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剑川县沙溪镇溪南谷登自然村旅游资源</p><p> 情况调查报告</p><p> 作者 杨学文</p><p><br></p><p> 剑川县沙溪镇溪南行政村谷登村自然村,位于沙溪坝子的西南部,据镇政府所在的寺登镇4公里。全村户数125户、人口600人,全村国土面积较广,除了黑潓江两岸的少部分坝区,山区面积分布广泛。201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1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自然村历史久远,自然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笔者在沙溪镇蹲点从事全国生态低碳新型城镇试点镇工作期间,了解到全镇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便以沙溪镇谷登村的旅游资源为例,先后两次步行来回35公里以上山路,实地考察谷登箐及沟巴箐的生态旅游资源;来回步行15公里以上,实地考察谷登山的产业发展情况;登门拜访和约谈了村里中杨成中、赵顺林、赵绍宗、杨来禄、赵四太、赵德胜、李鼎成、赵应坤等知情老者,入户调查了相关农户,全面了解掌握了谷登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考察中拍摄了大量一手图片,以解剖麻雀见微知著的方式,对沙溪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p><p><br></p><p>一、旅游资源</p><p> 谷登村旅游发展目前尚未引进关注,但资源极为丰富,特色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一)生态资源方面:谷登村坝区耕地为380亩,主要分布在坝区的黑潓江东西两岸,从事粮食作物种植,因土壤肥、水质好(竹根水),所产稻谷极为优质,谷登村由此得名。全村山地面积在1000亩以上,主要分布在花塔山和红星村后面的谷登山。全村山林面积广,人均山林面积估计不下100亩,多为尚未开垦的林地;红星村后面的谷登山历史上是一片梨园,周边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梨园内几人合抱的古梨树有1200株以上,赵群正、赵绍先、苏仕禄、苏俊才、赵翠山、赵金宝七家梨园连成一片,是沙溪最大的优质梨产地。包产到户后,因村中一些年轻人外出务工而对果园和荒地顾及不暇,多数果梨树已被砍伐,多数变成了包谷地。其他林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村后面的花塔山到与马坪关接壤的数十平方公里以内,资源禀性十分优越。</p><p> 谷登村后山地处横断山脉西南端,属澜沧江水系,黑潓江横穿沙溪坝子,从谷登村前面向南流去。气候具有一是光照充足、量多质好,二是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三是雨量不均、干湿分明,四是垂直分带、温热兼备等明显的低纬亚热带高原季风气立体气候特点。片区内除亚高山草甸土、褐红土及水稻土因发育于高山草甸、澜沧江河谷和水耕熟化外,其余多数属于森林土壤类型。</p><p> 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由于坝区和山区海拔落差大,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谷登村后山破坏较小,是森林生态植被类型保护较完整的地区之一。通过实地考察,笔者了解到谷登后山方圆15平方公里内主要植被类型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类型和亚类型,其中,阔叶林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两大类和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湿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阔叶林、温凉性阔叶林、暖性阔叶林六个亚类;针叶林类型又分为以松、杉、柏科组成的针叶林,又分为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以针叶乔木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按气候及海拔又分为二个亚类;片区内竹林主要有箭竹、实心竹、慈竹、绵竹、金竹等,共分为三个亚类;片区内灌木林分布面积广,可分为杜鹃灌木林、矮刺栎灌木林、坡垒灌木林、乌饭灌木林等类型,按气候、海拔可分为寒温性、温凉性、暖性灌木三个亚类。片区内物种极为丰富和集中,据笔者实地考察,仅珍稀濒危植物就发现有著名的观赏植物有珙桐、冬樱、云南梧桐、滇紫荆、红花荷、木兰、含笑、滇丁香和石斛,还有号称云南八大名花的杜鹃、山茶、报春、龙胆、绿绒蒿、兰花、百合和木兰片区内均有出产,野生生物遗传性物种则有硫黄杜鹃、兰果杜鹃、棕背杜鹃、似血杜鹃及和霭杜鹃是云南省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如火烧兰花、莲瓣兰、素馨兰等品种众多。该区域内的林下各种珍稀药材和野生食用菌十分丰富,各类繁多。仅一个自然村的林地,物种之集中,堪可称为一个物种丰富的基因库。</p><p> 更令人吃惊的是谷登村后山,从山脚到山顶4公里左右谷登箐内的悬崖石壁间,5000多棵上百年上千年的参天古村,遮天蔽日、硕大无朋地长满箐底,古树多为栗树、橡树、槐树、黄连木,还有合欢树、乌加树等名贵树种。树下權木丛生,植被茂密,芳草遍地,景色幽静。谷登箐的古树能有如此规模,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亦属稀有。连接谷登村经谷登箐通向马坪关的茶马古道贯穿期间,穿云破雾,地势十分奇险,具有极强的观赏体验价值。箐低有溪流飞瀑直泻而下,为谷登村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提供了条件。在谷登箐村西南边,村人利用这条山溪曾经建盖了1间磨房和4间碓房。良好的水利条件,也让谷登种出了沙溪最好的稻谷,成了沙溪名符其实的“谷登”(白语意思为装谷物的大柜子)。</p><p> 谷登箐顶顺着茶马古道往西行,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向左(南面)爬上一个台地继续西行7公里许,前面出现一处树木特别茂密、当地人称之为滴水的地方,再往前走300多米,眼前便出现了一个水渠,水渠沿着半山腰穿过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一直向西北伸延,再前行4.5公里左右,水沟尽头被无法通行的權木丛林挡住去路。据导游介绍,此处到马坪关的距离,仅只有2公里许。关于沟巴箐内的这条沟渠,根据村里知情人介绍,已经形成于十六世纪(明神宗年间)谷登村才刚搬迁来的时候。在崇山峻岭间和悬崖绝壁上开辟出这样的水利工程,相对于当时的生产力,其施工技术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据村里人一辈辈流传下来说:为了确定水渠的水平线,当时采用的方法是在夜间先在源头的水平点举起一个火把,又在水渠出口的水平点上举起一个火把,然后找好水渠的标志点,掌握水平的人隔着一道山箐,在对面的山上给报话的人口口相传,调节标志点上的火把高低,以此来测设沟渠水平的。渠埂同时作为马帮从谷登经弥井到桥后、洱源的必经之路,能完好保存至今,原因在于每年马帮同人户不多的村民共同养沟,严格执行村规民约。到了大清1796年,丽江木知府在马坪关南14公里处开有一个银矿,也从这条水沟上来往。因此,丽江木知府对谷登这条水沟的护理下了大成本。笔者先后两次去实地考察时,发现沟渠周边整个沟巴箐的两边山坡上,全都已被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所覆盖,特别是后一次去,漫山遍野满眼看到的,都是栗树、橡树、黄连木和青松翠柏间杂生的黄灿灿的桦树叶或烧得通红的枫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壮观景象,具有极佳的可观赏性。近些年来,因水渠周边植被茂密,每到秋季渠水被飘落在水面的树叶所堵塞,致使水流不畅而变小,还往往会造成缺堤现象。 另一条路是向右(北边)沿着后场箐北边山麓继续西行,在“滴水”处与右侧山路相汇合。这条路沿线风光又是另一番景致:箐底偏左(南),有“滴水”处流下来的水渠,径流量每秒45公分左右,渠的两旁多为观赏价值极高的红柳的桦树,树下有茂密的灌木、荆棘和花草等,植被极为茂密。箐底为由水渠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平畴,平畴内芳草萋萋,百草丰茂,从春天到秋季一直保持花团锦簇,野果树树;有些谷登村民还在平畴内种植了一些核桃等果树,有的还盘成了荒地;平畴宽度在20-100米左右,从外(东)到里(西)延伸6公里左右后到“滴水”北侧山箐,此处箐底为成串沼泽连成的湿地,并有各种动物和水鸟出没,沼泽内有水蛇、青蛙等高原湖泊珍稀水生物种。平畴两侧为35-75度左右的山坡,被横向山谷所切割,谷底的红柳、竹子、杜鹃、野蔷薇等灌木丛以及坡底的桦树和坡峰上松树层次分明,交相辉映;坡上多为茂密的松树和桦树,观赏价值极高。</p> <p> (二)文化资源方面: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谷登村的民居建筑和相关遗迹,采访了村中的知情老者,了解到谷登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一是村庄历史。谷登村原名温登村,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从江苏南京迁移此地,选择沙溪坝西面南端的花塔山下北侧居住下来。才刚搬来的时候,全树只有12户,是明代最早来到沙溪屯田的外地人。温登村人住下来5年后,在花塔山半山腰建了一座宇庙,庙宇遗址现在还在。到了1723年,温登村发生了一场瘟疫,全村1/5的人口因瘟疫而死去。出于迷信,该村祖先认为此地不可继续居住,便从温登迁至现谷登村的住址。谷登村祖先靠双手勤劳和智慧,盘田造地,大兴水利,从外地背来各类粮种,种出了沙溪最好的大米,由当时马帮经常驮往乔后和中甸,祖先由此把温登村名改成了“谷登”,正是取其“五谷丰登”之意。在此过程中,谷登村虽小,刚搬来时才12户,但村人非常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播,明清以降可谓科第接踵,文风大开,人才辈出,不仅出过一门两进士,还出过杨章业(1851入贡)、杨俊业(1862入贡)杨文焕、杨文义等一些举人、贡生和武将军,并还出现了许多教学世家,如赵光耀-赵汉卿-赵仕祖、赵仕太、赵仕辉-赵汉丰-赵乔生之祖一传五代的教育世家;赵甫金-赵文厚-赵世香及其后人一传数代的教育世家等,其中的书法家李世家的墨迹,至今还在智慧庵中保留着。村中还有本子曲《没良心》(《家和万事兴》,675行)的作者赵炳山等自编自弹自唱、出口成章、名冠一方的民间歌手。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身藏不露、杏林满园的名医隐士,更是不乏其人。</p><p> 二是马帮文化。汉代以来,沙溪作为周边乔后、弥沙、拉鸡井、诺邓的食盐中心集散地,茶马古道从沙溪南至乔后,从大箐上到马坪关直至弥沙盐井,都要通过谷登村。东至洱源,北至中甸,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马帮最多的是中甸的藏族人和洱源的马帮,民国年间有名的马锅头有马树芳、王四元等,这些马帮几十年在古道上南来北往,经常在谷登村住宿。1966年以前,古道保持畅通无阻。1966年9月间的一场山洪暴发,把500多棵古树和石头冲走,也把走了上百年的盐道石拱桥和4坐碓房、1坐磨房毁于一旦(现存一坐碓房还幸免于难),古道从此才归于静寂,同时也保住了谷登箐的这片原始森林和环境植被。</p><p> 三是建筑文化。谷登村的古建筑群除了众多的民居建筑外,主要有村子西面山脚下的智慧庵,村子东面现平甸路西侧的古戏台,古戏台东面80多米处的魁阁,魁阁一直往东直到黑潓江西侧的本主庙。令笔者吃惊的是从花塔山从往下看,笔者惊奇地发现以上一组建筑全都在一个东西向的中轴线上,谷登村民居就分布在戏台以西、智慧庵以东的中轴线两旁。这样的村庄布局,说明自谷登村建盖之初,村庄可能就已经过认真严密的规划。</p><p> 智慧庵系温登村迁址到谷登村的同一年,从兰坪营盘来的一个云游尼姑,选中了谷登菁口的这块宝地,和本村人商议后,决定建庵于此。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布衣草鞋,外出化缘。经过了千辛万苦化来的银钱和村人集资,于1724年动工修建,并于夏历月俊工,取名叫“智慧庵”,法号为“智慧禅师”。禅师园寂后,她的一个名叫杨桂香的故人又来居住于此庵。数十年后,这个尼姑也去世,此后便无人专门居住庵中供奉神灵。“文革”期间,庵中许多经文、书籍、族谱、古懂和建筑装饰被毁被盗,破败不堪。改革开放后,由村人资助和集资,智慧庵得以重新修复。据村里人介绍,由于智慧庵周边古树林立,空气新鲜,是个休闲养性好去处,民国时期,凡来沙溪的官员都下榻于此庵之中。仔细考察智慧庵的布局和结构,笔者认为在整个沙溪,除了兴教寺外,智慧庵在建筑学上的价值是一流的,该庵除了飞檐斗拱翘角等寺庙建筑所具备的一切元素外,整个布局采用了民居建筑的“四合五天井”分布,但不是建筑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是依山就势,大门、天王所在的楼房与两侧厢房,两侧厢房与观士音所在的正殿之间,正好各有一个层楼的高低落差,形成了构思精妙、别具一格的“三叠水”式建筑结构,从而使整个寺庙在通风、采光、排水、视角等方面都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和实用效果,加之悬梁、垂柱、插头、挂枋、裙板、窗棂、格子门等建筑构件上的精美雕饰,使智慧庵具有了白族“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可惜不少构件现已损毁;而正殿中间雕刻技艺极高的“八仙过海”的格子门,亦已不在!</p><p> 谷登古戏台始建于1712年,坐南朝北,是本村人逢年过节自演自唱、传承文化的场所,因民国二十七年(1938)后匪患,被一把火烧毁。古戏台原址现被段四全于1974年文革期间石基和土墙拆除变成自已宅基地。</p><p> 谷登村魁阁始建于1824年,不仅有主楼,主楼内塑有魁阁老爷金身,两面各有三间厢房,院内栽有各种花草,形成沙溪别具一格的风景小院,在沙溪也是一道景观,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文革时两边箱房被本村生产队拆除,材料被守夜人烧光,主楼由于年久失修而自然倒塌。</p><p> 除了以上建筑外,谷登村还有本主庙、龙庙和土地庙等宗教和民俗宗教建筑。其中,本主庙所供本主为大黑天神,庙宇位置在村子东面的黑潓江西岸,距谷登村350多米远;山神庙原址在谷登箐内的智慧庵北,后搬迁到与本主庙隔江想望往南60米处;龙庙在谷登箐内的茶马古道旁,这里的黑潓江岸上植被茂密,江水相对轻深,自然环境没有受到人为破坏,是黑潓江自然风貌保持得最完好,生态环境最为优美妩媚的河段。</p><p> 历史上,该村由于担负着茶马古道上旅客的住宿、饮食、补给等服务功能,传统的民居建筑在整个沙溪乃至整个白族地区亦已达到一流水平。全村125户中,现有传统古民居建筑不下50院,多为三枋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传统院落多注重大门建造,在笔者所调查的17座格局优美的座大门中,没有一座大门是雷同的。其中,有一个四合院即杨家大院,为民国时沙溪用以判案的法庭所在地,大门两侧和墙壁上原先还留下用于守卫的枪眼。</p> <p> (三)产业发展方面:谷登村人口600人,劳动力为250人,全村国土面积较广,除了黑潓江西岸的少部分坝区,山区面积分布广泛。其中:稻谷面积380亩,山地面积较多,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决定了全村70%以的收入来自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有一部分是林果业和药材、野生食用菌等林下收入,以及少部分外出务工收入。种植业主要以稻谷、玉米、杂粮,经济作业主要以烤烟种植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养殖,还有小部分牛、羊等养殖业。村民中有部分成员掌握了一定的民族工艺,但没有形成相应规模。201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1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p><p><br></p><p>二、存在问题</p><p> 综上所述,谷登自然村历史久远,自然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全村具有十分突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在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p><p> (一)基础设施差。全村基础设施出了除了村子东面有平甸公路通过和部分村道已经硬化外,村中道路多数还是土路,没有路灯,没有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和活动屋等设施,村中美化、亮化、绿化环境和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和条件令人堪忧。红星村背后谷登山上有千亩好地属谷登村所有,灌溉较好解决,因离村较远又无路可通,在劳动力愈显不足的情况下,有面临抛荒的可能。</p><p> (二)文化资源传承保护面临挑战。村中古戏台遗址现已被作为宅基地占用,已变成民居。魁阁遗址上虽然建盖了标志性建筑,却不是魁阁的恢复重建,而变成了一堵不伦不类的照壁。最可惜的是建筑水平、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极为高超的智慧庵,因长期失修,即将面临坍塌。而黑潓江畔本应景色优美的本主庙,除了大黑天神的一组塑像,宙内装修十分简陋,无人照管;相隔不远黑潓江对岸的山神庙,更是现已陡墙四壁,破坏不堪。数以十计极具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建筑多数已变成了无人居住的空心区,传统院落多数度已成为危房。曾经代代相传、在石宝山朝山曲会和古戏台上大显身手的白族歌手和曾经出远门、走夷方的民间工艺人才亦已经后继无人,文化资源加速流失,而历史文化特别是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保护却无资金投入,难度极大。</p><p> (三)缺乏高标准的村庄规划。如前所述,谷登村从始建之初即已有过规划。时至今日,反而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了。戏台变成了居家,照壁代替了魁阁,民居建筑不甚合理,破坏了古人规划优美的村庄风格,村庄布局极为零乱,已失去了起初时的整齐对称。</p><p> (四)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谷登村拥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众多的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却因缺乏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和投入,未能把丰富而珍贵的潜在资源变成有效资源,村民的生产生活依旧还是在“一亩三分地”中打转。</p><p> (五)资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匮乏。谷登村区位条件好,资源禀赋优,发展潜力大,但由于缺乏引领性的人才,未能靠村民自身把资源优势整合起来。而政府在实施旅游特色小村、传统文化名村、美丽宜居村庄、农业开发一事一议村庄、民族团结进步等项乡村建设中,几乎没有一次轮着他们,各级建设性财政投入微乎其微。</p> <p>三、对策建议</p><p> 要依托谷登村的资源优势,使谷登村在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克服以上存在不足,以习近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谷登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为依托,转变发展观念,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生态优先、彰显特色,文化支撑、旅游拉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促进谷登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具体对策建议如下:</p><p> (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多规合一和一村一品相结合的要求,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的主题,突出文化名村、旅游特色小村、美丽宜居乡村和低碳生态发展四大特色,坚持规划先行,把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两个功能贯穿到村庄规划的始终,高规格做好谷登村的村庄规划,在保护好谷登箐古树、寺庙、传统民居、古道遗址的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做好魁阁、戏台、智慧安、本主庙、传统民居、水磨房和碓房的恢复重建工程,高标准启动或引进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实施谷登村的乡村振兴战略。</p><p> (二)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以建制村通村油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向农民集中居住点、农业园区、农村旅游点延伸,全面实施谷登村村间道路硬化工程;把从谷登箐到后箐沟直到马坪关的原茶马古道改造提升为原始森林观光和马帮体验的步行游道。对沟巴箐沟水源4.5公里沟渠进行保护性开挖修复,为谷登箐山涧提供更加充足的水源,加强优质水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全面推进谷登村及附近村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体系配套改造工程。在确保谷登村水患安全的前提下,启动沟巴箐人功箐扩建工程,将沟巴坝底处水源引入后场篝,将后场箐建设成集旅游开发与沙溪坝区农田水利灌溉为一体的小(一)型乃至中小型生态水库(水源足够)。水库的建成不仅能极大改善沙溪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而且可把后场箐变成山重水复、湖中有岛、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星级景区。以游道标准启动谷登村通向红星村背后谷登山的机耕路建设,为谷登山千亩山地产业发优化和展提供条件。加快村间路灯亮化工程,加强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公共通信设施建设。完善村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农民健身、文化娱乐、老龄活动相关场所,为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条件。</p><p> (三)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符合谷登村实际的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方式,逐步实现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提高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水平。改善谷登村生态环境。开展村庄绿化工程,利用乡土树种、本地花木对村庄路、渠、塘、院等进行绿化,注重保护湿地和古树名木,推进谷登箐顶、滴水处、沟巴箐渠埂等花塔山背后多用途湿地小区以及黑潓江畔湿地保护建设,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园区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鼓励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瓜果、绿化小品,提倡庭院、屋顶和围墙实施立体绿化和美化,发展庭院经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实施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各行业用膜标准,推广厚地膜、可降解地膜和适时揭膜技术,规范市场监管,培育资源化利用市场,从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和残膜回收利用等环节合力消除“白色污染”。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引导农民单独建畜厩等附属用房或建养殖小区进行集中养殖,实现人畜分离。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p><p> (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掘和保护谷登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及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标志性公共建筑,重点实施好谷登村魁阁、戏台、智慧庵、本主庙和水磨房、水碓房恢复重建工程和重点传统民居院落的保护工程。在对谷登箐古树全面进行普查、登记、造册、编号、挂牌,实行身份管理保护的基础上,建成“水磨年华”原始森林生态观光科考体验园,科学合理开发谷登箐生态长廊观光、休闲、科考、体验旅游,稳步推出谷登箐-后场箐-马坪关茶马古道沿线原始森林及古代白族水利工程观光、休闲、科考、体验旅游。启动实施后场箐旅游观光生态游道建设项目,把谷登箐、后场箐、沟巴箐(渠埂)形成集古道旅游、生态旅游和山水风景为一体的旅游环线。加大谷登村旅游人才和有条件开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农户的扶持培训力度,保护白族语言、服饰、习俗等传统文化,优化院落布局,尊重村民生活习俗及传统模式,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弘扬农村生态文化。加快对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的抢救挖掘,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发挥谷登村历史上文人雅士多、能歌善舞的人多的传统优势,建立谷登白族歌舞园,向游客表演展示白族歌舞文化,吸引游客加入其中亲身白族歌舞。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展现美好田园风光。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积极培养新的业态,放手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谷登生态旅游新景区的的不断开发,不仅可以增加沙溪旅游业产的丰富内涵,形成沙溪以石宝山文化旅游景区、寺登古镇民居民俗旅游景区、谷登生态旅游景三足鼎立、各具特色和功能、集山水林田湖不同景色风光于一体的新格局,为乡村产业振兴找到载体和抓手,还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沙溪旅游核心区寺登古镇过度开发的隐患。充分发挥谷登村土壤好、水质好、气候好、产出的稻谷品质好的传统优势,打响谷登优质稻谷的品牌,使之形成你无的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大力发展油菜花、向日葵、各种花卉等一既有作物收成、又有一定定观赏性的经作产业,建成集观光、休闲、体验、游购、餐饮为一体的具有适度规模现代农庄;以谷登村的生物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业,恢复谷登山千亩梨园,把梨园打造成集观光体验为一体的高原特色生态经济花果园;加快发展民族药材、野生信用菌等林下产业;发挥传统工艺优势,加快发展谷登村工艺创艺产业,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p><p>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在对谷登村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科学认证、认真谋划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不至于导致生态破坏、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项目,进行精确精准精心包装后,可以实行招商引资,进行社会化开发和运作,以此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和旅游产品的提质增效,以新业态促进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p> <p>题外的话</p><p><br></p><p> 发展旅游产业是沙溪乃至整个剑川的希望所在。据笔者调研后了解到,在沙溪镇乃至整个剑川县,除了景区景点,像谷登村这样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村寨还较多,甚至每个乡镇几乎都有特色旅游资源,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全县有实施全域旅游的明显优势,可以肯定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州潜力和条件最好。在沙溪,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镇寺登古街,目前的优势在于它的古朴和幽静,一但人气超过了古镇可以承受的“度”,古镇的魅力和特色可能就会没有现在这样明显上。而大力发展谷登村这样一些有条件的村寨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既满足了旅游的多样化需求,又分流了客源,还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是不可多得的新业态。由于对乡村旅游重视不够,没有普查,没有调研,底数不清,更无通盘考虑和规划。谷登村离镇政府仅有4公里远,但对该村所拥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优势无人了解,也无人问津。正像村中老者所说:“民国时从上面来沙溪的官员,都把村后面的智慧庵作为下榻之所。改革开放后,上面的公职人员却没有人走过茶马古道上的谷登箐、沟巴箐和谷登山梨园了!”</p><p> 大力发展类似谷登村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不仅关系到全村的各家各户,还能对整个沙溪镇和全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县各级各部门只要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制定出台《剑川县乡村旅游实施意见》和《剑川县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实施意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剑川的一个重大战略,牢牢把新阶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特征,按照“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思路,盘活旅游资源,全面保护并用足用好山水,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乡建设,做特乡村绿色山地旅游品牌,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状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绿色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底色,走山美地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乡村特色传统文化,尊重老百姓生产生活习俗,为群众发挥首创功能和开展文化娱留足空间,确保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主题、有文化、有故事、有魅力,处理好规划与建设、旅游设施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政府实施和政府管理与公司化运作、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与服务引导等各种关系,就能促进剑川城乡的统筹、协调、融合、可持续发展。</p><p> 剑川有那么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发展新业态、培养新产业中有十分广阔的潜力和优势,而乡村旅游亦正是迎合了休闲化、体验化、家庭化、个性化旅游消费新趋向,团队旅游已成昨日黄花,公司化、集团化运作和经营已无多空间,而且除了经济效益外,对可持续发展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不对乡村旅游给予应有的重视,那就是弃货于地、坐而患贫,脚踏金山银山却找不到饭吃,让可以创造财富的有效资源付诸东流。在此情况下,若能把谷登村作为一个先行先试的一个示范样板,应能对剑川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作用,可以起到“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的效果。</p><p> 附:蹲点手记《谷登 谷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