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骑行与太极拳

朱世岱

<p>《丙察察线和川藏北线骑游记》第15天 2020年9月6日 总48。 </p><p><br></p><p>1、&nbsp;&nbsp;&nbsp;&nbsp;&nbsp; 骑行与太极拳</p><p><br></p><p>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不是一篇千字左右的游记所能说清的,不过这不影响我从一个小角度来略述二者之间的关系。</p><p><br></p><p>今天一大早,从就海拔1937米的察隅县察瓦龙乡骑向海拔3358米的锯木厂客栈,距离58公里,爬升1421米,爬坡31公里。路况极差,沙石路凸凹不平,泥泞坡陡,有时不得不骑骑推推,足足用了12个小时(包括休息、吃饭),平均每小时骑行5公里,和走路的速度差不多。但其体能消耗和艰难程度超过在平原地区的平路上骑行200多公里。有骑友可能会问:那你是怎么骑下来的?</p><p><br></p><p>我的回答是:除了靠毅力外,靠的是太极功法。这是不是故弄玄虚?此时我头脑是冷静的,态度是严肃的。不但骑行时我用太极功法,就连徒步、跑步、登山等健身活动我都常用太极功法。因为篇幅的原因,就不谈其他了,集中笔墨说骑行。</p><p><br></p><p>好多骑友都知道,我习武57年,其中练外家拳27年,练太极拳30年,武术的力或太极力是我各项运动发力的基础。</p><p><br></p><p>拳论上说,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由脚到腰,总需完整一气。简言之,练太极拳重点是“意守丹田”,重点练“丹田”附近的核心肌群。主流的国内处专家倾向于把核心肌群界定为“腰椎---骨盆---髋关节区域。如果将人体比做一个轮,那么核心区域就是轮轴,四肢就是辐条,轮轴稳定而有力,才能将能量有效地传到身体的每个角落。核心力量好比树干,四肢力量好比树枝。</p><p><br></p><p>&nbsp;太极拳的套路主要利用不稳定性对肌肉和神经的刺激,从而达到核心有力和稳定的目的。仅以陈氏太极拳一路83式为例。这套拳至少由300多个动作组成,其中两脚平行安稳站立的动作只有少数几个,主要集中在起势和收势中,其余百分之九九的都是不稳定动作,也就是独立式或某一只脚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行拳中的含胸拔背、收腹提臀、弹抖发力、窜奔跳跃、挤按采靠,无不对身体的核心部位构成冲击和刺激,有力地强化了身体运动之根本。</p><p><br></p><p>在今天的骑行中,虽说我的体能不及同行的三位相对年轻的骑友,但身体的核心力量足以碾压没经严格体能训练的同龄老人。特别在爬坡中,我以意领身,用身体的核心来转腰、送髋、带肩,上力达大小臂至手,下力达大小腿到脚,人车一体、奋力前行。这种核心力量带动全身的运动方式,我在57年的习武过程中练习过千百万次,很容易将其嫁接到包括长途骑行在内的其他运动中。</p><p><br></p><p>篇幅够长了,就此打住。最后补一句:骑友们要想验证本文的可信度,不妨你也练练太极拳。</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