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随想两则

方立群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冰凌花的魅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岁尾,盘点能寻到些可以有滋味的回忆,想到的竞然是一种淡黄色的小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天,正如天气预报所说‘’断崖式‘’降温如期而至了。凭窗远眺灰茫茫的天空飘着零星小雪,除了单调的北风摇动树枝沙沙作响,万籁俱寂,让你能感到由内往外的冷。此情此景不经意间脑海中竞浮现出了一朵淡黄色小花的倩影。</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去年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从微信中读到了王建国,邵竹畔等几位曾下乡桓仁的老知青写的《冰凌花》的美篇很受感染。我认真写了几句读后感:"妳迎着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抖落覆盖着身上的雪霜,抒展柔美的躯干,为白茫茫的原野增添了点点金黄。这是生命的色彩,这是大自然残酷篩选后的褒奖,这是穿越心灵的音符,在无声的世界里让我们听到了坚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六月,托竹林客重发我《冰凌花作品选》,顺便查了些关于冰凌花的资料,也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冰凌花的情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下乡在桓仁八里甸子公社分在老乡家,我和房东家两兄弟去山场伐木拽大柴。这是我记忆中最苦最累也是最险的农活。要起大早走到几公里外的山场,爬上山伐倒大树锯成几段,套上绳子顺雪道把木头从山上拽到山下能上马车的山道旁。如此几个来回就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在下山的途中,棉鞋已湿透,棉衣棉帽里子也被汗水浸透,冷风吹过真正领略了寒风彻骨的滋味。偶然中被山坡上那朵朵在雪野中开放的黄色小花吸引,虽叫不上名字,但它那不合时令地迎风怒放,不能不让你感到惊喜诧异,在看似生命,生命绝望之处依旧生长出希望之光。这就给你留下第一印象。读了《冰凌花》作品之后那挥之不去的情结不由得反复回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佩服古人借物咏志的天赋,特别欣赏是《岁寒三友》,出了那么多精彩的诗词歌赋和不朽画作。冰凌花虽没有松的挺拔;竹的耿直;梅的芬芳,但它以柔弱的身躯钻出冻土,在旷野里、在幽谷中,以冰雪为伴,以寒风为伍,探出头来傲然怒放,这就是生命的奇迹并在恶劣环境中所突显出的张力。在冰冷中它已感到了大地即将回暖;在无声中传达了四季轮回的信息。它以轻盈的舞姿预告了寒冬即将过去;第一声春雷即将炸响;万物即将复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以物銘志,如果你联想到被囚禁在加拿大的孟晚舟女士,她带着电子镣铐面对极其严酷的环境宁可把牢底坐穿,也不向阴谋和卑鄙低头,依旧坦然自若,笑靥如花。展现出了铮铮铁骨和优雅风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那些吻别了亲人,奔向抗疫一线去与死神博斗的一批批逆行者;还有被西方无端制裁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等等~~。她们都有着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她们都有着不屈的品格,顽强的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存发展能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春寒抖峭,挡不住四季的轮回;挡不住春的脚步,挑战环境的极限,这就是小小冰凌花的品格和魅力所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爱你冰凌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七十岁的絮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初,跨年级的几位属虎的学友相约,要为步入七十岁举办一个小小的纪念聚会,因疫情而拖到了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七十岁是人生的又一个节点、又一个驿站,需要格外的珍重和必要的整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六十岁时我退休回乡,曾写了一个小册子《甲子回眸》,对人生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六十年一个甲子;一个轮回,回首往事,事事苍桑。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时间让过去的都凝固成历史。今天心中永远有一盏不灭的航标灯引导前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奋斗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启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随着记忆而慢慢的斑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友人在《荷殇》的作品中有一段诗句:"依依相执的岁月,在簾卷西风处斑驳,散淡的红尘往事,走过千年梦落,叠起的芳华是一曲苍凉的离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孝敬了父母照顾了儿孙,宛若一个无限责任公司奉献着余热。当迈入七十岁门坎的时候,终于有了一种新的领悟。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周大新先生写的《天黑的很晚》成了暢销书,中心意思说变老不是悲惨事,那是夏季天黑的很慢。讲述了一位老法官步入老年后由不承认老到最后妥协的故事。把老年人复杂隐曲的心境说的明明白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老了就要正视和面对老去的时光,不管有多少心灵鸡汤也改变不了身边亲人、友人的减少以及晚辈也自顾不暇的现状。身体的零部件会自然老化,前行的路上也会险情不断困难多多,自己要能够品賞和面对孤独面对无法回避又难以克服的困难时,确需一种精神任性。有了这些心里准备,从七十岁开始乐观的走起,充分享受现在的夕阳人生。以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安排好能做和喜欢做的事情,努力前行不负生命,即使电量不多也让生命绽放,岁月如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