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党员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亲临现场,深入到各位精英的课堂,有幸聆听宋祖文、马罡等专家的经验报告,我收获满满,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原来,我认为只要把课本看一看,构思好一节课的主要流程就可以了,现在想想差距可真大啊!想要有效开展深度教学活动,就要在研读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教材中知识结构的体系。在研读教材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中知识产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结构,通过纵横联结和沟通,确定知识的本职和内在联系。 <p> 今天,我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为例,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课本,把握这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为以后更好的读懂教材做好准备。</p>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br>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能正确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br>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发展数感。<br>3、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教材安排了多种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新知、运用新知,通过发展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第一课时中的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数经验。通过已有的经验,组织相应的认数活动。在认识“十个一是1个十”后,直接要求学生清楚地摆出12根小棒,启发他们想到“摆一捆,再添2根”的方法。<br>2、注重操作活动在认数中的作用。从直观形象的具体操作活动到抽象出写数:即“摆小棒数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 2、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可设计多种丰富的操作活动,例如,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拿出数学书,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先按顺序在直线上填数,再说说“18接近10还是接近20”;先在卡片上写一个数,再引导同伴猜数,等等。 例1教学数数、读书。教材首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接着提出“摆十二根小棒,怎样摆能看得清楚”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认数经验。 教材练习部分的“想想做做”安排了6道题。第1道题通过“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的活动,让学生继续借助小棒数数、读数,感受11~20各数的实际数值和大小。第2、3题分别让学生看着尺子上的数按顺序读数、数数,进一步体会11~20各数的顺序。第4题结合草莓图和雨伞图,让学生先估计草莓和雨伞各有多少个,再数出来。第5题让学生分别读出生活中常见的数。第6题让学生利用数学书分别数出10张和20张纸,并比较它们的厚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认数经验,发展数感。 本节课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和数学课本,并在此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深思编者意图,设计出教学课件。 一、导入<br>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个性发展特点,通过“1~10的数字”视频,诱发学生的已知经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集中进入课堂。 二、教学新知<br>1、动画演示“10个一”数数过程,并捆成一捆后变成了“1个十”。此时提问:哪种看得更清楚? 2、教学12的读法和写法。<br> 在这一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数小棒数出12根,动手操作。课堂上,个别学生会一根一根地数出12根,也有的学生会数出10根捆起来,再数出2根。这时,老师将这两张数法,全班对比,问:哪种看得更清楚?引导学生用“1个十和2个一”来表示。 3、教材会在12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用更多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11~20各数,并通过实例加强这些数可以用“1个十和几个一”来表示。 4、在教学19的基础上,问:再添1个是多少?该怎样表示看得更清楚呢? 5、在教学数的顺序时,根据编者意图,将数的顺序融入学生之中,既强化了11~20各数顺序的位置,又增添了趣味性。我将班级学生的序号与学生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思考。 6、在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时,先出示草莓图,让学生估一估图中的个数,再数出草莓的个数,在数数时,应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数并将数过的作标记。这一题估一估是难点,引起我的思考:该怎样引导呢?教学用书认为::估一估是学生凭借对数的大小的感受,直观地判断事物的数量。而大部分学生都是直接数的,这时,应鼓励他们一眼看出大概是多少,而不是数。 在此次读教材活动中,我深刻领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更加清楚地了解教材,使用教材,让教材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融会贯通,并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