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出差去山东临沂,车沿S49省道行驶。途经宿迁时,路傍一块“项王故里”的指示牌一晃而过。司机职业性地把稳方向注视前方,车上其他人或埋头看着手机或昏然欲睡,我因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前方的景物看得真切,也就因此浮想联翩起来。</p><p> 楚汉争霸之末,眼看项羽大势已去,垓下之战将毫无悬念地一锤定音。四面楚歌声中霸王别姬的悲壮场面,永久定格在秦末汉初的时空,文人墨客扼腕叹息地写下或评论着这一段历史,后世舞台经久不衰地演绎着英雄末路与美人贞洁的交响。每每念及项羽和虞姬在饮帐中的生离死别: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的凄凉悲歌,倾国美人以死明节的从一而终,我实在无法想象出主人公的无奈与绝望,但他们那种威武不屈与忠贞不移的形象,虽时隔久远,却历历如在目前。</p><p> 项羽的《垓下歌》实在堪称是千古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一声豪气冲天的绝命哀叹,更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悲歌!虞姬闻听更是悲伤,她含泪舞剑,边舞边歌,唱的是《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身亡,香消玉殒,何等的坚贞与凄美!</p><p>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的老对手楚汉相争的赢家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有一次荣归故里沛县,在大宴乡邻酒酣脑热之际也吟唱了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充满展示出汉朝开国皇帝一统天下的踌躇满志。梁代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制订了一套严格的入选标准,但这首《大风歌》却因全诗浑然一体,直抒胸臆,雄浑豪放,别具一格,也被选入文集中。</p><p> 在我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上,能够被载入史册的人是少之又少,而项羽和刘邦又恰恰是这为数不多之中的两个。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由五种体例组成共有130篇。其中“本纪” 体例本是记述帝王言行政绩的仅有12篇,但在该篇目中不仅有记述刘邦的“高祖本纪”,更有编排在其前篇记述霸王的“项羽本纪”。 尽管项羽没有当过帝王,即便是那个“楚霸王”也是他自封的,但他却是秦汉交汇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因此,司马迁以“天下政由羽出”的秦汉史实和“在权不在位”的入选准则,将项羽也列入本纪且单作一篇。</p><p> 其实,刘项最终的胜负跟他俩的出身和性格上的差异是分不开的。项羽贵为武将世家,自小功夫了得,因此心高气傲,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且又刚愎自用,足勇少智,用人唯亲,粗疏麻痹,拙于应变,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而刘邦虽为农民出身但不埋头苦干,却工于心计,狡黠油滑,他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且又生性豁达,广交朋友,知人善任,甚至能够收敌为己所用。</p><p> 对于刘项的比较,历来史家议论较多,但还是刘邦自己总结得最为深刻。那是他在洛阳庆功宴上讲的一番话:“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p><p> 对于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这一情节,历来诗家多有评论和感慨,无非是哀叹项羽何不暂栖江东,侍机山东再起卷土重来。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另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也为此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实,羽项又何偿不想卷土重来呢?他也曾命令残部分成四路突围,并相约于东山会合,但在汉兵的追杀和围堵中他不断损兵折将,致使原本就所剩无几的兵马越来越少。此时的他不禁会想:当初自已亲率吴中八千子弟,加入陈胜吴广发起的反秦大军,多年征战沙场,屡建奇功,可谓辉煌一时,不可一世。但在其后的刘项争霸中他渐趋弱势,尤其是垓下一役打到最后,身边仅存二十八骑相随,这种惨烈是不可一世的项羽不忍直视更是无法接受的,深感无颜重见江东父老。还是宋代的王安石从政治家的层面分析得最精辟,他在《叠题乌江亭》中写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中原一役败势已定,垓下一战败成定局。但在项羽的内心深处,他的英雄形象是不能受损的,他不会象韩信那样能忍受胯下之辱,也不会象刘邦那样在鸿门宴上请罪。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是上天要他灭亡。于是他谢绝了乌江亭长船候渡口的搭救,放弃了暂避江东蓄势再起的念头,最终以拨剑自刎绝命乌江的悲壮之举,给自己、给八千子弟,也给江东父老做了个交待。</p><p>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用来评价项羽恐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西楚霸王项羽最终是战败了而且自刎死了,但他虽败犹荣、虽死亦生,他败了也被后世称作英雄,至死都捍卫着他的尊严。他这种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我想恰恰是值得我们深层次思考和扪心自问的。</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