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走进赵云峰先生居所,脑海倏然翻出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p><p>仰慕先生久矣。早有拜访之意,然虑先生乃大家,心存敬而行远之;又虑先生年高,不便打扰,虽同乡同居龙城而成了"远客"。</p><p>近日,大同市举办首届长城诗书画摄影展,年届97岁高龄赵云峰先生的三十余首诗词楹联作品,与96岁高龄的画家赵梅生先生,92岁高龄的书画艺术家林凡先生,90岁高龄的画家李夜冰先生作品,同属大展亮点,也是服务保障重点。中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应邀书写了赵云峰撰联"三古雄名标史册,九州博物耀人文″。</p><p>看了新闻报道,又萌生了拜访先生念头。正斟酌间,同事同乡文志厅长相约,去看望他本家大哥,我欣然同往。</p> <p>老先生寓所,在依山傍水的风景区?或在锦绣繁华的街市楼宇中?我猜错了。先生住在一家大企业的职工宿舍区。与普通职工为邻,与平民百姓为伍。站在院中看上去,先生住的单元楼没有任何特殊标志,晾台栏上也像其他家户一样,摆放着大葱和几棵大白菜。</p><p>先生居室,是书房客厅健身餐厅一应俱全的豪宅?或是有高档红木家俱的楼中楼?我不相信这是享誉省内外国学大师的住所,一卧一厅一走廊。</p><p>"就住在这儿。这就是我父的宿舍″。跟先生住在一块的小儿子肯定地回答我"我爸说,住在这儿就很好。″</p><p>先生的家,有别样的风景,像书山,一摞摞的书籍,一摞摞的刊物,高高低低地堆放了一地,仅留下了像登山小路一样的通道。先生的家似书海,客厅堆满了书,卧室放的是书;电视柜台上是书,沙发茶几上也是书,环顾四壁,除了书还是书。</p> <p>我见过不少"高人″。人只要高了,就有了架子。更有甚者,自恃其高,装腔作势,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什么级别什么家。我面前的这位尊者,看上去,身上似乎没有耀眼的光环,朴实的就是一位慈祥可爱的老人。先生内衣是一件穿了几年的天蓝色保暖衣,外罩褐色绒衣,端坐在一把旧式办公通用的椅子上,手捧一册,正凝神览阅。见有客来,先生站起来,招呼我们找凳子坐下。我和文志从桌子下拉出两把塑料凳子,在先生面前落坐。</p> <p>我仔细端祥着这位令人崇敬的老者。先生气定神闲,精神矍铄,双目如炬,稀疏的华发齐整地朝后披着,面色红润的脸上仿佛洋溢着温暖的春风。"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人的风雅幽默打破了敬畏心理防线,一种对高风大德师者的景仰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p> <p>最近我帮朋友收集整理近代书画艺术家赵铁山先生的有关作品,借此机会,正好向赵老先生请教。先生说,铁山乃太谷人士,深研国学,尤书法名世,民国时期人称"华北一枝笔″。收集研究前人先贤作品,更要挖掘那一代人的民族气节、治学精神。中华文明,星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有赖于历代仁人志士的传承光大。</p> <p>我曾在微信群征询搜索赵铁山的家塾先生史卓如无解。我向赵老请教。先生微笑着说,你问对了。史卓如是盂县城东关村人,清光绪时秀才,长于金石碑帖之学,曾在忻州、太谷等地应聘讲学。铁山书艺有卓如先生的影子。赵老略停顿,端起那只茶锈斑斑的玻璃杯子呷了口水,语气有些沉重地说,可惜,卓如先生的诗书画都失散了,人也早湮没于尘埃,你当然打听不到了。</p> <p>先生放下手中的杯子,笑了笑说,史卓如是我的三舅,我自幼受他影响攻读经书,十来岁就已学会吟诗属对。三舅的小儿子与我是同学,我们同在盂县一高上学。表弟每天早晨从东关石坡过了河走到北关下河叫我,我们一起相跟上学。有时候他来的迟了,就站在河边朝我家大门喊,"赵文龙,赵文龙,快走吧,要迟到了″。先生说着说着,模仿儿时同伴的腔调轻声喊起来。看那神情,他好像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香河岸边的那座四合大院。</p><p>他对小堂弟文志说,咱家是书香世家。咱村很有风景,下河周围水草丰茂,鸟禽成群,院落后面是很大的果园。放了学就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在果园里吟词。"未得三餐饱,何曾一枕安″;"金瓯何日补,惆怅独登楼″。这些忧国忧民的诗句名噪一时,我当时被人们誉为爱国少年才子。</p> <p>我们在外面玩的常常忘了吃饭,妈妈就站在大门口大声地叫我,"龙龙,龙龙,饭好啦,快回来吃饭啦!"说着说着,先生的眼圈红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他摸出了手绢揉眼腈,"唉,想老家了。"</p> <p>正聊的尽兴,手机铃响了。先生说上课时间到了,你们稍等。</p><p>见我俩一脸疑惑,小儿子忙过来解释。父亲上午出去走走,见见来访客人,下午休息后,开始批复各地自称弟子们的来信来稿,有稿必回,天天如此。父亲称这是上课或批改作业,就是以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来批改每份稿件。弘扬国学,提携后辈是他最大的心愿和乐趣。父亲现在仍任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每年还应邀参加全国各地有关大型征联竞赛活动担任评委主任。</p> <p>先生接待我们的地方是走廊兼餐厅,左右两侧各置一桌,先生坐在右侧的一角,我和文志则坐在两桌间的过道上。左侧是"厨柜″,桌面上除放了个菜盆外,并排摆放两个"特仑苏″包装盒。这对被人喝完奶扔进垃圾桶的纸盒,在这儿登上了高贵的文字殿堂,盒里齐齐整整地摆放着《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右侧这张是"餐桌″,字典词典稿件占了一大半。仅留一尺多宽的桌面上,还放着笔筒茶筒茶杯及健身棒。儿子说,剩下的方寸之地,就是父亲用餐,喝茶,看书,写字的地方。人们说学者们的书屋多是"一窗明月半床书″,我爸则是:一桌明月满屋书,半枝秃笔耕联海。</p> <p>先生正端坐在走廊一角,戴着老花镜,认真地批改"作业″,此时的先生已沉浸在与天南地北的学子教学交流之中。那意境,不正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p><p> 我们不便打扰,轻轻地起身告辞。走到楼梯拐角处回望,先生已站在门口,正向我们摆手示意。我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p><p>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 <p>当晚女儿放学回来,看我高兴的样子问,爸爸今天有喜事?我简述后,她说我进门就闻到你身上有书香味。你写我也写点听后感。一会儿,手机上显出了她的感言:</p><p> 云山央央,江水苍苍,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p>祭酒诗坛,泼墨人间,试看短短楹联,翻涌中夏文风,落笔尽兴,数时气韵天成。闻君不营苟,泽陂尘世间,桃李有言亦垂慕,方家自有惊人句。</p><p>当真是,</p><p>一字一言俱有怀,通达门内见人生。</p><p><br></p><p> 2020年12月16日</p> <p>文中图照,选自群友静若幽兰和木子莲的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