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羊喝汤且为乐

池塘

<p>  大雪后,随着冬至的临近,武汉的气温每况日下,一天比一天寒冷。</p><p> 好长时间天空没有放晴了。灰暗的天空中,不时会飘下零星的雪花,树上的绿叶已经落尽,突兀的枝条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偶尔成群结队的丝光掠鸟叽叽喳喳的掠过头顶。</p><p> 窝在温暖的家中,望着窗外的景色,不由得想起上周喝的石锅羊肉汤。</p><p> 冬天的北方,气温要比武汉低许多。南下的寒流,在广垠的华北平原肆意妄为。</p><p> 虽然出发前已有所准备,但也扛不住严寒的侵扰。哈着气,缩着脖,躬着腰,还是感觉浑身上下都透着凉气,手脚都是冰凉的。现在想起来,那模样一定非常的猥琐,有趣。</p><p> 鬼使神差就走进了一家羊肉汤店。店面不大,几张桌子,大门旁的一张案几上,挂着去了骨的新鲜白条羊肉。</p><p> 服务员热情的帮我们称好肉,落座十几分钟后,一锅漂浮红枣、枸杞、葱白香溢厚重,色泽乳白浓稠的石锅羊肉汤就呈现在我面前。</p><p> 服务员告知,吃羊肉汤是有顺序的,要先喝汤,后吃肉,再烫配菜。次序颠倒了,就冲淡了羊肉汤的鲜美</p><p> 按照店家的嘱咐,用小碗盛了碎葱,碎香菜,加入滚烫的羊肉汤。高温的催化下,几种食材激发出一种复合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中,刺激着味蕾,勾唤起无限的食欲。</p><p> 抿一口羊肉汤,那融入在汤中鲜美,甜香,暖心又暖身。羊肉是那种切得钱币般大的小肉块,很有嚼劲,而且完全没有那种讨厌的腥骚膻味。</p><p> 与同伴围炉而坐,喝羊肉汤,品鉴羊肉鲜美,让我仿佛嗅到了广袤草原的蓝天白云,与自然融为一体,把寒流与芜杂锁在门外,漫无边际的聊着各种琐事,在一个狭小的天地,勾勒出充满盎然趣意的生命情调,让心在安然之中,听见心底的呼唤,为灵魂增温,获取一份寒冬的暖意。</p><p> 记忆中,武汉市民是没有吃羊肉习俗的。与武汉一样,长江流域以南大多数地区,也是没有吃羊肉的习惯的。</p><p> 成年后,结交了许多异地朋友,每当与他们相见,都会盛情款待,品鉴当地美食,其中就不乏牛羊肉。才知道南方人不吃羊肉也不是绝对。如江淮、上海一带就有一个地方性节日《伏羊节》,夏天喝羊肉汤。我就曾在镇江,与当地朋友一起,三伏天喝羊肉汤。也曾无数次与重庆朋友在重庆的荣昌喝羊肉汤。</p><p> 不过对大多数南方人来说,一直都难以逾越羊肉中的那种特殊的膻味,唯恐避之不及。</p><p> 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得益于那个物质匮乏年代所赐,也得益于落后的物流所限。</p><p> 其实,在古代,羊肉也像现在的猪肉一样,曾长期占据我们这个民族餐桌的主位。</p><p>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先秦至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游牧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带来了他们喜食羊肉的习俗,并成功的主导了社会的主流。</p><p> 北宋时期,王公贵族对羊肉的推崇达到了巅峰。据说一斤羊肉的价格可以购买一百斤猪肉。国宴,祭祀等都少不了羊肉身影。喝一碗羊肉汤那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猪肉却被上层社会摒弃,只有少数人群食用。苏东坡在湖北黄州为官时,曾写过的一篇《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清楚说明了猪肉在当时所处的尴尬局面,即贫穷人家不知怎么做才好吃,富贵人家不愿吃,一种食材没有好的烹饪支撑,怎么可以盛行于世。</p><p> 其实,对于羊肉或其它食料,每个人都会生出各自的记忆和感怀,在深情之中,泛着岁月盈盈的笑脸……</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