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家乡的美食——煎粘饼

HU-建-华

<p>  黍子是我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用它碾出的米叫大黄米。把大黄米磨成面粉可以做成多种软软粘粘香香甜甜的特色食品,如粘豆包,粘枣糕,油炸糕,黄汤圆,等等。用大黄米做出的食品都有一种金灿灿的色泽,这种颜色具有十分诱人的魅力,让人一看就馋涎欲滴欲罢不能。所以,这些美食首先在颜值上就对人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另外,大黄米还有一种叫人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沁人心脾的令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而然的香甜味道。如果你吃过西贝莜面村的黄馍馍的话,你一定记得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很特别的稷子面的香味,用大黄米做成的食物也有与之十分相似的香味。不过,除了那种诱人的米香味以外它还有一种甜甜的味道,这是它比稷子面更高一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老家除了上述美食以外,还有一道很特别的纯属当地人的特色小吃,叫“油煎小粘饼”。小粘饼的制作方法比较复杂。第一步先将粘面和成面团,做成窝窝头上笼蒸熟。出锅后趁着热乎劲加入很少一点小麦面粉,再用手蘸着凉水进行反复翻搅和轧制,让白面与熟粘面充分融合均匀。接下来要先在案板上撒上大量干面粉防止它沾案板,然后把面团弄到案板上搓成长条,再切成约一厘米厚的小面饼。为防止粘连,还要让粘饼的每一个面都粘上足够的干面粉。等面饼晾凉定型以后再把它们放在比较温暖的地方静置两到三天。加入面粉的作用就像药引子或者甜酒药一样,能够激发粘面产生糖化反应把淀粉转化成糖,经过两三天的反应期就产生了足够的甜味。等粘饼有了足够的甜度之后就可以用平底锅,加少许油用小火慢慢地煎制,煎到两面金黄这道外脆内软又粘又甜的美食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煎粘饼不但看起来十分诱人,而且吃起来软软糯糯,又粘又甜,又有一种很别致的香味,绝对是其它食物无法给予的味觉享受。如果把它与糯米粘糕做个比较,它虽然很粘很糯很稀很软,但却没有糯米那么有弹性有韧性,所以它更容易消化容易吸收。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糯米粘糕本身没有甜味,而用黍子面做成的粘饼不用加糖就自带一种天然的香甜味道,所以说它比糯米更美味也更健康。在制作粘饼方面掌握粘面的糖化程度是关键技术,时间短了甜度不够,时间长了就会变酸。我母亲把握糖化程度方面能够做到最佳,既能把它发挥到最佳甜度又不会使之过度而发酸,所以母亲的味道最令我难忘。</p> <p class="ql-block">  老家还有一个与粘饼有关的节日习俗,就是正月十五点灯盏和正月十六早起烤火,吃灯盏。所谓“灯盏”其实与上面讲的粘饼的做法如出一辙,只是不切成薄饼而是切成比一号电池略粗一些稍矮一点的圆柱体。把圆柱体的一端弄成凹槽,中间再插上一个小小的纸捻子,再往纸捻子上和凹槽里倒入少许食用油。十五晚上和十六黎明要点亮灯盏,把它们放置在每一个门墩上、窗台上和所有的神龛里。在漆黑的夜晚站到街上向远处望去,家家门口都有一个一个小小的灯盏忽闪忽闪发出比烛光还要昏黄的光,这些星星点点的微弱灯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是给黝黑的夜幕上点缀了稀疏的亮点,创造出一种犹如教堂一般幽深、幽远、神秘的气氛。也为这个带有几分迷信色彩和神秘、惊悚传说的古老节日夜晚增添了神圣、玄妙又略带几分惊惧、敬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天还不亮人们就早早起来,各自从家中抱上一些柴火拿上几个灯盏,来到街头村口或者十字路口或者庙宇前面,三五成群七八成伙地凑到一起,点起一堆篝火,一边烤火一边烧灯盏。大家围着火堆有说有笑尽情欢闹,甚至还有男女逗趣打情骂俏,好不热闹。仿佛这时才是年节最开心的时刻。烤火时人们还要从火堆上迈过去,据说这样可以驱邪祛病和赶走晦气。灯盏烧好以后大家毫不吝啬地互相分享,品评着谁家的灯盏味道最美,口感最佳。等到太阳升起老高,篝火也该熄灭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纷纷散去。值此整个春节就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人们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期待来年的今日能够再次汇聚狂欢。过年讲究富富有余,所以各家都做了很多灯盏,点燃之后的灯盏就可以收回压扁改成粘饼形状,随后做成煎粘饼供一家人享用。</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老家已将近半个世纪,时光隧道犹如一座藏酒的老窖,它能把过去所有的苦涩与酸楚都酿成窖藏老酒的馥郁、甘甜与醇香。所以,曾经伤痕累累的故乡已经成为我的梦幻仙境,含辛茹苦的父母成为我牵肠挂肚的远方,对家乡的思念成为我心中涌动的诗行。​家乡的美食就是我记忆故乡的一串符号,母亲的味道即是我衡量天下美食的一把标尺。虽然我到过很多地方,也尝过数不清的天下美食,我还是最爱那黄澄澄,金灿灿,粘滋滋,甜丝丝,香津津的家乡美食——“煎粘饼”。</p> <p class="ql-block">注:最后两张图片引自其它美篇作品,在此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