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军事要塞。永泰古城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最东端的门户。<div> 历史上的永泰城周围的大松山、小松山,曾经是一片茂盛的森林,山下是一片丰美的草原。</div><div> 永泰古城是一座军事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南障金城,北挖大漠,东联会靖,西通甘凉,乃古丝绸之路之要隘。这里从汉朝就开始设置兵马,唐建龙沙,元封松疆,明筑永泰,历来是“羌笛动鳖鼓,铁马律兵戎”的争战要地。尤为重要的是它接应并应急于兰州于红水之间的战略防线。故而明王朝要在西北边陲苦心经营这么一个军事基地。</div><div> 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永泰城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div> 永泰龟城的来历:<div>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将军李汶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双方在龙沙展开了一场数十日的大战之后,李汶击败了鞑靼部落群首领,收复了大小松山,但这场大战也摧毁了这里原来的要塞。<div> 之后,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在时任兵部副使邢云路的监修下,永泰龟城建成了。从此,永泰第一次成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要地,成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开始具有了政治、军事、外交、商贸的功能。据《秦边记略》记载,其城“左拥兰靖,右护凉古,前逼庄浪,两河则腹心,甘镇则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永泰城驻军以后实行屯垦戍边的策略,对西部边疆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div></div> 古城由于鸟瞰形如金龟,故又称“永泰龟城”。 永泰城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周长17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积318亩。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城门向南开,外筑甬门,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门稍偏西,形似龟头。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城周有护城河,宽约6米,深约1至2.5米。古城城围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外形是一大圆,城周有护城河。古城四面有4个瓮城,形似龟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城南北两侧分别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军事设施如此完整的保留下来,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div> 古时,古城护城河环绕,河宽水深,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千军万马。一路上,依稀可见一些土墩台,据说这样的土墩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共七十二个,一直通向甘肃省会兰州。这是明清时期用于防范外敌的烽火台,如果发现有敌入侵,便从永泰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点火,依次传递,很快就将信号传入兰州。丝绸古道上的每一座城池,似乎都与军事防御有关。</div><div>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兰州参将便驻扎于此,古城内共驻扎约2500多人马以及1300多名老百姓。现在依然可以看见昔日遗留下来的兵寨、草料场、瞭望台、炮台、城楼、马场、兵器库等机构的建筑遗迹。据《甘肃通志稿》记载“永泰颇有商肆”证明当时商贾贸易频繁,人民安居乐业,盛极一时。</div><div> 永泰古城内还建有关帝庙、大牌楼、灯山阁、三官庙、玉皇阁等庙宇。</div><div> <div> </div></div> 古城“鸟瞰图”<div> 图中显示永泰古城内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墙内边修有马道,围城墙一周,城墙上有射击垛口,在4个瓮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极圆池(汲海、涝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将军的公馆。城南一里处建有演武厅和教场,占地300亩。教场之南还留有一条长约6里的“龙沙”(山丘),“龙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里处设有军需草料储存处,城东南15里的骟马沟是当时的牧马场地。<div> 目前这些军事设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墙,还完整地保存着大部分城墙、城门,城内还保留着两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国时期的小学。</div></div> 主街道左侧的高台上,竖有古城“鸟瞰图”和“历史简介”2块喷绘的牌子,上面的内容,显示了古城的概要信息:城墙周长1.7公里、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积318亩。城周有护城河。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竣工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六月。由于古城鸟瞰时形似金龟,又名“永泰龟城”。<br><br> 永泰古城城门前是一望无际的荒草戈壁及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可以说永泰古城古时为防御外侵的第一道屏障,祁连山脉为第二道天然屏障。 <div> 2006年国务院批准永泰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古城里的居民大多数是古城守军的后代,说是古城,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村。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面对如此不断恶化的环境,古城内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庄稼难有收成。古城除了水质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沙尘,从每年的9月份直至次年5月份,都会有非常严重的沙尘天气。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村民不得不举家外迁,大约十年前,政府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了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鼓励古城的人们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几年间许多人陆续搬走,现在只留下了大概10多户人家不愿意离开此处,在这里守护着这片曾经美丽的家园<br><br> 古城残存的翁城 永泰古城在历史上曾受到人为的损坏。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永泰城里100多棵大树被尽数砍伐,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破四旧立四新,城里明清时期的庙宇也被一拆而空。 由于近几十年来气候极端干燥,雨水少,永泰古城原来有五口水井,现在四口水井已经已经干涸,仅剩下一口井供人们日常生活饮用。 走进古城之中,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基本都是荒芜的,原本居住在这里的人家也不知去向,留下了一处处空旷、杂草丛生的院落。 昔日的繁荣景象也已不复存在,让人伤感。 顺着古城的南北主通道行进,两侧不同时期的箍窑子、土坯房、砖房等混杂地建筑于城内,纵横交错地排布着。总体上看,古城内的民房有些破落,但有人住的院落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城内已毁的古建筑都新竖了遗址指示牌,提示着关帝庙、大牌楼、灯山阁、三官庙、玉皇阁等原来的位置。 古城内的房屋都是黄土垒砌而成,因长期无人居住又没有修缮,大部分的房屋都呈现一幅破败不堪的模样,显得比较荒凉,时不时会有风沙袭来,让人无处可躲。<br><br> 有人居住的院落里有几颗稀疏的树 古城人一天的生活是从羊群出城开始的,又以羊群回城结束。这里的一群羊有几百只,羊群走过,扬起一片片尘土。羊群路过的场面非常壮观,很多人就是拍摄羊群来到永泰古城的。<br> 目前这里除了种植一些粮食外,养羊几乎是这里的唯一经济来源,也让这处几近孤城的城池稍显生气。走在古城内可以遇到放羊的牧民。最初古城四周草木茂密,现在也慢慢的减少,现在放羊的人每天都会到周边很远的地方放羊。<br> 傍晚时分,也是村民赶着羊群进城的时间,让古城多了些活力,也是因为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在这里拍摄一张村民赶羊进城的图片获得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金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0第三期《永泰古城 一个明清军事要塞的标本》详细的介绍了永泰古城。由此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使他们有幸看到了一次这样荒凉而壮观的场面。 《中国国家地理》上的永泰古城 《中国国家地理》上的永泰古城 我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忠实读者 最近几十年来,这里风沙愈来愈严重,雨水越来越少,已经完全不适合人们生存居住。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这里早已是十室九空。随着移民搬迁的一次次进行,年轻人都离开了干旱缺水的永泰古城,到古城十公里山坡下的黄灌区居住,龟城的人口从1000多人锐减为100多人,而且多是中老年人,放羊和种植少量的洋芋、小杂粮就成了古城人主要的生活来源。<br><br> 村里仅剩的几户人家都以放牧为生,虽然生活极其不便,但他们依旧舍不得这世代安居的古城。留在古城里的老人们早已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愿意守望这里直到终老。 在古城内还保留有一所完好的小学校园,这是一所建于1914年的学校,整体建筑非常别致,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目前由于人口大多以外迁往别处,也没有了生源,如今荒废了,仅有一面国旗和一位老人在此守护着这座见证了古城繁华的净土。 如今的永泰古城仍旧保持着400年前的状态,似血的残阳照耀着古城,犹如时光穿越,我们似乎能听到了来自戈壁深处的战马嘶鸣和空旷的荒原上响起的猎猎风声,有一种奇妙的感觉。<div> <br><br></div> 永泰古城以其悠久、独特的场景吸引了许多影视剧组的到来,并在这座百年古城之中取景拍摄了许多部著名的影视剧。 影视剧《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汗血宝马》、《光辉岁月》、《大会师》、《天下粮仓》、《决战刹马镇》等的播出,足以说明永泰古城可以向开辟影视城的方向发展。永泰古城是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泰古城外是荒凉的戈壁滩,距离寿鹿山脚有 3.5公里,处在冲积扇的上部,植被稀少杂草丛生。身处这孤城,仿佛能听到房屋渐渐破落的声音,似乎这座神似金龟的城池正在一寸寸流离消逝,化为尘土。我真担心永泰古城会像楼兰古城一样消失。因为在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城池,大都因为风沙干旱或人口的迁徙而湮灭。<br><br> 牧羊的人赶着羊群从城门中穿过,城外辽阔荒芜的草原和一片小型淡水池塘,成为羊儿吃草、饮水的地方,也给放牧的人们提供着生存的空间。<div> </div> 永泰古城周围,广袤的原野上几乎见不到一棵树木,只有少量羊群走动。傍晚,整座城被呼啸而来的狂风包围,乌云压顶,城内的牧羊人相继赶着羊群进城,好似一副巨大的油画作品,压抑而充满神秘的力量。 初入永泰古城时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古城那种毫无修饰的古朴自然,恍若隔世般的感觉,给人无限的遐思,真难以想象现在还有这样保持基本原貌的古代军事要塞。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也许他们只会感受到贫穷落后与生活上的不便,昔日的繁荣与辉煌早已成为过往云烟。环境的恶化,水源的稀缺,村民的搬离,使得这座明代古城逐渐被遗忘在戈壁滩上,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看不到未来。永泰小学已经送走了最后一个小学生,很有可能再过几年,永泰古城也会送走最后一个村民,谁都不愿意只是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历史里。<div> 离别时我担心永泰古城的结局, 如果搞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又会因为这里偏处甘宁交界处,周边没有大城市,缺少足够的游客,附近也没有特别知名的景点,不能吸引大量游客来旅游,城中的古迹早在上世纪60年代损毁殆尽,只余下残破的城墙。当地政府和投资者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搞开发。永泰古城,已经成为一座被时光遗忘的记忆之城,也许最终只能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风沙中。<div> 永泰古城因战争而兴起,又因自然环境恶化而衰落。古城依旧还是那座古城,岁月却不再是那段岁月。或许再过几百年,那里只能依稀看到古城遗迹和写满沧桑的残垣断壁。保护永泰古城,任重而道远。</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