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

方惠琴

<p>徐敬亚读神青赶的诗</p><p><br></p><p>《月亮》</p><p>神青赶</p><p>&nbsp;&nbsp;</p><p>有时是月牙</p><p>有时不是月牙</p><p>在黑夜里</p><p>它难以坚持自己的形状</p><p><br></p><p>它被黑占据的部分越多</p><p>它光亮的那部分</p><p>越锋利</p><p>&nbsp;</p><p>徐敬亚:</p><p>神青赶这个人有异感,他具有顾城观看漏光天幕时的星空之眼。</p><p>在那么小的一圈面积上,天空每天都在进行着黑、白切换。古人仰头观了几千年的月,也写了几千年的月,竟然没有看见月亮里藏着的这把刀!黑暗成为一块磨刀石,它磨得越多,刀越锋利!这首诗让我感到很奇怪:这么简单的现象,这么简单的因果,天下所有人都没发现。但神青赶一说,大家立刻惊呼——这就是诗的发现。</p><p>诗,到了一个改革期。像《月亮》这首诗,在过去的诗人那里要绕几个弯,起承转合,最后才能把诗意“鼓捣”出来。现在的诗人,直截了当,诗意突然出来了就出来了!</p><p>这首诗中的“黑暗”与“光亮”,不是隐喻,而是聪明叙事对隐喻的侵入。明明白白的事,一语点破,隐喻就变成明喻了。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叠加与补充的关系,正顺序看可以,把顺序反过来也可以,挺妙。</p><p>2020.12.15</p><p><br></p><p>作者:</p><p>神青赶,原名孟军平,是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南孟镇南孟村农民。他身患重病,不能坐车来领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