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广东省五华县郭田镇布美村,是我祖父出生长大的地方。布美村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围屋。</p><p class="ql-block"> 在布美村圩上埧,有一处叫做“光华第”的围龙屋遗址,这是典型的广东客家半圆形围龙屋,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光华第”</span>是布美村邓氏家族的祖屋,祖父邓清兰在这里出生长大。“光华第”原来有七十二间屋舍,如今这里仅存了门楼和中厅,其余都被荒草和矮树复盖了。</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国弱家贫,为了生活,我的祖父成了“契约华工”(俗称“猪仔”),离开“光华第”飘洋过海到印尼做苦工,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我父亲和我四叔先后回国投身抗日战争,他们都是在印尼出生长大的,在那以前从未回过祖国,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家族根源于中原,都记得”光华第”和布美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华全县河谷冲积平原和盆地占全县面积不到10%,人均只有几分耕地,自古以来都是贫困县,靠地吃饭的农民四季辛劳却填不饱肚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乡亲们走出山沟,走向深圳和珠三角,走向全国,打工挣钱,勤劳致富,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乡亲们家家盖新楼,越盖越高大,越盖越豪华,不乏富丽堂皇者。</span></p> <p class="ql-block">布美村的旧房子,成为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参加了一个乡亲的婚礼。</p> <p class="ql-block">繁华的五华县城—水寨镇</p> <p class="ql-block"> 五华县城水寨镇有一座广东省内最大的客家围龙屋—璼公祠,璼公祠始建于明朝初年(1368年),距今已648年,房间共有398间。经现场测量,这座围龙屋为六横六围结构,直径长126米、深(含门口半月形池塘)278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该古围龙屋是客家标准的大围龙,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栋大厅、左右各"六横六围"。围屋祖祠大厅为石柱梁架结构,悬山瓦顶,灰沙夯墙,完好保留着明显的明代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最高峰时居住着1500人。我总是在想,这1500人围绕着中厅紧密抱团居住,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或者说,这会产生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容家老妹山歌多</p> <p class="ql-block"> 这是布美村的邓氏祠堂。右联:南阳世德,左联:东汉家声。</p> <p class="ql-block">源远流长,记录千年的人。</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不忘自己的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谢谢观赏</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