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重庆,不一样的体验——漫谈重庆研学之行

夏莲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前言</b></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11月22日至28日,在茂名市教育局继续教育中心领导的带领下,茂名市中小学第二、三批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及部分成员一行65人,赴重庆西南大学开展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span></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首去重庆,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是1999年暑假,为了赶在三峡即将“消失”之前一睹三峡风采,我与几个朋友选择随团长江七日游,在重庆只逗留了一天一夜,那时的重庆,留给我的只是记忆的碎片:解放碑、大礼堂、渣滓洞和白公馆,还有码头的杂乱和吆喝。若问我重庆文化,我真的难说出所以然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再赴重庆,说实话,临行前,因为之前的印象,我对重庆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是心存疑虑的。想不到,开课第一天,我原有的想法就被张万国老师的精彩课程颠覆了,随着每天学习的深入,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被授课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所折服,也被重庆深厚的文化含蕴深深吸引。下面是本人在西大研修过程的几点体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领略不一样的名师风采</b></p><p>&nbsp;&nbsp;&nbsp;&nbsp;西大几天的研学,共有7位专家、名师相继登台演讲和交流,为我们提供了风格各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技巧,令我深受启迪,获益良多。</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班仪式后,首个登场的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西南大学附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万国老师,这位优秀班主任出身的教育专家,从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的实践出发,总结了成就名师必备的“读、听、研、访、写、讲、行”七字诀,并用生动的语言分别讲述了“七字决”的含义和要求。同时,以他实际带班的案例,向全体学员详细介绍做班主任的方法与技巧,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建班典礼”,他特别邀请西南大学校长及附中校长担任名誉班主任,举行“国礼式”开班仪式,让所有的学生在高大、庄严的气氛中,开始了高起点的学习生活,为后面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创设一个值得学生自豪的良好开端。接着张老师详细地介绍了新学期第一天该怎样开展工作,怎样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并做了具体的阐述,堪称创新班级管理的典范。</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第二天,我们来到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学习,课程是《名师工作室建设策略》,由教育部领航工程名师、重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永红主讲,他以“自白”的方式,向我们讲解了创立名师工作室的历程,并总结出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是“育人、做事和成长”。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从语文学科角度提出了“让写作可教,让可教的写作受益更多人”的教学理念,在学生面前现场作文,体现了其深厚的语文功底,令人敬佩。</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三天的学习安排在重庆首批重点中学——重庆七中。进校前,我想,一所历史如此厚重的学校,该有一位资深的名师或名校长作报告吧?出乎意料的是,给我们分享的是一位阳光、睿智的年轻地理名师,他是学校课程创新中心主任陈道华,通过他本人介绍及周边人员了解到,他是重庆市出名的地理“痴”人。他赴云南参加年会,曾经因为从东川带红土回来,中途被警察拦下盘查,斥之有“病”;他为了解地理山水地貌,踏遍万水千山,拍摄了无数精美的图片,让学生从多视角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他为了让孩子了解不同地域的泥土与气候的差别,每到一处都带回不同的石块、泥土等标本;他为了不将孩子的思维框在四角一顶的教室之中,他以最有趣、最美妙的方式向孩子传授地理的知识,并创建了重庆首个地理课程创新基地,甚至将家里的茶几也雕刻成三级中国地形图。他的学生在全国“第11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中,18人获奖,并有一名学生获得“地球小博士”称号。如果有人问,我们需要怎样的老师?我想,就是像陈道华那样——为孩子倾情,为学科迷恋,为创新痴狂的人,一个对着地理说情话的人。</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任何教育研修,都不能脱离师德师风。来自贵州的教育专家卫立功老师为我们系统地讲述“四有”好老师的具体要求,我们深有感认同。但对标自已,我总觉得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读书方面,我一年也没有读几本课外书,卫老师那句“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地要求孩子读书,一群不读书的家长,在逼迫孩子读书”,是给我和家长们的提醒,我们需要努力学习,不能畏途裹足。正如卫老师所说:“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孩子,在一群不完美的老师带领下,一起走向完美的过程。”只要心中有德,心中有爱,心中有梦,坚定前行,我们离好老师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名师的成长,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成长的土壤。西大附中的刘其宪副校长主讲的《重建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从学校成功的案例和当前学校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论证了学校生态对名师成长的重要性。他指出,校长的影响力=制度设计+激情+资源聚合力+德性。他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犹深的话:“帮助下属成功,是领导者的第一理念。”我从心底里认同,因为,只有下属的成功,学校才能成功,校长才可能成功。</p> <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计算机技术应用,一直都是我的短板,我一直都想学,也在学,但总是因各种原因,许多功能没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第四天给我们上课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莫鸿老师,他主讲的《技术支持下的教研流程改造》,不但让我进一步认识网络时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还引起了我学习现代技术的浓厚兴趣,也增强了我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信心和决心。现场教学使用《马卡龙玩图》、《码上教研》等技术软件,让我这个老教师也掌握了点新技术;让我有种“学有所成”的滋滋窃喜。莫鸿老师提出将课程与技术融合,打造经典课程,他说“经典是有痕的”,我希望老师们像他引领的那样,反复磨课,让课堂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打造自己的“经典课例”。</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研修培训的最后一个课题是《名师教学思想提炼及风格模式构建》,由西南大学白智宏教授主讲,过程生动,令人深思。如果要用一个标题来对白老师进行评判的话,我想,《被学生“强迫”拖堂的老师》最合适不过。白老师从概念导入,先后讲述了名师的标志性特征,教学思想的凝练,教学风格的形成及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多个内容,回顾了苏格拉底、孔子、布鲁姆、斯金纳等圣人名家的思想,剖析了苏格拉底的“产婆式”教学和魏书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员迅速从中找到教学的理论支撑,也让我们学到了活用名师教学模式的方法。白老师给我的启迪,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具体的案例,更重要的是思想交流与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与重构。在普通中小学任教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困惑:为什么总有一些学生无论怎么引导教育,对学习都没有兴趣?甚至最后放弃学习呢?白老师从魏书生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总结出了答案:因为那些放弃学习的孩子从来没有在学习中感受过成功的快乐,更没有所谓的成就感。白老师用“一根小绳为什么可以拴住一头千斤大象”的事例来说明其中的道理: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成功,怎么能坚持下去呢?还有白老师说的分式交流和融式交流,也对我校正在实施的小组式合作探究模式带来了新的启发。</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其实,探究不一定限于“小组学生之间面对面”,只要学生之间视听、思维面对面就行,探究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应纠结于学生或老师,应是“双主体”,与教师讲多讲少没关系。白老师与我们之间的双向交流就是一个现场版的“合作探究”示范课堂,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魁梧还能扭动出“妩媚"的肢体,再配上那富有思辨性的问题,令学员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以致到点下课了,学员们还强烈要求老师继续分享,无奈又带有几分顺水推舟的白老师,被“迫”拖了10多分钟的堂,打破了他所说的“从不拖堂”的惯例。我想,如果一个老师,上课被学生强烈要求拖堂,不是“罪过”,而是魅力,是亮点。所以,课后,我最想对白老师说上一句:“白说不白说,听了不白听”,或许,这就是我们上课应追求的效果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感受不一样的巴蜀文化</b></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不少人眼中,巴蜀之地,有文化底蕴的只有成都,什么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都是成都亮丽的文化名片。至于重庆印象,多数人停留在“山城”、“雾都”、“火炉”。提及重庆文化,也只能说出“码头文化”、“袍哥文化”、“火锅文化”。20年前,我初到重庆,也只是留下前文所说的记忆碎片,所以,这次再进山城,学习之余,我尽量抽空去寻访历史名人留下的文化印记,重温下重庆历史,感受不一样的巴蜀文化。</p><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这次研学,我们住在北碚区的西大旁边,距离机场有50多公里,本以为是郊区,殊不知,北碚是重庆的文化中心区,距西南大学不远的缙云山,就是巴山。说到巴山,我们自然会想到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是他一首《夜雨寄北》,让巴山夜雨成了充满情感和思念的丝线,穿越千年,成了重庆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p> <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到了北碚的第二天晚上,通过互联网发现老舍四世同堂纪念馆,就在附近,随即与几个同伴寻访,可惜纪念馆在装修,没能进去探个究竟,有点“游园不值”的感觉,只好在门口拍张照片留念。后来听说在距老舍纪念馆不远处有梁实秋先生的旧居(雅舍),我真有几分兴奋,我知道梁实秋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但因为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后来又去了台湾,以致后来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很少提及他,偶尔提到也是作反面人物评价,这次我深入梁实秋先生雅舍,细读其中史料,发现梁老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的文字高达二千多万,其中散文发表数量为中国文人之最,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抗战时期,他与妻子辗转来到重庆,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剧作,主持编辑中小学教材,保障战时教育弦诵不辍,为抗战大业贡献了力量。要不是这次寻访梁老先生旧居,这位“文章挟风雷”的一代文学泰斗在我心中的地位会矮化不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细品巴蜀文化,我们会发现,重庆不仅有千年的历史沉淀,连重庆这个名字也带有称王又称帝的双重喜庆含义。坐落在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于一体。走进这里,你可以一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技艺表演,也可以品尝各种传统小吃、叹茶馆,门店前那高亢又婉转的叫卖声,令你禁不住一步三回头。这座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古镇,至今依然流淌着昔日的铅华,这是重庆古城的缩影与象征。从古到今,重庆都与历史文化名人连在一起,首先是三国文化,奉节的白帝城是刘备托孤之地,刘备托孤诸葛亮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还有武侯庙,内供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塑像,杜甫曾作《武侯庙》记之:“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些三国文化,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地方的三国文化。令后人感兴趣的还有诗文化,重庆“诗城”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临重庆奉节,游䕫门,留下了大量诗作。杜甫在奉节居住不到两年,创作了《秋兴八首》、《咏怀古道五首》、《登高》等430首诗作,其中《登高》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堪称千古绝唱。2019年,火热的电视剧《庆余年》中,主角在剧中靠着背诵杜甫的《登高》名满京都。人们把杜甫在奉节居住的草堂遗址保留下来,建了杜公祠(草堂),与成都的杜甫草堂一道被誉为“东西草堂”。</p> <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李白曾三过夔州(奉节),留下了不少名篇,其中58岁第三次路过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是少女含羞不露的情感倾诉;元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既是作者忠贞不渝、爱不另与的内心独白,也是见多识广、舍我其谁的雄大宣示。白居易、陆游等也在此留下不少烩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为重庆这座千年古城染上了厚重的文化底色,也为重庆添加了历久弥新的文化神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重庆文化背后的思考</b></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我们在西大的学习,聆听了名师名家的讲学,深深地感受到重庆厚重的文化沉淀,让我此行收获满满。但是重庆文化现象也留给我另类的思考:为什么拥有众多文化资源的重庆留给人们的印象只停留在“网红”、“火锅”、“袍哥”之类表层文化之上?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个,其一是宣传的方向出现偏差,中国文化纷繁博杂,城市特色各不相同。毗邻重庆的成都,除了被喻为全国最休闲的城市以外,还被冠以文化之都的美誉,与其宣传的方向有关。重庆的宣传,除了宣传网红“地王大厦”、“洪崖洞”及“轻轨穿楼”之外,也应着力擦亮巴山、白帝城、杜公祠、磁器口等历史文化名片,否则,还会留下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那样的遗憾。其二,是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不够。我们住在北碚,曾经梦魂萦绕的巴山近在咫尺,我们多么渴望登上巴山,一览秋池,沐浴夜雨,寻觅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独特感觉,可是,当地知情人告诉我,山上再也找不到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关的痕迹,让我大失所望。还有,听说与北培名字由来相关的嘉陵江的碚石被炸,真的倍感可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茂名,这座“中国魅力城市”,可否将“冼夫人文化”、“南玉文化"、“化橘红文化"、“荔枝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品牌擦得更亮,让茂名更有魅力呢?</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本次研学,除了正常收获之外,还有一点意外的惊喜,就是参观陶行知先生纪念馆。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奠定他在教育史上独特的地位,他为世人树立了“高山仰止”的教育丰碑,多年来,我总希望寻访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深刻地体验下他的教育思想,想不到这个愿望在结业典礼以后得以实现。我们来到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已是下午5点多,展馆负责人还是为我们参观提供了方便,六个展厅及育才小学的新、旧址都悉数巡揽了一遍。虽然有点来去匆匆,但行知先生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品格再一次叩击我的心灵,虽终极一生不能至,心却向往之。</p> <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告别行知教育基地,我内心感到非常充实,我捧着一颗心来,带走了依依杨柳的温情,带走了田田荷叶的高洁,也带走了行知先生对教育的一往情深……重庆,期待下一次,再见!</p><p style="text-align: right;">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nbsp;&nbsp;&nbsp;唐明</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12月6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