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街是武清的回民街,我是七街人,但不是回族,在七街正经儿也没待过几年,小学的一、二年级是在回民小学度过的,那里有我一帮曾经的发小儿,最近几年也经常聚会,所以说那里有我很难忘的童年记忆。<div> 七街人做买卖的多,卖早点的也很多,有些早点铺子都是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所以我总感觉要吃到那些曾经的早点味道还是得来建设南路这条回民街。</div><div> 七街这两年一直在拆迁、在修路,从2016年开始我就陆续地在拍下曾经的一些记忆,这组照片是在2019年拍的,因为懒,一直都没有整理,这些天不太忙,打算整理一下,这个过程真的挺享受,</div><div> 新照片,老景像,年龄大了,回忆是如此美好。</div><div><br></div><div><b>大饼加羊杂</b></div><div> 吃大饼羊杂,七街人一句话:祥利哪儿啊。</div><div> 外面的人会说:老交通哪儿。</div><div> 七街卖羊杂的很多,我记忆里福苑小区那家也不错,他们还主推炸辣子,在店里吃免费,想带走可以买,泉州路菜市场西门那里也有一家据说也不错,我没吃过,不过祥利应该是最有名的,别家都是大饼加,祥利也买烧饼加,除了夹羊杂,他们的烧饼夹牛肉也是正宗。</div><div><br></div> 我感觉东西好吃不好吃,光看卖相就可以了,大饼的弹性和羊杂的色泽都是满分,口味当然不会差。 这烧饼让我想起上高中时的冬天,每天去胡同口的烧饼店买个烧饼加上前一天奶奶煮的鸡蛋,黄色的灯光,烧饼刚出锅的芝麻香与四处飘散的热气,烧饼加上白煮鸡蛋的脆香绵软,这辈子都忘不掉。<div><br></div><div><b>大饼夹一切</b></div><div> 武清的大饼夹一切,很多都做得很潦草,主料配料都潦草,所以吃起来口感没有特别惊艳的,但七街的这条街上的大饼加一切不同,特别是他们的小鸡柳,所有的七街早点铺,都是自己手工切鸡胸裹面包糠做鸡柳,沾上沙拉酱或者西红柿酱单吃很有家的味道。</div> 最值得介绍的是建设南路和雍阳西道交口这家,饼是现烙的,小鸡柳、茄夹、鹌鹑蛋.......配上小咸菜,咬上一口特别满足。 估计大饼夹一切好卖,这条街上有好几家,都还行。 好多正宗的七街人都喜欢吃这家,我去过两次,都没出摊儿,就放弃了,吃过同学买的,还不错。<div><br></div><div> 另外打个广告,同泽园门口有一家,是我小学同学开的,那里的粥熬的特别好,大饼夹一切和煎饼果子都很好吃。</div><div><br></div><div><b>煎饼果子</b></div><div> 没有之一,下面这家是这条街做得最好的唯一,现磨绿豆,就是天津人口中:我们家楼下那家煎饼果子。</div> <p class="ql-block"> 之前这家在七街骨科医院前面,建设南路修好后,骨科医院搬走了,他们就在老交通队附近,我搬家了,离得远,建设南路修好后我就没去买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果子老豆腐</b></p><p class="ql-block"> 这条街上之前有两家卖果子老豆腐的,我比较喜欢下面这家,因为他们卖糖果子,我喜欢吃糖果子,所以我很少去另外一家,他家吃老豆腐的碗回汉民是分开的,碗得得形状不一样,武清的早点总没有天津的早点做的精致,果子炸的也单一,能吃到糖果子的,附近只有这家了。</p> <div><br></div><div><b>炸糕与粘食</b></div><div> 想吃老炸糕的味道还得吃下面这家,雷记,</div><div> 雷记之前和我家住在一个胡同,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所有的炸糕都是他家炸的那样泛着棕红的颜色,直到吃到黄白色的耳朵眼儿,</div> 熟悉的老街坊,熟悉的颜色,熟悉的形状,口味已经是次要的了,在这里“吃”完全成了感觉。 <div><br></div> 下面这家之前只卖粽子,直到我2019年拍的时候还在卖粽子和驴打滚,前一阵一个偶尔的机会想去买雷记的炸糕,进错了门儿,买了一次他们家新上的大炸糕,皮薄馅大,就热儿吃有入口即化的感觉,可能我形容有些过分,但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毫不吝惜自己夸奖美食的言辞。 <p class="ql-block"> 现在他们不用这个玻璃罩子了,搬到了屋里,和雷记炸糕挨着,在建设南路与雍阳西道交口一侧,我感觉炸得不正宗的耳朵眼还没他们的好吃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透过玻璃罩子看到对面那个牌子了吗?傻二肉饼(记住不是旁边的傻子肉饼啊,傻子肉饼油腻了点儿。),他家的肉饼真正的皮儿薄馅儿大,入口不腻,一锅出、羊蝎子都很正宗,想吃正正经经的回民小吃还是得来这种家门口的老店,不用点那种稀奇古怪的吃食,简简单单的食材就是最好。</p> 粽子的品种不多,卖了这么多年只卖三种馅:红枣、蜜枣和红豆,这种单一反而更让自己回忆起曾经的味道。<div><br></div><div><b>豆包</b></div><div> 这家豆包离着雍阳中学挺近的也是在建设南路上,我同学介绍给我的,吃起来的味道和小时候的一样,还单独卖豆馅儿,进到院子里面买,恍惚有小时候串门找同学儿的感觉。</div><div>这阳光,这烟火气,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熟悉。</div> <div><br></div><div><b>家里的食堂</b></div><div> 下面这家是我小学的同学开的,叫凤刚快餐,一天买三餐,这张就是漂亮的老板娘,我们同学的聚餐大部分都在这里,大锅熬个鱼,包个菜饽饽都去她这里霍霍,老板的脾气特别好,</div><div>他家的早点很丰富,葱油饼有特色,不过建设路重修后他们搬了,再吃要去五六街还迁那个小区底商了。</div><div>话说自从建设南路修路后,很多好吃的小店都搬家了。</div> <div><br></div><div><b>烧烤</b></div><div> 不是早点,但我还是要重点介绍一下,因为老班长的羊肉串就是一种情节,之前在运河边上,干一年歇半年的牛气,疫情过后搬到了县医院对面的那条街上,正式挂牌:国政烧烤,因为有房租的压力,老班长改全年营业了。</div><div>自从改了名字后我只吃他的铜锅涮羊肉了,简单的调料,简单的方法,简单的食材,为啥吃出的味道就跟我们家的不一样呢?我一直想带李工去吃一次,让他尝尝人家的羊肉,李工那个切羊肉片的机子白买了,出来的效果怎么就跟老班长家的不一样呢?</div><div><br></div><div>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老班长烧烤的旧址,是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拍的,大丽丽从那边走来,阳光正好。</div> <div><br></div><div> 拍这组早点的照片是在初夏,出来的早,拍完后还有时间,就拐进了清真寺,清真寺的历史我不清楚,但清真寺贯穿了我童年的记忆。</div><div> 小时候曾经很害怕去清真寺的后院,总感觉里面荒凉而神圣,这几年每次去清真寺都会转一圈后院,顺便留下几张照片,我不是回族,但因为小时候长在这里,我对伊斯兰教有着从心底而来的深深敬意。</div><div>那天又习惯性的拍了几张,每次拍都有不一样的心情。</div><div>这也许就是宗教的力量。</div> <div><br></div> 翻出几张之前古尔邦节上,在清真寺拍的照片,<div> 用相机去记录仪式是一种美好,反过来美好用相机去记录也是一种仪式感。</div> 随着七街的拆迁工作陆续进行,很多记忆中的建筑与人文都不复存在了,那个拐角的小卖部,那路边的旧房子.....都成了真正的回忆,再也找不到了,很庆幸有些熟悉的味道是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绵延的,比如这多年前吃过的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