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冬天似乎总是留给人们萧瑟凄凉的感觉,但谁又能说冬的沉默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守护,犹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p> <p> 李娟老师执教的《出塞》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思想感情。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p> <p> 李老师凭借自身扎实的教学功底,很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释诗题——读诗文——理诗意——悟诗情,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细致。</p> <p> 有能力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又愿意手把手教你的人却不多。所幸我们的队伍中就有这样的一批人。</p> <p> 刘敏老师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评课的看法,认为只有指出教师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促使教师进步。良药苦口,从刘老师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一片殷殷之心。 接着她谈了自己对于这堂课的几点看法。刘老师首先提醒老师在教学中要处处严谨,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另外在理解“人未还”时应该从多角度去理解,那么要加深理解就一定要有充分的朗读,不能只流于形式。</p><p> 余戈副书记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余书记认为对于诗题“出塞”的理解要更恰当一些,另外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意境的渲染。可以通过朗读和古诗背景的理解来品味诗意、诗情,这样就不会有过重的思想教育痕迹。</p><p> 尧校长就“互文”这个知识点和大家进行了分享。尧校长解读“互文”其实就是互为文字。通过文字上互相的借用,来表达它要表达的意思。</p> <p> 宁珊珊老师认为李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通过语境的渲染很好的帮助了学生理解诗情,尤其是李老师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十分值得学习。</p><p> 黄婷婷老师觉得李老师在教学中很好的把握住了教学重难点,语言感人,情感投入,让学生感同身受。另外教学结构严谨,以“塞”为突破口,解了诗题,读了诗文,明了诗意,悟了诗情。</p><p> 危倩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p><p> 邱晓霞老师首先肯定了李娟老师的付出,认为这堂课优点很多,不管是课件的制作还是课外的拓展都为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整堂课以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不过在教授诗句时有些仓促。</p><p> 徐文红老师首先用四个“美”肯定了李老师的课堂:激趣导入,语言美;精心制作,课件美;教学环节,结构美;发言积极,动态美。接着徐老师认为李老师对主题的挖掘很到位,把看、查、联、换、补的学习方法抓得很细致。同时徐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堂课对于学生的指导朗读还不够深入,有些流于形式了。</p> <p> 语文教研,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点燃着我们的教育热情,在2020年的冬季,温暖着你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