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2007年1月27日 曾秋玲 梅州日报 梅城有这样一群“摄影迷”:他们的年龄,从三十出头至七十好几;他们的职业,有工人、农民、教师、企业干部、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不断提高摄影水平,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宣传梅州、推介梅州。几年来,他们耗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精力和金钱,边拍边学、边学边拍,每周五晚上还会相聚一堂,相互交流切磋;周六或周日,则一起深入到各县(市、区),用自己的相机,记录梅州客家风土人情,表现百姓生存生活状态,展示山区今昔变迁……<br><br> 从零开始 执着追求<br><br> 谈起当初,他们自嘲曾经是“无知的摄影迷”、仅凭对摄影最原始的狂热、只会猛按快门“谋杀”胶卷的“门外汉”。事情还得从2000年说起。那一年,市档案局的林中东和梅县白宫的丘华、丙村的李志威认识了。他们都是瘾头十足的摄影爱好者,正为平时缺少与影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拍摄活动太少、水平提高太慢而发愁呢。三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利用“双休日”骑摩托车一起到边远山村采风、拍摄。<br><br> 从此,几乎每个“双休日”,他们都相约星期六上午在某地集合,然后朝某个方向进发,主要是“钻山”拍摄藏在深山野岭的有特色的乡村风景,直至星期日下午才回家。为此,出发前他们不但要把摩托车油箱加满,还得多带一桶汽油;吃饭,主要在农家、村镇小食店解决;住宿,也视具体情况,住在农家或镇上的招待所、小旅馆等。“那时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心只想多拍照片,全市大部分的边远乡镇,什么丰顺黄金、兴宁罗浮、平远东石、大埔大东等等,甚至连福建、江西,都去过了,有的还去过几次。出一次门就要用去五六卷胶卷,加上汽油、吃住、冲洗照片等费用,每次开销都在二三百元之间,一个月就要1000元左右。几个人经济上都不甚宽裕,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但在摄影这方面的投入却从未计较过。”林中东回忆说,“但是,我们坚持拍了3年,却一直停滞在‘见什么拍什么,回来就比谁的照片拍得清晰’的阶段,自称是‘摄影迷’,其实连什么是摄影都不懂,从未好好想过自己究竟要拍什么、表现什么,真是无知呀!”<br><br> 3年的辛勤实践点燃了他们思想的火花,虽然这火花仍是那么的微弱。2003年,“三人摄影小组”经过商议,决定以“有特色的客家老屋”为主要拍摄题材,开始了有目的的拍摄实践。林中东还多了个心眼,拍摄之余通过采访知情人,收集了20多座客家大屋的图文资料并整理成册。<br><br><br>巧学勤干 进步神速<br><br> 从2000年至2003年底,陆续有几位摄影爱好者加入这个“摄影小组”。2004年春,在一位影友的指引下,他们开始登录全国知名摄影网站“车坛影协”,注册成为会员。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成千上万的影友,找到了成百上千的老师,找到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提高的好平台!他们欣喜若狂、跃跃欲试。为了能上传自己的作品,让影友、网友们都来观看、评论、指点,纷纷购买了数码相机。年近花甲的彭叔,还在儿子和影友们的帮助下,学习上网、处理图片,对照着《新华字典》打字,与网友交谈。<br><br> 但是,“车坛影协”规定,普通会员一天至多只能上传4张图片,获得管理员认可的作品将被贴上“大拇指”,推荐给广大的影友、网友。2003年加入“摄影小组”的吴忠告诉记者,起初,为了能够多获“大拇指”,大家情愿等到深夜12点前后上网,这样就可以连续上传8张图片,从而提高获得“大拇指”的几率。虽然,明知被贴上“大拇指”的推荐作品可能仅仅是网站管理员对初上网者的鼓励,而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作品,但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贴上“大拇指”,他们仍然兴奋不已、信心倍增。<br><br> 以摄影、网络为媒,“摄影小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迷”。也就是从2004年春起,“摄影小组”的10多位梅城成员便形成了平时上网交流、每星期五晚上聚会交流、星期六或星期日则坐汽车到各地采风创作的活动方式。“众人拾柴火焰高”,频繁的学习交流和扎实的摄影实践,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摄影理论水平和技术、艺术水平。他们意识到,仅仅掌握了摄影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自如地运用各种摄影语言,让拍摄出来的作品有生命、有灵魂、有意境,这样的拍摄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摄影”。他们的拍摄题材也扩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播种、收获、晒柿花、酿酒、磨豆腐等农事活动,烧砖、制陶、纺织、冶金等工业生产,搬运工、三轮车夫、建筑工、小商贩、补鞋匠等劳动者,客家民居、汉剧、山歌表演、唱大戏、大巡游、舞火龙等客家民俗文化,以及梅州名人故居、山水名胜和客家山歌旅游节、警察开放日、重大工程建设等等,无一不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体现。<br><br> 从2003年到2006年,又一个3年过去了,“摄影组”已壮大至近20人,其中有1人成为“车坛影协”网站管理员、5人成为黄金会员,共有4人的5张图片被评为“精品”图片。2006年是“摄影组”的丰收年:罗利光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举办了个人影展,其《金秋时节》等4幅作品发表在全国权威摄影杂志《大众摄影》上,《古城盛事》入选“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摄影展”、《营生》入选“广东省第21届艺术摄影双年展”;吴忠的《平衡》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平衡》、《客家妹》入选“连州国际摄影展”;侯文光的《共建家园》获“诗情画意新农村——广东省第7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铜奖,《祖诞》获“(广东民族民间文化)摄影•DV作品大赛铜奖”……<br><br> 摄影小民 心怀大志<br><br> 白发苍苍的嘉应学院钟老师是新近加入这个“摄影组”的。他说,大型的摄影组织,往往一年半载才组织一次大赛,平时活动很少;而这个小小的摄影团队,着重于平时的学习、交流、实践、积累,对大家提高摄影水平,帮助很大。<br><br>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群“摄影迷”,1月12日晚上,记者参加了他们在梅城江南凤尾园一位影友家里举行的聚会;13日参加了他们的采风活动。当记者担心天气阴沉不适合拍摄时,他们告诉我:拍摄不同的题材,需要不同的天气。比如他们往往选择在下雨天拍摄古镇,因为烟雨中的古镇格外美;像这样的阴天,则适宜在室内拍摄。13日上午8点出发、中午1点多吃饭、返回梅城时已近下午5点,而他们仅在大埔青溪的一个村子、福建永定的一栋土楼作了逗留、拍摄,记者忍不住以“事倍功半”来概括这次行程。他们告诉记者,每一次出门采风都会有收获,只不过有时收获甚丰,有时收获甚微,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长期勤于实践,勤于积累,终会收获累累硕果。<br><br> “我们还是初学者,一群‘摄影小民’,但是我们同样心怀大志,那就是通过发表作品、参展、参赛得奖等,从而宣传推介梅州,让我们的梅州走向世界。”见记者微笑不语,他们又补充说:“这并非不切实际。比如那次我们把反映客家山歌旅游节的照片传到网上,网友们的反映非常热烈,说下次举办的时候一定要叫上他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