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艳艳</h3> 很久了,沉浸于一线教师琐碎的忙碌中无法自拔,每天脚步匆匆、思绪匆匆,恍惚间有人说起成长二字,不觉一声叹息:很忙!忙得已经忘记了成长!这也许是大多数身兼数职的一线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真实写照,我们缺少的正是偶尔的停歇和反思--停下来--静下来--认真反思--积蓄力量--再出发! 九月份的时候,听说要来一千公里外的四川重庆西南大学学习,人虽在河南洛阳,但心中除了对重庆地域环境的一点陌生感,竟不自觉有些许期待和惊喜,期待着走进西南大学这所著名的学府一探究竟,期待着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语文教学水平能在这所不一般的学府里“充电蜕变”,期待着自己精神层面的整个内在空间能在这趟求学之旅中变得丰盈润泽。 12月6日当我和同行的三个小伙伴们一起踏进西南大学的校门的时候,我意识到一场充满未知的蜕变之旅已然开启!我终于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次学习将是我琐碎工作生活中的一束光,一定会照亮我前行途中的许多困惑和迷茫,甚至还能为我指明方向! (一)用熟悉的调子唱古诗词 <p><br></p><p>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米如花小,也学牡丹开。”在婉转动听的调子中,学习吟唱古诗,古诗中蕴含的向上感、追求欲;万物生生不息,生命在于运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呼之欲出……该精彩片段取自12月7日李达武教授给我们上的开班典礼后的第一课《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经典魅力—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在这节课上,我体会到了中华古诗词中蕴含着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儒家积极励志文化;“敬畏天地 顺应自然”的道家自然环保文化;“浚哲文明 行廉知耻”的佛家修身养性文化,更体会到以古鉴今,启迪人生的文化追求,具体到教师这个职业,那就是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p> 古诗词教学中除了理想和追求的塑造,在李达武老师的课上,我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能歌善舞的李老师,有办法让学生快乐唱、画古诗,让学生边学边唱,边走边唱……她说:“用熟悉的调子唱古诗词是我国自古以来诗与歌结合的最好方式。”李老师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因为在今年的八月份,我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山行》这首古诗参加了洛阳市组织的优质课大赛,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就是吟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古诗导入的,效果还是挺好的。我想以后古诗教学中还要坚持这样的教学方法,努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阅读、欣赏、歌唱古诗词,从对古诗词字词句的理解中发掘诗歌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文本解读成为最强音 <br> 如果说从李达武老师的课堂上,我了解并坚定了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自信,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那么12月8日尹祖琴老师的课堂则让我如“醍醐灌顶”,开始反思自己一线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大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得一点不差! <p> 尹老师领着我们从检视当下课堂、再悟课程性质、深思学者之声、略析有效课例、用好统编教材五个维度来谈统编语文教科书的正确使用。课堂上她言语犀利而中肯,指出当下语文课堂中“浮躁喧嚣 喜耍花招”的弊端,我听后不由赶紧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也在跟风;她结合课标详细解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雷雨》《颐和园》教学课例不足和长处,启发我再次反思: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备课一定要科学实效和精准啊;她列举的于漪的“三次备课成名师”、“朱熹24字读书法”、汪曾祺的“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吕叔湘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等等众家之言让我开始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原点在课文、根基在课文、需要记诵理解的也是课文,老师将课文中的字词语句讲通讲明,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这一点既是真功夫,往往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平时不大注重常常忽略的弱项。想想自己的课堂,很多时候上课形式大于内容,语文课上成分析课、语文的美感被肢解、语文味荡然无存,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没有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造成的。</p> <p> 在尹老师大量详实的例举中,“重视正确而精准的文本解读”越来越成为我脑海中的最强音。上质优品高的语文课需要把心静下来,安安静静地做好文本解读,师生一起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中国汉语言的魅力,这才是教学中的真功夫,我需要静心潜心吸收践行!</p> <p> 国培学习是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点亮心中微弱的希望;我想活成一束光,融入学习的能量,将自己贫瘠的语文教学素养变成丰腴的母语土壤,酝酿出语文教学特制的“百花蜜”。(作者系洛阳市新安县西关小学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