导员<b>宋英超</b>独库公路施工期间留影</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10月28日上午,中央一频道“<b>等着我</b>”栏目播出原四师步兵第十一团二营四连 复退老兵 <b>赵哲</b>38年寻找生死之交战友<b>赵来志</b>的感人事迹。再现了我英雄部队将士们修筑天山国防公路的艰苦岁月。其情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p><p><br></p><p> 40余年后的今年7月12日,被班长<b>赵哲</b>苦苦寻找的<b>赵来志</b>,驾车数百公里,重走独库路,重返当年曾经挥汗如雨、热火朝天日夜奋战的施工路段。旧地思友情,回忆雪崩全连上下心急如焚、火急火燎、奋不顾身救战友那血染冰雪、谷留指爪的壮美场景。在瞬间满天纷飞的大雪中,他满含泪水、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11团的战友们、四连的战友们,我<b>赵来志</b>来啦!并深情地讲:“这里是我和战友们曾经携手并肩一起战斗过的地方,我将永志不忘!”</p> <p> 文章作者<b>任玉印</b>近照</p><p><br></p><p> 时任团政治处宣传股长<b>任玉印</b>对当年撰写这篇纪实报道的回顾:</p><p><br></p><p> 四连驻地发生特大雪崩的第二天,我随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在团首长的带领下手提肩扛、翻山越岭、走捷道去给四连指战员送一些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当来到四连驻地,看到被雪崩摧毁的帐篷,看到被砸坏的锅碗瓢盆,心情极不平静,深为四连战友遭受如此大的天灾痛心,但当看到和听到四连指战员在营、连两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崩不垮,砸不烂,顽强开展抗灾自救的精神,却深受教育和感动。随后我又再次到二营和四连驻地去了解情况,掌握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晚上回到帐篷,久久不能入睡,四连与雪崩奋战的壮丽场景不时在我脑海浮现,我翻身下床,在昏暗的马灯下给<b>新疆军区战胜报社</b>写了篇名为《<b>不怕天塌陷,豪情映雪山》</b>的记实报道。那时候通讯手段落后,等到稿件刋出,已经是1979年11月1日了。事情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四连战友们当年战胜雪崩的英雄壮举,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 后 记 </b><b>】</b></p><p><br></p><p><b> 独库公路美,人间绿花芳。天山冰雪寒,官兵血滚烫</b>。修筑独库公路,是英雄的11团继进疆1958年修筑兰新铁路后献身国防的又一次重大工程。其任务之艰巨,自然条件之恶劣都是史无前例。从1975——1979年,官兵们战严寒,斗风雪,不惧艰难险阻,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整整艰苦卓绝地鏖战了5个年头。它是一幅团结奋战的壮丽画卷;它是一曲响彻天山的豪迈战歌;它是一篇忠诚奉献的人生写照。是在铁板上钉钉,是在天山上凿路。他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b>他们的使命与担当、奉献与贡献将同这条举世闻名的“景观大道”一样名垂千古、彪炳史册!</b></p><p><br></p><p> (尚涛)</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编辑制作:口矢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联系电话:18966855833.</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QQ邮箱:1529755338@qq.com</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