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沟的故事七----五倍子

锁麟囊

<p>五倍子即五備子,第二个字竟然找不到,上图就是。</p><p>长五倍子的树叫盐麸木,巧合的是,盐麸木的叶形与樗(臭椿)比较相似,都是羽状复叶,许多人也会把盐麸木与更常见的香椿和栾树混淆,是以盐麸木虽然常见,但不甚引人注意。不过盐麸木的复叶有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叶轴上有叶状宽翅,好似箭羽,这个特征很明显,在花椒等芸香科植物的叶子上常有相似结构。</p><p>&nbsp;</p><p>盐麸之名来自它的果实,在秋季结果的时候,果实的外皮上会析出一层白霜,这些盐霜是苹果酸钙的结晶,不能提供钠元素,对于物资匮乏的古人来说,虽然可以调味,但无法代替食盐。味道酸咸可口,古人用以调味饭菜,或小孩零食,或入药,可止渴生津、解酒、止吐、避瘴等,跟现在的话梅差不多。它还有许多跟咸酸味有关的别名,如酸桶、醋桶、木盐、天盐、盐梅等。</p><p>在中国,盐麸木最重要的价值来自“五倍子”,这是一种虫瘿结构,当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盐麸木复叶的叶轴翅上取食,所侵染之处便会膨大增生,形成一个密封的虫瘿包包,大量蚜虫在虫瘿内部取食,完成生活史,因此古代也俗称“百虫仓”。</p><p>蚜虫在小叶片上取食也会形成小疙瘩状的虫瘿,只有在叶轴处才能形成较大的“倍”虫瘿,虫瘿形态各异,有长有圆,大如拳头或小如弹丸,光滑或棱角突起。《开宝本草》称五倍子为“文蛤”,也是取其虫瘿形态。古代入药,以那些长相崎岖的“角倍”最为上乘,那些比较光滑圆润的“肚倍”反而较次。同为盐麸木属的青麸杨上也会出产虫瘿,但也多为光滑形态,不入药用。</p><p>&nbsp;</p><p>虫瘿虽然是由昆虫寄生引起,但通常对植物无害,甚至有益。角倍蚜的虫瘿可增强盐麸木植株的光合作用,明显促进枝叶生长,有虫瘿植株的侧枝、复叶数量和小叶总面积都高于无虫瘿植株。而且虫瘿越大,小叶的总面积也越大。对于盐麸木和角倍蚜来说,这是一种双赢模式。</p><p>古代五倍子药用,主要是用来治疗肺热咳嗽、泻痢、止血、肿疮等,将五倍子磨成粗粉,重复发酵,最后捏丸晒干,称为“百药煎”。不过它的另一作用更受欢迎,它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黑色染料,尤其是染发。</p><p>据传说五代开平年间, 有早生白发者,醉卧山野,把一株长满肉瘤的植物压在身下,酒醒后发现白长衫被染得墨黑, 经反复洗涤仍不见褪色。遂采集叶上肉瘤,捣碎敷于头发,由此白发转黑,传于后世。</p> <p>这就是盐麸木的叶子,注意,不是栾树也不是花椒,更不是苦楝</p> <p>下图五倍子成长的过程,图片来自网络,但是我在黄家沟山上确实见过,木有拍照而已</p> <p>比较大的五倍子</p> <p>摘来的五倍子要煮一下灭活,然后晒干。煮出来的水棕色的,蘸上这个水写✍🏻️在纸上晾干无色,遇淀粉变色,这个特性可以用来制作密信。不及时灭活,囊内昆虫还会继续发育</p> <p>说起灭活,总有一些植物生命力顽强,比如景天科,马齿苋科,仙人掌科的植物,还有那个兰科的天麻,生晒几乎无法完成,总是没等晒干就生根了。所以需要蒸煮灭活。这些植物可以称为天然的组培材料,一片叶子一段茎杆都会成为新的植株。但是天麻不会,只是会烂掉,这与天麻产于高海拔密林阳光不充分有关,切片灭活都不行,再就是天麻与真菌共生很难形成新植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