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大明宣府民谣</b></div><br> 《毛诗诂训传》称“曲,合乐为歌,徒歌为谣”,即没有音乐只是唱歌叫做谣。<br> 《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br>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於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br> 歌谣是百姓的口头创作,贴近生活,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小事,或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篇幅较短,易于传唱,直接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br>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称,“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於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br> 民谣是社会现状的反映,从上古开始,各个时期都会有民谣。比如唐朝关于科举方面的“槐花黄,举子忙”、“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关于谏院台省官员有“遗补相惜,御史相憎,郎官相轻”等等;关于隐射安禄山造反有“两角女子绿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必消亡”;皮日休为黄巢造势传出“欲知圣人姓,由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h1><h1>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就是收集民谣的初衷。</h1> <h1> 明朝进士蔚州人尹耕在《朔野山人记》中收录了部分民谣。这些民谣流传时间大约是明嘉靖年十九年--二十四年,流传地点是当时宣府、大同一带。结合尹耕的经历看,这一段时期尹耕频繁调动,五年间在四地任知州,后来在蔚州闲居、守孝三年多。多地历练、仕途不顺,闲居的尹耕有时间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大部分文章都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完成的。收集这些民谣是借百姓之口,反映他的思想。那么嘉靖二十年前后,宣府、大同的现状就是民谣产生的社会背景。<br> 大明宣府民谣产生的背景。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大同发生兵变,叛军多逃塞外投靠俺答,为其刺探诸边及京师虚实。此后,蒙古部落几乎年年都会进入长城进行抢掠。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偶发事情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使得明朝官场上下,怕字当头,混日子的思想严重,繁荣景象下暗流涌动。掩败冒功,兵习为欺蔽,粉饰太平,大明朝政之腐败可见一斑。这些问题体现在七个方面。<br><br></h1> <h1><br></h1><h1> 1是朝廷与边镇的矛盾。嘉靖年间朝廷重文轻武,主政的文官集团不了解边镇真实状况,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朋党之争,对于北方蒙古部落是战是和、是攻是守政策摇摆不定,决策往往脱离实际。2是镇巡官之间的矛盾。镇巡官三驾马车中,巡抚以文臣提督军务、以御史察按官员,权力较大,但大多缺乏军事才能;镇守太监多是无能之辈,权力极大,既参与军事,又掌握粮饷供应,飞扬跋扈;总兵官及边镇将军了解情况,但处处受到掣肘,且朝廷对武将赏薄罚重,或赏罚不均,动辄得咎,边将畏敌避战。3是边镇文臣与中下级武将的矛盾。外来的巡抚、巡按、兵备道、口北道等文官与中下级武将,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但有节制或监察权力,容易产生矛盾,而这些中下级军官多为世袭武将,社会关系盘根错节,有时会政令不畅。4是镇守宣府总兵官与万全都指挥使之间的关系。以总兵官为首的边镇戍守武将专职打仗,与负责屯田训练提供兵源的都司系统矛盾日益凸显,将不知兵。5是朝廷财政问题。朝廷财力有限,造成边镇军费不足,欠军饷严重,有时士兵的粮食供应都存在问题。为解决财政问题,会增加赋役,加重了军户和民户的负担。6是兵制问题及士卒心理因素。嘉靖朝时军户制已经漏洞百出,屯田戍卒时有逃亡,但募兵制尚不成熟,兵力严重短缺,武将开始大量豢养家丁,造成家丁和戍卒、民兵间赏罚不均,士兵普遍厌战。7是百姓心理因素。当时生产力低下,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连年战争,百姓生命安全难以保证,且赋役繁重,渴望和平。</h1><h1> 书稿有残缺,收集整理出31首民谣,让我们听听当时百姓的心声。</h1><p><br></p> <h1> <b>民以食为天,抵御自然灾害,期盼风调雨顺是民谣永恒的主题。民以居为安,宁做太平犬,不做流离人,战争创伤是民谣悲愤的旋律。国不能无防,修整边备就得服役,对或不对,民谣中有哀有赞。民谣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乐。</b></h1><h1> <b>百姓喜。</b></h1><h1> 春天到了,又是播种希望的日子,农民早早就在陇头谋划,万物复苏了,歌声飞扬“陇头流水陇头声,塞上草枯塞下青。春风不作常年态,才到清明白鸟鸣。”</h1><h1> 岁事有常,百姓勤而不怨,战争间隙,终于盼来了好年景。看到青青的麦苗,不禁唱到“麦青青兮,边役与兮,安我生兮。”如果丰收了,交了赋役,就能过个安生年了。</h1><h1> 苦旱肆虐的蔚州人也盼来了瑞雪,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大雪深盈尺,人们欢呼跳跃,太难得了,“和气结,天雨雪,匪天雨雪,我畴盈麦。”</h1><h1><b> 百姓哀。</b></h1><h1>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极大,遇有天灾,百姓只能哀叹命不好。</h1><h1> 古代宣府土燥风烈,边人平素对蝗虫没什么概念。480年前的嘉靖十九年,也是庚子年。那年有蝗虫从北方沙漠而来,在空中如乌云遮日,落地如暴雨袭来,所过之处颗粒无收。边民作《飞蝗谣》,“飞蝗飞蝗来自朔方,胡不粒食,塞草茂长。塞草茂长,实尔是戕。毋戕我麦,我麦可以供蒸赏。毋戕我禾,我禾可以足军粮。”哀叹:你们为何不去祸害胡人的草料?为什么要祸害我们的麦子?我们都不舍得吃,那是祭祀神灵和先人的。为什么要祸害我们的禾苗?那是要用来缴军粮的。</h1><h1> 如果说蝗灾是局部的,那年战事刚停,旱灾就来了,家家缺粮,小康的书生咏叹《白粲谣》,“白粲复白粲,灶突无烟甑无爨。黄云亘天四月旱,胡风吹沙无际畔。呜呼,有才不救沟中饥,凭谁为觅周公旦。”粲是上等白米。按《说文》解释:二石稻可折粟二十斗或米十斗,可出粲(精米)六斗或大半斗。做梦吧,现在蒸锅中连饭都没有,更何况精致的白粲?只能期盼周公式的人物出现。</h1><h1> 第二年是牛年,牛马年好种田,应该是好日子了。没想到蔚州人在八月粮食成熟前,竟然遇到霜灾,禾菽全部死亡,又是颗粒无收,故而有《殒霜谣》,“九月刈禾未了,八月殒霜太早。天高高在上,意安讨乎?”老天爷你还让人活吗?</h1><p><br></p> <h1><b> 百姓恨。</b><br> 嘉靖二十年,蒙古部落三次越过长城进攻深井,官军作战不利,百姓遭殃,只能逃难,作《深井谣》“深井井深百尺强,妇女号泣男走藏。一年三犯如虎狼,终须渴死东南乡。”<br> 敌人来了,我们的军队在那里?民谣嘲讽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还是嘉靖二十年,蒙古军队大举入侵肆虐杀掠,有百姓进入蔚州南山躲避,发现此处竟然有军队潜伏,疑为敌军,惊呼“是邪?非邪。彼南山者寇也。”仔细打听却是来躲避的明军。<br> 如果不逃会怎么样?请君听我《清水河谣》:“清水河冰万顷,下马胡儿齐照影。革囊累累弃素绠。哭声渐入阴山境,将军者谁江不省。”说的是嘉靖十七年冬,蒙古部落入侵,宣府总兵官江桓率兵抵抗。敌人进犯深井堡,杀掠甚惨,回师至清水河,江桓率宣府镇兵及大同援兵二万余,列阵清水河北岸。当时河水结冰不久,滑不可渡。敌人望见明军,大惧,急忙丢弃所掠财物,堆积如丘。明军诸将商议:等敌人行进到冰面一半时发起攻击。但是总兵江桓素来畏敌,又因为不久前的隆庆之战不利刚刚受到处罚,益发的不敢与敌交战,命令部队坚守阵地不得出击。游击章镇、参将李彬踊跃请战,被江桓骂回。敌人见明军坚守不动,就派出数支小股部队分头进攻明军,大部队戒备着慢慢绕道渡冰而去,被抢掠的百姓皆向南号哭,声闻数里,江桓竟率兵撤退。民谣中的“江不省”就是镇朔将军、总兵官江桓。<br> 被掠到蒙古干苦役的百姓,心中有苦恨,我们本是川里的汉人,却来到蒙古地,穿毡衣、住毡房,干不完的活,还要担心被虎狼或鹰吃掉,我们怎么就来到这青草滩?传唱着:“上三川,下三川,有天不戴去被毡。前被毡,后被毡,天公罚尔体不完。饱恣虎啖,饥鹰食,于何相求青草滩。”边郡儿童无知,竟然鼓掌唱此谣为戏,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长大了才知道自己也是闰土。</h1> <h1><b> 百姓赞。</b><br> 修边是为了百姓,虽劳不怨,但二年三役,是悲是喜?“去年修边君莫喜,血作边墙墙下冰。今年修边君莫忧,石作边墙墙上头。边墙上头多冻雀,侵晓霜明星渐落。人生谁不念妻孥,畏此营门双画角。”劳役虽苦,但总归还是修筑边墙后,戍守的人少了,屯种的人多了,毕竟是多了些家人的团圆。<br> 顺圣川人现身说好,自从大同阳和边墙修好后,敌人来犯的少了,百姓也就免于奔命,安心劳作,丰收时节徼了赋役,还有余粮,可以开开心心听听戏,“万山萝萃屏,粉堞与山平。昔日沙场地,今朝萧鼓声。”戍卒这两天也可以忘记羁旅的身份乐和乐和。<br><b> 百姓怨。</b><br> 宣大边境大部分都修筑了长城,但独石口等敌势险要、边远的地方,因财力有限,没有修筑。独石口人发声了:为什么没有我们?明年春天一定要修。“嗟边氓兮,生齿同兮,奚为后我。我迩戎兮,微黎与村,相率起舞。春来修边,以御我侮。”不给修,我就唱。<br> <b>百姓苦。</b><br> 国防不仅要修长城,还要解决交通问题,桑乾河东下,弘治年间曾有僧人募集资金在西城(今阳原县城)南面东西南北通衢余瓛庄渡口处建石桥,历经数年水壅桥坏,往来蔚州、西城的人只能涉水过河,“渡口桥若成,杂虏向南行。渡口桥若坏,杂虏向南拜。”不修桥可以阻止敌人南侵,渡口人黑色幽默了一把。<br> 渡口人唱完歌还得干活,桑乾河渡口,初春冰薄,人们涉水时,冰茬会划伤人,官府命令渡口一带的人服役除冰,以便行路。乐观的渡口人依然在歌唱“除旧冰,步今泥。冰冻鱼儿散,泥融燕子归。”<br> 但也有人认为修边设险、增派士兵意义不大,关键是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官员执政能力有问题,就传出了“胡来谣”,“五月征兵,西野连营,胡来不战,岁缗徒筻。三年筑边,千里如弦。胡来不留,军政用偷。”估计尹耕就是借歌谣来表达政见。</h1> <h1><b> 百姓忧。</b><br> 各地长城修建完毕,但是百姓还是担忧敌人从大同方向进犯内三关,故而传唱“大同城下古战场,大同城北石子冈。何年修边入云长,免令黠虏窥晋阳。”<br><b> 百姓悲。</b><br> 军户家庭自然有人去当兵,民户亦有人服兵役。谁去?但凡老人身体允许,往往老人前去,留下妻儿在家中,或者把家中的顶梁柱派去,家庭生活越发窘迫。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戍边的老父亲,穷则呼天,痛则呼翁,“悲思翁,翁在远,四壮騑騑驰俊坂。翁思活我,我不知,衮服明明梦见之。南州铜柱何所极,瀚海狂波空尔为。悲思翁,翁在远,未明求衣难,临河具舟晚。”<br><b> 百姓怒。</b><br> 遇到天灾,百姓无法生活,朝廷应该会发救济或减免一些税赋。天灾流行,所司稽察后报朝廷,皇恩浩荡,蠲免令来了,因为官府冗员太多、工作懈怠,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屯种人唱道“黄纸放,白纸催,声如雷。粟既输,泪潜坠,远黎空负君恩大。”“十羊九牧”入木三分,都是官爷,黄色的圣旨减免,白色的通告催收,徼了的粮还能哭回来?</h1> <h1><b> 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极端手段,是为了达到和平的目的,有战争就有英雄,赞歌永远是民谣的主旋律。</b><br> 嘉靖二十四年秋,蒙古部队数万骑入侵大同中路,准备从铁裹门入侵太行山以东,铁裹门本是汉朝时的雁门关(西陉古关),唐朝时今天的雁门关(东陉古关)位置凸显,明朝时铁裹门依然有兵戍守。面对敌人,被罢免总兵官张达扼险死守,命士兵用强弓射杀敌人,敌人只得绕道鹁鸽峪。戍卒非常高兴,传唱“生铁铸门楣,熟铁裹门扇。古来夷夏交,不废疆场战。疆场征战何时已,将军三发天山矢。霹雳鸣弦胡阵奔,铁面之称从此始。”<br> 敌人见攻不下铁裹门,掉头绕道鹁鸽谷,秀才(诸生)王邦直听说敌人来攻,急忙赶来协助参将张凤出谋划策。敌人倾全力进攻,混战一昼夜,最后展开白刃战,王邦直手持铁棍,独自击杀数百人,力竭而死,参将张凤也战死。敌人见伤亡惨重,撤兵进攻他处。看着敌人撤了,戍卒把王邦直的事迹编成歌谣,“鹁鸽峪,鹁鸽飞,书生画地谈兵机。一身耻溃重围,千重围,战不止。力渐竭兮,鼓声死。胡儿马上羡大刀,南向掷箭齐竖指。”<br> 听说王邦直虽死,但敌人也撤离不敢南下,他的故事在边镇传开,“铁棍铁棍七尺长,独驱群虏如群羊。近者骨烂远者伤,箕踞大骂声堂堂,天寒日暮筋力伤。呜呼,委身恣贪狼,将军身死名益扬。生为人豪没骨殇,千年何忝王铁枪。”<br> 嘉靖二十五年八月,蒙古部落乘大雾从独石口清泉堡潜入长城,进攻云州,守军仓卒迎战,以指挥佥事出任云州守备的易纲,闻讯立即率领家丁数骑前往迎敌,与敌在永镇堡遭遇,据险与敌对射。敌疑有伏,不敢进。恰逢陕西游击将军陈言率兵来救,二人合兵打败敌军,敌退后,易纲因伤而死。百姓闻之,赞道“黄雾塞云州川,止有独石无新边。无新边,虏伺便堪怜,小校能迎战。头二刀,臂双箭。西军来,若雷电,汉廷飞将何足羡。”<br> 我们的将军指挥也有出彩的地方。嘉靖二十四年,蒙古部落进攻陕西,宣大总督翁万达下令诸军在边境集合,准备出塞攻击敌人巢穴,敌人得报,退兵回防,演了一出围魏救赵,“陕西门,燕北牖,螳螂在前黄雀后。尔窥西,我且北,尔归向何出寻巢穴。”</h1> <h1> <b>军人也是人,有情感、有故事,民谣一样可以表达军人的喜怒哀乐。</b><br> <b> 戍卒怨。</b>戍卒中有些是外地来轮训备战的客兵(当地兵称镇兵或主兵),这些人基本是半年轮换一次。从繁华的内地辞别家人,来到穷苦的边疆,有时粮草转运不及时,还要挨饿,撤防的日子总觉得遥不可及,无事时思念家人,敌人来时,因为粮草缺乏,有时眼看着敌人杀掠,竟然无法组织战斗。“我亲干戈兮于彼朔兮,自冬徂春兮不我归行。我思我家兮雨雪载扬,我家思我兮涕泪其滂。啾啾胡骑猎于垣下,我欲追之饥不能马。我张我旗,我鼓我鼓。虏骄且醉兮,胥歌胥舞。胡为我囚兮,不我击虏。”<br></h1><h1> <b> 军士愁。</b>运输粮草的军士听后很感慨,防戍士兵因为战事经常不能按时轮换,为了保证供顿无缺,我们运输部队那次不是限期完成任务,但这样作是长久之策吗?“黄河九曲长曲曲,绕羊肠万里赴征战。所忧在糇粮,糇粮朝食暮复继,何必家中绝粗糠。安得君恩念远离,移家早作屯田计。”</h1> <h1> <b> 军壮喜。</b>嘉靖二十四年,翁万达出任宣大总督,听说翁万达为人刚介坦直,勇于任事,履艰危,意气弥厉。临阵身先士卒,尤善御将士。军士非常高兴,“阿翁阿翁朱衣白马来,军中塞南塞北皆华风。”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志之士希望在沙场上建功立业,“雄剑四顾西北风尘,壮士有怀殒首酬恩。”来个好总督,也把我派到前线去打仗吧。<br><b> 战士乐。</b>也有反映胜利场景的歌谣。嘉靖二十四年,蒙古部落突破长城防线,明军与敌在阳和城南交战,三战皆胜,我军鼓乐齐鸣,士气大振,乘夜暮敌人撤兵。战士沸腾“战城南鼓声沸,胡阵如蛇前最锐。三卫五合令转严,仰面看天斜日坠。胡去不苦追,胡来不发矢。大开阵角卧中军,凯吹如雷四壁起。”<br><br> <b>有民谣就会有籖语,籖语介于谣言和预言之间,往往不知所云,事后被穿凿附会。</b><br> “胡入东井,绳系其颈”。据说,有占天者认为“虏不利东井,疑秦地有功。”恰好,天成卫有东井堡(在今阳原东城西南),当地人作此民谣。<br> “弄王孙,王孙弄人,人弄王孙。”闻者莫解,后大同城内朱姓宗人有谋逆伏诛,疑此应也。<br><br> 尹耕以抄录民谣的形式把其收入自己的作品集,不仅反映的是民情民意,也体现了尹耕的民本思想,同时借助民谣的形式阐述了尹耕的从政理念。<br> 大明宣府民谣,唱的是故事,品的是生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