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孩子是父母的映射</p> </strong></h3></br><h3><strong>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strong></h3></br><h3>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背后往往有一个爱读书的母亲;</h3></br><h3>孩子温顺谦恭,背后通常有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h3></br><h3>孩子善良勇敢,背后就有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h3></br><h3>这些孩子长大后不一定多么优秀,但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h3></br><h3>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就在妈妈身上哦。<br></br></h3></br><h3>以下3种性格的妈妈,一定要格外注意:</h3></br><h3><strong>1</strong></h3></br><h3><strong>急躁,总是催促孩子</strong></h3></br> <p><br></p><p>这是地铁里发生的真实一幕:</p><p><br></p><p>一个妈妈咆哮说:“我不骂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师怎么罚你!”</p><p><br></p><p>在她身后,是看上去才两三岁,背着书包的可爱小男孩。</p><p><br></p><p>当然,小男孩低着头,满脸沮丧不敢吭声。</p><p><br></p><p>妈妈看都没看儿子一眼,继续旁若无人地发泄:“7点叫你,结果磨蹭到8点才起床。8点半才洗漱好,早餐都来不及吃。现在好了,要迟到半个钟头。我不管你,你自己去给老师解释为什么迟到。是妈妈没叫醒你,还是你自己拖拖拉拉?最好老师罚你抄十遍试卷!”</p><p><br></p><p>从站台一直骂到地铁车厢里,从上车一直骂到下车。</p><p><br></p><p>其实这个画面无比熟悉,我们生活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格格也每天从球球起床就开始施展“催功”。</p><p><br></p> <p><br></p><p>但是,换位思考下来,你会发现,父母爱催促,对孩子来说危害颇深:</p><p><br></p><p><br></p><p>我们年幼的孩子,往往神经、肌肉发育不成熟,身体的协调性比较差,大脑和手脚的配合不是那么灵活,所以他们在完成一些精细动作时会比较吃力,在穿衣服、系扣子、用筷子、握笔时会显得“磨蹭”“拖拉”,心有余而力不足。</p><p><br></p><p>父母经常性频繁地催促,会打断孩子这一思考的过程,也会让孩子从小丢失思考的能力,至少也是不能专注地思考,继而可能会带来做事马虎的习惯。</p><p><br></p><p>而且,父母催促孩子快一点时,往往伴随着怒吼和指责,这又加大了孩子内心的压力和焦虑。</p><p><br></p><p>我们很多父母会担忧咬指甲的孩子焦虑,但我们却在以另一种方式增加孩子们的焦虑。</p><p><br></p><p>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 </p><p><br></p> <p><br></p><p>我们要知道,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节律的:</p><p><br></p><p>2岁半以前的孩子,完全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他们完全活在当下,没有过去的回忆,也没有未来的焦虑; </p><p><br></p><p>到2岁半,孩子对“时间”“先后”这些词才有初步认识;</p><p><br></p><p>2岁半到3岁,孩子的时间观念飞速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分得清;</p><p><br></p><p>所以,磨蹭其实是孩子的必经阶段。只有当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p><p><br></p><p>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长成情商超高、人见人爱的人。</p><p><br></p><p>其实,如果尊重孩子的生长节奏,他完全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p><p><br></p><p><br></p><p>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p><p><br></p> <p><br></p><p>“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p><p><br></p><p><br></p><p><b>2</b></p><p><br></p><p><b>爱玩手机的妈妈</b></p><p><br></p><p>现在家庭中家家安上无线网络,年轻的父母总忍不住打开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视频,客厅里、餐桌上、卧室里,甚至陪孩子出去玩时也“机”不离手。孩子在边上闹腾,自己觉得无聊,也忍不住抱着手机上网玩。</p><p><br></p><p>因为在家里得不到大人的关注,孩子会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心里的委屈无法诉说。</p><p><br></p><p>日子长了,孩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既不愿意外出,也不愿意与人沟通,表现得非常胆小、怕事。</p><p><br></p><p>所以父母应该多出去走走,扩大社交面,让孩子也成为性格开朗的好孩子,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出门,让孩子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p><p><br></p> <p>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p><p><br></p><p>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p><p><br></p><p>和孩子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p><p><br></p><p>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p><p><br></p><p>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p><p><br></p><p>对此,呼吁家长特别是年轻的父母远离手机,多关注孩子,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语言沟通,多于孩子手拉手玩游戏或外出活动,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视力,让孩子健康成长,又达到亲子互动效果。</p><p><br></p><p><br></p><p><b>3</b></p><p><br></p><p><b>强势,要控制孩子的一切</b></p><p><br></p><p>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另一种“特别”的妈妈。</p><p><br></p> <p><br></p><p>她们十分强势,脾气很大、气势汹汹,在家里说一不二:</p><p><br></p><p><br></p><p>“把电视关掉!”</p><p><br></p><p>“写不完,不许吃饭!”</p><p><br></p><p>“考不好,打断你的腿!”</p><p><br></p><p>“你敢出去玩试试?”</p><p><br></p><p>“我说不行就不行!”</p><p><br></p><p>由于对孩子缺失尊重、理解、倾听和沟通,她们喜欢用这些命令、威胁的语言。</p><p><br></p><p>心理学上讲,如果母亲过于强势,父亲无法干预母亲,显得懦弱,男孩就会认为男性就像父亲一样,女性就像母亲一样。</p><p><br></p><p>久而久之,孩子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感受不到男性的阳刚之气,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自卑等。</p><p><br></p><p>如果一个女孩从小耳濡目染,认同强悍的妈妈,那么也会容易养成霸道的性格。</p><p><br></p><p>之前的热播剧《都挺好》中,苏家一家人就是这样的场面,强势霸道的妈妈,软弱无能的爸爸,没主见、爱装大的大哥、啃老、巨婴二哥、强势精明的小妹。</p><p><br></p><p>这就是失败家庭的缩影。</p><p><br></p> <p><br></p><p>其实,亲子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如果父母爱的是心目中认定的孩子,其实就是爱自己。而事实上,<b>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都有独立人格,都值得被尊重。</b></p><p><br></p><p><br></p><p>格格提醒,父母应该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学会“放权”。</p><p><br></p><p>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母亲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p><p><br></p><p>如果,孩子现在浑身“臭毛病”,妈妈们该反省,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p><p><br></p><p>各位宝妈们,你们是这样的妈妈吗?你们觉得什么样性格的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下方评论区和大家讨论一下吧。</p><p><br></p><p><b>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