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地气 热气 豪气——看电视剧《装台》有感</span></p><p><br></p><p>乍看剧名《装台》,懵懵懂懂,孤疑。看着看着,看出端倪了,原来是戏园子为演出的搭台子。</p><p><br></p><p>搭台子就搭台子,整成了“装台”,还艺术夸张的不行?</p><p><br></p><p>我是个老陕,一介农夫。因原著作者陈彦是咱陕西的,写的是咱西安城里边的事情,平素无暇看电视的我,神经质的打开了手机。</p><p><br></p><p>《装台》不看则已,看了则被地地道道的家乡话、好似发生的身边的人和事所吸引,刁大顺和身边人的生活走向、命运让人牵肠挂肚,欲知“后事如何”,不得不往下看……。</p><p><br></p><p>《装台》让我进一步走近了陌生的陈彦。闻悉这是我们家乡自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又一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p><p><br></p><p>《装台》为什么能赢得专家认可、银屏叫座、老百姓叫好呢?</p><p><br></p><p>陈彦老师作品我的感觉:一是"接地气”。主要反映了生活底层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人觉得亲切而熟悉,好象是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事。二是“冒热气”。视屏有着古城西安时代变迁的影子,有着馋涎欲滴的西安名吃,有芸芸众生不懈奋斗拼搏的精神,还有让人唏嘘、哎叹、思考的一些东西。三是“有豪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学大寨,曾有过“老陕爱参观,回来不动弹”的段子,该剧颠覆了此段子的调侃,将大多数“老陕”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奋斗不息的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情不自禁地击掌叫好!挺直腰杆,平添了几分自信和豪情。</p><p><br></p><p>《装台》除了接地气、冒热气、有豪气聚拢“人气”,引起了认同、共鸣外,还有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人人似乎都懂、而被忽略的人生道理。即人生活在世上,都充当着一个角色。无论干什么行当,都是你为他搭台子,他也在为你搭台子,关系是相互的,人人都是生活中的“装台”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p><p><br></p><p>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前多年我单位的领导在班子会上曾和两位副手“谈心”说:“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统统垮台”。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别有滋味,蛮有道理。</p><p><br></p><p>装台,是为了唱戏。唱戏是为了让人高兴受教育。人们在听戏看戏高兴的时候,有谁能知道台上的演员在台下吃的苦、受的罪呢?更鲜有人能念起为了演员唱好戏,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撘台人呢?</p><p><br></p><p>社会呀是个大戏台,人人都是台上的“角”。生、旦、净、花、丑,方演绎着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柴、米、油、盐、醋,才构成了人间烟火的生活美味……。</p><p><br></p><p>陈彦原著《装台》电视剧的上演,能赢来啧啧叫好之声,对我们文学爱好者应有所启示,创作要紧叩时代的脉搏,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文学创作不能离开生活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的“闭门造车”,根本在市场上难以站住脚,更谈不到有什么“出息”!</p> <p>作者介绍</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五幸,曾用笔名:高五星。陕西西安灞桥人。20多岁时开始在报刋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其创作的剧本《席</span><u style="color: rgb(237, 35, 8);">筒</u><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亲》(与王韶之先生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陕西农村报网乡村作家;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西安市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我的祖母高王氏》一稿荣获陕西农村网征文三等奖;《港兴路惊闻喜鹊声》在首届“才子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学杰出贡献奖》。因为热爱,所以执着。秃笔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是作者余生努力的向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