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蓝色玫瑰

<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部分知识性资料参考网络,经组织再加工)</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拍照,拍照摄影时间:2020.11.7</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年的第二次出行,闲暇时间约了闺蜜一起飞🛫️上海市。</p><p class="ql-block">提到上海,你能想到什么?魔都,经济中心,建筑宏伟,交通繁忙……</p><p class="ql-block">我这是32后第二次去上海旅游,上次是1988年旅行结婚,当时的感受就是南京路,外滩游轮。</p><p class="ql-block">这次去上海就不同了,看过很多人影视作品里的上海,老电影《三毛流浪记》、《上海滩》里的老上海、《万家灯火》抗战后的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里解放后新中国的上海,再有就是当代作品《欢乐颂》里的时尚新上海等等。这些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由衷的喜欢与好奇。</p> <p>我这次出行的上海印象就是无轨电车、苏州河、南京路、外滩、东方之珠、名人故居、鲁迅公园、甜爱路。</p> <p>刚出地铁一号线新闸路口站第一眼看到的上海城市街道,上海也保留着无轨电车🚎,这也是我的怀旧情怀,在天津小时候常用的交通工具,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天津没有保留这种老物件。由衷地遗憾。</p><p>无轨电车🚎北京、上海保留了这种也算是古文化物质遗产。给北京、上海点赞👍</p> <p>苏州河畔</p><p>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民间一般认可的河段是:起于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有时也泛指吴淞江全段。</p> <p>苏州河上一座桥:乌镇路桥</p><p>苏州河在上海全长53公里河段上的29处现有31座桥。</p><p>乌镇路桥,原桥建于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不过,随着苏州河桥梁新规划的实施,这个名头恐怕很快就将被替代。</p> <p>安排好住宿,找食去。</p> <p>今天来上海恰逢立冬节气,我们北方的人风俗是吃饺子🥟,有句谚语“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我们找了家南方风味小吃馄饨也算是吃了饺子了。</p> <p>人流攒动的南京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南京路步行街上的慈安里大楼。最早是外国洋行,解放后成了民宅,使我想起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我觉得现在应该都成了出租房或是民宿了。</p> <p>请注意民宅有灯光窗下一位老人在观望着繁华的街道。正体现了闹市中的宁静。</p> <p>左边和平饭店大楼,右边汇中饭店大楼,正前方东方之珠近在咫尺</p> <p>南京路步行街网红店沈大成。</p> <p>上海滩的标型建筑</p><p>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p><p>钟楼依次分为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p><p><br></p><p>回头望去人潮涌动的人群在黄浦江边等待夜晚降临的东方之珠的灯光秀。</p> <p>这是北京东路百年老建筑,现在奢饰品店,一把伞8万。</p> <p>苏州河畔</p> <p>清晨的南京路步行街</p> <p>早晨的黄浦江边随拍</p> <p>我身后的外白渡桥</p><p>外白渡桥是中国上海市境内一座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通道,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p> <p>外白渡桥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马路天使》,五六十年代有《团结起来到明天》、《聂耳》,改革开放后则有《阮玲玉》、《上海伦巴》、《苏州河》、《大城小事》、《海上传奇》、等众多影视作品。而外白渡桥通过21世纪《小时代》、《巨齿鲨》等作品的强化,从诸多上海建筑中凸现出来,成为表征上海的一个符号。</p><p>32年前就是在这望着这座桥、拍照,这次再来原点拍照,已经是物是人非,桥两岸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已经有了30多年的知识积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也是不同凡响。</p> <p>亲们注意到没有?我身后的外白渡桥对面的老建筑,就是屹立于黄浦江之滨、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作为外滩经典的五星级老饭店,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佛兰赛设计的,楼高78.33米,1934年落成,“山”字形的大厦,内敛、稳重,是外滩30年代一个体面的“屏风”</p><p>我三十年前来上海,那时候看上海大厦兀自矗立在苏州河口,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特别的“高大雄伟”。她的原名就是“百老汇”大厦,她作为历史的见证,忠实地记录着上海滩的变迁、兴衰。</p> <p>鲁迅公园,感受到上海市民的生活状态</p> <p>公园里的世界著名文豪塑像。</p> <p>鲁迅纪念馆</p> <p>我看过电影《萧红》知道中国第一个女文学作家萧红是鲁迅的学生,在上海萧红和鲁迅社团活动、这次来上海了解了鲁迅在上海的故事。</p><p><br></p> <p>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p> <p>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写信给鲁迅希望他用真名骂蒋介石,鲁迅拒绝说:“文章很容易写……但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启灵时的抬棺人共12人,分为左右两排,最前面的两个是巴金、鹿地亘,后面依次为胡风、曹白;黄源、张天翼;靳以、姚克;吴朗西、周文;萧军(田军)、黎烈文。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p> <p>去鲁迅故居的山阴路</p> <p>鲁迅故居马路对面就是瞿秋白寓所,这让我也深刻了解了瞿秋白的故事。</p> <p>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常州,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下被国民党杀害。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p><p>1923年1月瞿秋白从苏俄回国,6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以候补中央执委的名义到了上海,由李大钊介绍参加了上海大学的教学工作,被委任为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23年下半年,瞿秋白十分忙碌、十分幸福,工作上有繁重的校务及教学,加上党务和组织工作;生活上与王剑虹从相恋到结婚,1924年1月筑爱巢于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兴彬里306号。7月王剑虹不幸死于肺病,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新居位于闸北区宝通路顺泰里12号,与住在11号的沈雁冰是邻居。1927年2月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失败后,党中央从上海迁往武汉。瞿秋白参加“八七”会议后实际主持政治局工作,实际上也是共产国际决定由瞿秋白领导全党走向新的历程。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投降主义的政策,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1928年4月瞿秋白离沪赴莫斯科筹备党“六大”,1930年7月末绕道柏林回国,到1931年1月在四中全会被撤掉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从那时起到生命终结,他一直是遭到了以王明为首的“左”倾路线残酷迫害。推出政治舞台后,瞿秋白回归到了心爱的文艺园地。经过短暂的沉闷后重新活跃在文艺领域,成了左翼文化的实际领导者。当时左翼文化阵线已在上海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包括作家联盟、剧联、影联、美联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当时瞿秋白与杨之华夫妇住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两宜里,这个地方是相当破旧的小市民区,很不安全。</p><p>在时下,瞿秋白安全得不到保障,经常在茅盾、鲁迅家避难。1933年3月鲁迅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在<b><u>今山陰路133弄(原東照里)12號</u></b>分租到的一个亭子间给瞿秋白夫妇居住。这所房子中的房客多为日本商人和浪人,他们经常到瞿秋白家窜门,影响了瞿秋白的工作。为了闭门谢客,瞿秋白只得躺在床上看书,夫人杨之华在门口炉子上熬药,烟味弥漫,才避免了房客的干扰。瞿秋白在这里只住了三个多月,现被定为瞿秋白在上海的旧居。</p><p>后来在一次危险警报中瞿秋白暂避住在愚园路树德里茅盾家时认识了时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冯雪峰。在冯的热心帮助下,瞿秋白夫妇找到了可居住较长时间的房子,即南市紫霞路68号。这是一幢三开间三进、三层有0的旧式里弄楼房。这房子独门独院,环境相当僻静,是冯雪峰的好友谢旦如家的,家具一应俱全。1931年5月,瞿秋白夫妇就住在二楼东厢房。西厢房是谢家的藏书室(原屋已拆)。瞿秋白化名林复,杨之华则是林家嫂嫂,他们在这里住了一年半。其间因“一•二八”战争爆发,他曾随房东到毕勋(路今汾阳路)毕兴坊10号三楼住了三个月,战后仍是回原处居住,住房从二楼东厢房搬到了三侧层0上。瞿秋白在0里的一张写字台上写下了大量的论文、杂文,也翻译了不少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p><p>从1923年底起,瞿秋白夫妇时有危险,曾三次避居于鲁迅家中。瞿秋白把自己心爱的一张写字台、一只皮箱存放在鲁迅家里。瞿秋白牺牲后存放在鲁迅家中的家具、印章、文稿从此成了可资纪念的遗物。瞿秋白的这些遗物在鲁迅逝世后一直由许广平保存,1950年许广平将它们捐献给了国家,现被陈列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在瞿秋白一家避居的过程中,鲁迅与瞿秋白相濡以沫,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合作了《萧伯纳在上海》等书籍,在心心相印中度过了一段危难的岁月。瞿秋白给鲁迅的晚年带来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印象,使鲁迅一扫寂寞之感,找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其然而然地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鲁迅书赠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以同怀视之”充分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相知与信任。</p><p>1933年秋冬,瞿秋白夫妇居无定所。1934年1月4日,瞿秋白在赴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之前到鲁迅家话别,并留宿于鲁迅家中。不想,这次竟成了他们的永诀。1934年1月7日,一个雨雪纷飞的夜晚,瞿秋白离开了上海踏上了不归之路。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下被国民党残酷杀害。</p> <p>恰逢立冬节气来上海,是冬不是冬,是秋不是秋。</p> <p>在上海有一条最浪漫的马路,它的名字叫甜爱路。</p> <p class="ql-block">路两旁高大的水彬,翠绿色的树叶,在湿润的阳光照耀下阴影一起打在路旁的红色的墙上和马路上,呈现出美丽的画面。人行其中,仿佛走进了这幅温馨浪漫的画中。</p> <p>在这里,你每走一步都能看见各式各样的表白话语,让你的糖分随时超标。千万不要一个人来观赏,否则狗粮吃多了,饭也吃不下了。如果你没有勇气向对方表白,可以带着她(他)一起到这里走走,在墙上写下你想和对方说的话,一定会被你所感动呢!这里可以让你随时表白,不妨来试试吧。据说情侣手牵手走完这条路,爱情就会长长久久!</p><p><br></p><p>我被“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所吸引。有体会,才会有领悟。</p> <p>飞机伴随着夕阳余晖结束了上海之行。</p> <p>旅行是知识积累的途径,也是身心健康的手段。写下游记留下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