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令人难忘的独奏音乐会

可有可无

一场令人难忘的独奏音乐会 <p>2020年12月16日下午,我回到工作近20年的学校,参加同事的孩子——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焦月樵的《樵歌——焦月樵笛、萧、埙、尺八、巴乌独奏音乐会》。一名中学生,一台音乐会上演奏5种乐器,并且还演奏得那么好,这着实让我感到很是惊喜。余音绕梁,回味之余,我决定复制一下音乐会的盛况,把喜悦与快乐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焦月樵自小喜爱笛箫艺术,七岁开始学笛,师从中国北派笛子大师、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王铁锤先生,著名笛箫埙演奏家、素有“笛箫圣手”之称的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维良教授和日本国际尺八研修馆师范山城先生。焦月樵在学琴过程中,还得到学校国乐团多位老师的指导。</p> <p>音乐会名称“樵歌”二字,取意于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乐器演奏务求如歌”之语,音乐会主题是春、夏、秋、冬四季,演奏曲目特点是旋律优美,音乐性、歌唱性、风格性强。</p> <p>音乐会开始时,焦月樵手持一根短短的梆笛,自信、潇洒地走向舞台。还没等第一支曲子《喜相逢》的第一乐段吹奏完,我的眼睛就湿润了。我是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他没有辜负这些年的美好时光,他在父母的帮助下,把他对笛箫艺术的热爱做到了极致。 </p> <p>竹笛,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民族乐器,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1986年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25支骨笛,经碳十四测定,距今已有八九千年历史。笛子有曲笛、梆笛和低音笛之分。南派曲笛风格典雅清丽,音色圆润婉转;北派梆笛风格粗犷欢快,音色高亢明亮;低音笛是将笛子的婉转清脆和箫的悠远低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极富思想张力与情感表现力。这三种不同风格的笛子都在本场音乐会上亮相了。</p><p>&nbsp;</p> <p>第一首曲目:《喜相逢》(笛子)由笛子宗师冯子存、作曲家方堃编曲,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记谱。此曲表现了亲人之间依依惜别和重逢团聚时的喜悦情景,原为内蒙古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被吸收到“山西梆子”和“二人台”中做过场音乐。冯子存先生经过多年演奏,将此曲改编成了一首闻名中外、深受听众欢迎的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既是我国第一支笛子独奏曲,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音乐教材的两首中国笛曲之一。</p> <p>第二曲目:《春潮》(笛子)由著名作曲家刘锡津、霍殿兴作曲。乐曲采用东北民歌音乐素材创作,旋律优美动听,既有博大的气势,又意境深远,描绘了春日江上船歌回荡、“千舟弄潮捕鱼忙”的多彩生活画卷。</p> <p>第三曲目:《牧民新歌》(笛子)由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作曲。作品以优美抒情的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诗意般的迷人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此曲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音乐教材。</p> <p>第四曲目:《深秋叙》(笛子)由二胡演奏家穆祥来作曲。秋风瑟瑟,黄花满地,使人产生无限感慨,回首往昔人生,追忆逝去年华,惆怅万千。人生需磨砺,需奋进!秋过冬去,便是新春,便是希望!该曲高雅脱俗,充满诗意,极富人生哲理。是我最喜欢的曲目之一。</p> <p>第五曲目:《春到湘江》(笛子)由笛子演奏家宁保生作曲。此曲具有浓郁的湖南花鼓音乐风格。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风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豪情。</p> <p>第六曲目:《深山蜩》(尺八)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尺八演奏家福田兰童作曲。蜩(tiao),古书上指蝉。南朝诗人王籍写有这样两句千古传颂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传达了一种“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深山蜩》抒情优美,音乐性强,描绘了盛夏蝉鸣的深山幽谷之中幽静恬淡的境界,可谓自然之中有深意!</p> <p>大部分人不了解尺八,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和听到。据了解,在日本电影中听到比较低沉、苍凉、辽阔、空灵的音色就是尺八的声音。尺八,顾名思义,就是一尺八寸长,比较粗的五孔竹管,别说吹出乐音,吹响都不太容易。它原本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竖吹的乐器,由中国唐朝时开始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兴旺繁盛,却失传于我国,近些年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又传回到中国,能演奏好的人为数不多,焦月樵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位,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p> <p>第七曲目:《渔歌》(巴乌)由作曲家严铁明创作。乐曲旋律优美舒展,节奏轻巧,来源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清新、委婉抒情,通过巴乌特殊的柔和音色以及浓郁的哈尼曲调,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西南边陲风景画,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p> <p>巴乌我也是第一次见识,声音优雅,少数民族特色浓郁,非常好听。乐曲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场景,比葫芦丝不知道好听多少量级。巴乌还有一个“偷懒”的毛病,吹时间长一点,它自己就不发声了,怎么吹都不出声,休息一会再吹它就会继续工作了,其实是管内的金属簧片疲劳所致。</p> <p>第八曲目《高山流水》(埙)古曲,旋律抒情优美,起伏多变,强弱对比鲜明,风格别致,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经典作品。此曲并非简单地对美丽景致进行描绘,而是重在抒情言志:高山流水觅知音!</p> <p>埙,之前见过,现场听独奏还是第一次,小小陶器竟能hold住全场,真让我长见识了。说出它的历史还挺吓人,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枚陶埙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据文字记载,埙在战国初期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之中。由于埙的音色别致、意境深邃,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重要成员。埙乐曾广为流传,只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直到八十年代,喜欢埙乐和学习、演奏埙的人才逐渐多起来。</p> <p>第九曲目:《梅花三弄》(箫)古曲,曲调清新活泼,节奏明快,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绘,赞颂梅花不畏冰雪严寒的高洁品格和坚贞不屈的气质。</p> <p>自古就有吹箫引凤的成语故事,因此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古装戏中一般都能听到古老的箫声。箫,从乐器的形制和制作材料上来看,笛与箫差距并不大,但吹奏出的音色还是各自有其特点的。箫的声音轻柔、淡雅、圆润,而不同于笛子那样高亢、明亮而豪放。箫声绵绵、恬静悠长,十分符合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去品味,所以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偏爱。箫,不仅有洞箫、琴箫,还有排箫。古代的箫,指的是排箫。今人吹奏的单管箫在甲骨文中写作“言”,汉代改称“篴”(di)或长笛。</p><p>&nbsp;</p> <p>最后全班同学在焦月樵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的笛声中朗诵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就此谢幕。感谢现场精彩的解说词,让我拿来传成了美篇。</p> <p>音乐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是游走在心海的精灵。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民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瑰宝!就用这几句引起我们共鸣的解说词做结尾吧!特别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同学们的帮助,感谢焦月樵父母的鼎力协调和参与,才使我能够聆听到这么美妙的乐曲,学习到很多音乐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