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站在人生的前线,第二乐章(下)胡一川油画与文献

胡珊妮

<p>策展人精心布展,深暗红和浅橘黄交错的背景,作品上下错落有序地在色块中线中穿梭,不是常规展览整齐划一似的死板 ,三三两两一组有序不挤,又有生气,这组是山水,这组是小景,这组是矿井,这组是石山,这组是城楼,这组是沙滩渔船,重点有力量的表现祖国建设的,被策展人单独突出地放。展览中胡一川的足迹走遍祖国的天南地北,从南海东海到天山,从东北山海关到西北嘉峪关,从北京故宫到海南岛,从湖北到四川,从杭州到上海,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平原到夹金山,从中国到苏联波兰,从胡一川家乡福建永定下洋中坑村务滋樓走遍全中国,胡一川的画,展现了伟大祖国丰富多彩的大好山河,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沸腾的建设。每一幅不雷同,同一题材在构图色彩上也不一样,枯燥单调的工业题材被胡一川表达得色彩斑斓而浪漫!观众看到的胡一川的画,在画里发现不同的故事,感受到不同的美,享受到了生活的美!</p><p><br></p><p><br></p> <p>《万县桥》胡一川</p><p>1956年于四川 </p><p>油画 41X52cm</p> <p>《奉节码头》胡一川</p><p>1956年于四川 </p><p> 油画 40.2X50.8cm</p> <p>《岷江放木》胡一川</p><p>1957年于四川</p><p>油画 49X53cm</p> <p>《列宁住过的草棚》胡一川</p><p>1960年于苏联</p><p>油画 35X44.5cm</p> <p>《列宁墓》胡一川</p><p>1960年作于苏联</p><p>油画 34.5X48cm</p> <p>《格坦斯克造船厂》胡一川</p><p>1957年作于波兰</p><p>油画 21.5X30cm</p> <p>《帆影》胡一川</p><p>1958年作于广东</p><p>油画 21X29.5cm</p> <p>《战后风景》胡一川</p><p>1957年作于波兰</p><p>油画 20.5X25.5cm</p> <p>《九江风景》胡一川</p><p>1962年作于广东</p><p>油画 17.5X28.5cm</p> <p>《红工煤矿》 胡一川</p><p>1982年作于广东韶关</p><p>油画 51.5X70cm</p> <p>下面摘自石伟华的文章《大师的足迹》</p> <p><b> 《大师的足迹》</b></p><p> 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里能发现出美来。 ————罗丹</p><p>胡一川就是这样一位大师!</p><p>胡一川来红工煤矿画画,我认为这地方太普通太普通了,按一些行家说,一切都不入画,没苍翠的山,山是秃的,没有清澈诗意的小河,水是浊的,黑黑的山,黑黑的井架,黑黑的煤,一切都是黑乎乎的………,可是这里的人是吃苦耐劳的真汉子。</p><p>胡一川大师独具慧眼,他被这沸腾的充满生机的劳动场面感动了,被这些吃苦耐劳淳朴率真的劳动者征服了。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地方,他找寻着美,他发现了美,——真正的美!</p><p>这位秃顶白发的老人,支起了木架,矿工们围了过来,越来越多:……这是要画哪里?他们深情地看着………</p><p>“啊!画出来了,画出来了,这是明亮的天空,斑斓的后山,高耸入云的井架,飞转的天轮 ,辛勤的矿工 ,这里平凡的一切,在他神奇的笔下,悠然生辉!</p><p>围观的矿工们惊诧了,他们看去平淡无奇的景致,变得这么美,对于他们这是熟悉的画面吗?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声,啊!好美啊!好看啊!是生活幸福的美!</p><p><br></p><p>工人作家石伟华发表在1982年第十期《煤矿工人》</p><p><br></p><p><br></p> <p>《斜井》胡一川</p><p>1982年作于广东四望嶂煤矿</p><p>油画 54X75.5cm</p> <p>《中山小榄》胡一川</p><p>1960年作于广东</p><p>油画 39.2X49.2cm</p> <p>《海南铁矿》胡一川</p><p>1975年作于海南岛</p><p>油画 39X53.5cm</p> <p>《奇石》胡一川</p><p>1961年作于广东新会</p><p>油画 35X49.2cm</p> <p>《金山镍矿》胡一川</p><p>1986年作于甘肃</p><p>油画 59X84cm</p> <p>《特区建设工地》胡一川</p><p>1983年作于广东</p><p>油画 52.5X70.5cm</p> <p>《刘家峡水电站》胡一川</p><p>1986年作于甘肃</p><p>油画 63X89cm</p> <p>《大亚湾核电站》胡一川</p><p>1994年作于广东</p><p>油画 49X67.5cm</p> <p>《石门》胡一川</p><p>1981年作于北戴河</p><p>油画 56X41.5cm</p> <p>《石佛寺》胡一川</p><p>1982年作于浙江</p><p>油画 53.5X75.5cm</p> <p>《柯岩》胡一川</p><p>1982年作于浙江</p><p>油画 53X75cm</p> <p>《潮音洞》胡一川</p><p>1982年作于浙江普陀山</p><p>油画 53X75.5cm</p> <p>《龙岩富铁》胡一川</p><p>1983年作于福建龙岩</p><p>油画 53.5X75.2cm</p> <p>胡一川画风景不如实描写,大胆想象,大胆取舍,到哪画,画什么,都深思熟虑。</p><p>1982年日记里还总在提醒自己</p><p>“千万不能如实描写,一定要令人感到有笔触,有强烈的色彩对比”</p><p>“千万不要磨来磨去,应该令人感到是画出来的,发挥笔触作用,不要令人感到是用时间堆积起来的。”</p><p>“中国画非常强调气韵生动,油画也应发挥这个效果。”</p><p>”画画同样存在严重的主客观矛盾,只强调了客观的真实,不容易画出有质量的作品,但也需要从客观来。”</p><p><br></p> <p>《塞外驼铃》胡一川</p><p>1986年作于甘肃</p><p>油画 63X79cm</p> <p>《山海关》胡一川</p><p>1981年作于河北</p><p>油画 41X56.5cm</p> <p>《故宫一角》胡一川</p><p>1985年作于北京</p><p>油画 41.5X57.5cm</p> <p>《湛江堵海》胡一川</p><p>1989年作于广州</p><p>油画 56X79cm</p> <p>《南澳岛》胡一川</p><p>1962年作于广东</p><p>油画 35.5X50.5cm</p> <p>《运石》胡一川</p><p>1980年作于福建厦门</p><p>油画 41.5X56cm</p> <p>《沈家门渔港》胡一川</p><p>1982年作于浙江</p><p>油画 53X75cm</p> <p>《日出》胡一川</p><p>1981年作于北戴河</p><p>油画 50X75.5cm</p> <p>《大雪山》胡一川</p><p>1956年四川夹金山</p><p>油画 12X17.5cm</p> <p>为了创作革命历史画《过雪山》胡一川到夹金山体验生活,我将他的日记抄录如下:</p><p><br></p><p>1956年11月19日</p><p>区里给我们派了二个民兵,两匹牲口护送我过夹金山,晚上住烧豹窝,这里已经是夹金山的半山腰了。我在烧豹窝就看到了夹金山的头道梁,满清的营盘,红军的工事,也看到了原始森林,因时间和不够理想,没有画。</p><p>1956年11月20日</p><p>我一位战士半夜就起来做饭。我也一早就起来了,但晨雾笼罩着整个山头,昨天放在山腰上吃草的两匹牲口不见了。当牲口找回来时已经快十一点了,不管雾多厚,我们还是打足了勇气,按计划上山。我们接受老乡们的意见,一气接一气,一步接一步地走,这是红军走过的道路,是曾经牺牲过同志的道路。当牲口也喘不过气来,走不上十步就要休息的情况下,我只好自己走,我在五道湾的山腰上,我走了二个大弯。当我爬上山头看到对面的雪山时,太阳出来了,我高兴得忘记空气稀薄和疲劳了,我选择了几个地形让护送我的同志按照我的意图拍了好几张照片,我似乎已经变成一个导演了,他们虽然不是红军的装束,动作形态都不对,但夹金山的真实背景对于我创作红军过雪山这幅历史画是有帮助的。我希望我拍的这些照片不走光。当我拍完这几张照片和拍了几张纪念照后,在头道墚的石崖下开始画对面的雪山,听老乡说这是红箱子雪山,也是红军牺牲较多的地方。</p><p>因时间太短,大家急着要赶到两河口去过夜,我无法画完这幅画。当我收集画具时,我在我画画旁边的石壁上题了几个字“胡一川到此写生。1956.11.20.”以做纪念。因这是红军经过的地方,是一般人不愿来,是一个比较艰苦主要是寒冷风大与空气稀薄的地方,我热爱它,我愿我的名字永远和红军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艰苦奋斗精神结合在一起。当我们翻过夹金山到达两河口时,星星早就在天空上闪光了。为了纪念我们胜利翻过夹金山,我拿出一小瓶从雅安买来御寒的葡萄酒,在一堆篝火旁请九位护送我的同志们喝。1956年11月27日为了想多走些红军经过的地方,我们照着宝兴县委的指示,我们走到了达维,这里最大的特点是风沙大得可怕,而且队伍走了没有接上关系,只好按原路再翻一次夹金山。下雪了,夹金山被风雪迷蒙着了。当我们走到娘娘庙时,是翻夹金山的最高点,我又拍了二张照片。有二位同志在走到娘娘庙和十三坡时感到头痛,想呕,难受,从雅安带来的那匹骡子也想躺下了。这确实是空气稀薄难以行走的地方啊!我很想把前天在夹金山上未画完的那幅画画完,但天不作美,没出太阳,所有山头都被雪雾迷蒙着了。有很多人劝我不一定要到夹金山也可以画红军过雪山,雅安的副司令也不同意我爬上山顶,他说在山脚下看看就行了。他们的好意我是体会得到的,但我坚决要亲自爬过才甘心,因我想红军过去条件那样差,很多同志都过去了。我曾翻过雀儿山、折多山,我有信心是可以翻过去,事实证明,我不但能翻过去,而且在山头上作了许多活动。我认为我这次的行动对我是一种教育,是一个考验。</p> <p>《东海岸》胡一川</p><p>1982年作于浙江普陀山</p><p>油画 53.5X76cm</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涂志伟陪胡一川江浙一带写生 他说:父亲画画不但时间长,一晒就是六到八个小时,而且常常在太阳底下进行,他看好那个角度好看就雷打不动了,你怎么说都无济于事。我真佩服他的毅力和恒心。</p><p><br></p> <p>这是胡一川常住的小旅店,把铺盖卷起,在房间里继续将前一天的画进行再创作。</p> <p>胡一川是广州美院的院长,他说:“不找有关部门不用应酬,可以把时间都用在画画上”“住便宜的旅店和车辆,我要把钱省下来,让更多的老师出来写生画画。“,”现在条件比起我在延安敌后方搞木刻时舒服多了。”</p> <p>《我的故乡》胡一川</p><p>1983年作于胡一川家乡福建永定下洋中坑村务滋樓</p><p>油画 52.8X73.5cm</p> <p>这次油画部分受到观众的喜欢,这还要感谢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修复研究室许炀老师及他的助手李丹老师,胡一川在九十年代,为了保护他的画,去买了一些光油,但不知道是非常劣质的,他很小心地每一张画都涂了厚厚的一层,刚开始还好,可是时间久了画面全部发黄,原来的色彩全没了,以往拿出去展览的效果非常差,这次展览前广州美院领导批专款,许炀老师与同事们反复实验,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面上一层劣质光油去掉了,才让这些作品重放光彩!谢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你们是艺术作品的保护神!</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