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明星照及由来、经典动态剧照、艺术人生及明星聚会相关照片、影像资料。</p>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由来:<br><br>1961年,周总理同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与会代表游香山。在香山的最后一天,有关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总理慎重地提起。<br>由此,身为文化部副部长、主抓电影的夏衍倍受鼓舞,带领他的一班精兵强将,迅速行动起来,随后将北京、上海、长春和八一四大电影厂的候选名单报送给总理审核。<br>最后选定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共22人,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22大电影明星”。<br><br>1962年春夏之交,在全国各大小电影院、俱乐部里,几乎同时悬挂上了刚刚评选出来的“22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立即掀起了一股更为庞大的“追星”旋风,由衷喜爱这些明星的广大观众,前往电影院在观看电影之前,都会不由自主地徜徉在他们的巨幅照片前观赏。<br><br>当时,这22大电影明星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出演的影片,塑造的人物都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经典。<br><br> 1961年7月1日是建党40周年,周总理亲自同与会代表游香山。在香山的最后一天,有关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总理慎重地提起,使电影艺术家们深受鼓舞,倍感亲切。 周总理倡导选定“中国电影22大明星”的珍贵影像资料<br> 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在1962年中旬全部以“标准照”冲洗放大,取代前苏联“22个大明星”的大幅照片,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乃至乡镇的电影院里高高悬挂,<br> 2012年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确立50周年的纪念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为此举办“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50周年盛典”,于12月24日晚19时至21时的黄金时段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 2012年12月16日晚,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举办《影·响》晚会暨“中国22大电影明星50周年盛典”。<div>22大明星中仍健在的老艺术家们将亲临现场,再现当年风采,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电影幕后故事。</div> 当晚,还有当红电影明星、著名导演、知名歌手前来助阵,为观众献上一出精彩纷呈的表演。 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们登台亮相,每人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 <div><br></div><div><br></div>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艺术档案 赵丹(1915-1980):<br> ·原籍山东肥城,生于扬州,后居南通,原名赵凤翱。<div>中学时曾与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组织“小小剧社”。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跨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div><div>1933年起开始主演左翼电影,改名“赵丹”。</div><div><br> ·主要参演影片:《十字街头》(1937)、《马路天使》(1937)、、《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武训传》(1950)、《李时珍》(1956)、《海魂》(1957)、《聂耳》(1959)、《林则徐》(1959)、《烈火中永生》(1965)。</div><div><br><div>1980年10月10日凌晨 2时40分,赵丹因病故去。</div></div> 赵丹《林则徐》 白杨(1920-1996):<br>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原名杨成芳。<br>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翌年在影片《故宫新怨》中饰演小丫环,从此踏上演艺生涯。1934年起,白杨先后在中国旅行剧团、中国舞台协会等表演团体任演员,参加过《回春之曲》、《黎明之前》等进步话剧的演出。因主演《梅罗香》 、《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世界名剧而崭露头角,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华。<div><br>主要参演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南岛风云》(1955)、《祝福》、《冬梅》(1961)。<div><br>1996年 9月 18日,从艺六十载的白杨去世,享年 76岁。</div></div> 白杨《祝福》 张瑞芳: <br>原籍北京,1918年6月生于河北保定。<br>193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学习,与崔嵬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同台演出话剧《黎明》、《放下你的鞭子》,以及《名优之死》等剧。<div>1938年至重庆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在《棠棣之花》、《屈原》、《家》、《北京人》、《大雷雨》、《安魂曲》等20余部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40年在重庆参加拍摄影片《火的洗礼》。她在舞台上塑了众多经典角色,被誉为话剧舞台的“四大名旦”之一。<br> ·主要参演影片:《松花江上》(1947)、《南征北战》(1952)、《家》(1956)、《聂耳》(1959)、《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李双双》(1962)、《大河奔流》(上、下集1979)、《泉水叮咚》(1982)。</div> 张瑞芳《李双双》 上官云珠(1922.3-1968) :<br> ·江苏江阴人,上官云珠原名韦均荦、韦亚君。<br>1940年考取华光戏剧学校,1941年,在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她的处女作《玫瑰飘零》,从而走上银幕。在主演由名导徐欣夫掌镜的新片《王老虎抢亲》时,著名导演卜万苍专门为她取了“上官云珠”的艺名。<br> ·主要参演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万家灯火》(1948)、《乌鸦与麻雀》(1949)、《丽人行》(1949)、《南岛风云》(1955)、《今天我休息》(1958)、《枯木逢春》(1961)、《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5)。<div><br>上官云珠在“文革”中遭到百般侮辱和残酷迫害, 1968年 11月 23日凌晨 3时,身心极度疲惫、万念俱灰的上官云珠跳楼自杀。</div> 上官云珠《早春二月》 孙道临: <br>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平。<br>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演出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抗战胜利后复学,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及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影片《大团圆》。后参加远东影业公司、昆仑影业公司,拍摄《大雷雨》、《乌鸦与麻雀》等影片。<br> ·主要参演影片:《乌鸦与麻雀》(1949)、《渡江侦察记》(1954)、《南岛风云》(1955)、《家》(1956)、《不夜城》(195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革命家庭》(1960)、《早春二月》(1962)、《李四光》(1979)、《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雷雨》(1984)、《非常大总统》(1986)。 孙道临《渡江侦察记》 秦怡:·<br>1922年生于上海,原名秦德和。<br>1938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并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曾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div>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br> ·主要参演影片:《铁道游击队》(1956)、《马兰花开》(1956)、《女篮5号》(1957)、《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摩雅傣》(1960)、《苦恼人的笑》(1979)、《海外赤子》(1979)、《张衡》(1982年)、《雷雨》(1984)。</div> 秦怡《女蓝5号》 王丹凤: <br> ·1925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br>16岁时因娇小、甜美的外形,被导演朱石麟看中,让她饰演影片《龙潭虎穴》中的丫环。朱石麟为她改艺名王丹凤,其后影片《肉》中扮演角色。由于她扮相很甜、表演纯真、自然,影片上映后效果不错。不久又在《新渔光曲》一片中主演渔家女一角,一举轰动影坛,被影界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br> ·主要参演影片:《春》、《秋》(1942)《丹凤朝阳》(1944)、《红楼梦》(1944)、《家》(1956)、《海魂》(1957)、《护士日记》(1957)、《女理发师》(1962)、《桃花扇》(1963)、《儿子、孙子和种子》(1978)、《玉色蝴蝶》(1981)。 王丹凤《女理发师》 谢添(1914—2003): <br> ·广东番禺人,1914年生于天津,原籍广东番禺。原名谢洪坤,早年在天津参加剧团演出。<br>1936年谢添初登银幕,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div>抗战胜利后在中电三厂拍摄的影片《追》中饰演角色。</div><div> 解放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等影片中饰演了性格迥异的形象。<br> ·主要参演影片:《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新儿女英雄传》(1951)、《六号门》(1952)、《风筝》(1957)、《林家铺子》(1959)、《洪湖赤卫队》(1961)、《老人与狗》(1993)。</div><div><br>2003年12月13日谢添因心脏衰竭在京逝世。</div> 谢添《洪湖赤卫队》 <div><br></div> 崔嵬(1912-1979): <br> ·山东诸城人,原名崔景文。<br>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1932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div>主演影片《宋景诗》,在《海魂》、《老兵新传》等片中饰演角色,其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朴实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iv><div>特别是在《红旗谱》中塑造的朱老忠形象最为出色,荣获1962年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br> ·主要参演影片:《宋景诗》(1955)、《海魂》(1957)、《老兵新传》(1959)、《风从东方来》(中苏合拍片1959)、《红旗谱》(1960)、《北大荒人》(1961)。<br>1979年2月7日去世。</div> 崔嵬《红旗谱》 陈强: <br>原名陈庆三,1918年生,河北宁晋人。<br>1936年在太原并州中学读书时参加业余剧团。1938年至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黄世仁。1947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因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南霸天,1962年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br><br> ·主要参演影片:《白毛女》(1950)、《红色娘子军》(1961)、《魔术师的奇遇》(1962)、《大河奔流(上下集)》(1978)、《瞧这一家子》(1979)、《二子开店》(1987)、《爷儿俩开歌厅》(1992)。 陈强《白毛女》 张平(1917-1986): <br> ·原籍山东曲阜,生于江苏昆山,原名倪家驹、倪梦良,回族。<br>193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雷电剧社,1937年随上海救亡演剧五队赴延安。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成为第一期学员,在戏剧系学习,后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曾在《日出》、《带枪的人》等剧中饰演角色。<br> ·主要参演影片:《钢铁战士》(1950)、《沙家店粮站》(1954)、《探亲记》(1958)、《粮食》(1959)、《风暴》(1959)、《北大荒人》(1961)、《停战以后》(1962)、《小兵张嘎》(1963)、《怒潮》(1963)、《潜网》(1981)。<br><br>1986年张平因病去世。 张平《怒潮》 于蓝: <br> ·辽宁岫岩人,原名于佩文。<br>1938年北平辅仁女子中学高二肄业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学习。<div>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团任演员,演出舞台剧《粮食》、《带枪的人》等。1946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主演影片《白衣战士》。1951年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妇女向五儿的艺术形象。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br> ·主要参演影片:《龙须沟》(1952)、《烈火中永生》(1964)。</div> 于蓝《烈火中永生》 于洋: <br> ·山东黄县人,1930年生,原名于延江。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br>1942年,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为一部儿童片挑选临时儿童演员,于洋被选中,接触了电影表演。<br><br> ·主要参演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英雄虎胆》(1958)、《飞越天险》(1958)、《青春之歌》(1959)、《水上春秋》(1960)、《暴风骤雨》(1961)、《大浪淘沙》(1964)、《侦察兵》(1974)、。 于洋《英雄虎胆》 谢芳:<br> ·原籍湖南益阳,1935年生于湖北黄陂,原名谢怀复。<br>1951年中学毕业后入中南文工团,后任武汉歌舞剧院歌剧演员。曾演出《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歌剧。<div>1959年被著名导演崔嵬选中,在影片《青春之歌》中饰演林道静,从此开始电影表演。<br>1963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br> ·主要参演影片:《青春之歌》(1959)、《早春二月》(1963)、《舞台姐妹》(1965)、《山花》(1976)、《泪痕》(1979)、《第二次握手》(1980)、《李清照》(1981) 、《血总是热的》(1983)、《清水湾淡水湾》(1984)</div> 谢芳 《 青春之歌》 张圆(1926-2000): <br> ·河南卫辉人,原名张祖泽。1926年生于河南卫辉县。<br>1949年先后在华北大学三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演员。 <br> ·主要参演影片:《祖国的花朵》(1955)、《沙漠里的战斗》(1956)、《地下尖兵》(1957)、《羌笛颂》(1960)、《景颇姑娘》(1965)。<br>2000年8月 10日张圆因病去世。 张园《地下尖兵》 李亚林(1931-1988): <br> ·生于辽宁金县<div>195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是建国后经过正规电影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演员。<br>1955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处女作《虎穴追踪》中扮演一个狡猾的特务,后接连在《芦笙恋歌》、《患难之交》、《神秘的伴侣》中担任角色,《徐秋影案件》(1958年)演侦察科长汪亮受人瞩目。</div><div>1959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成功地塑造了复员军人高占武,是新中国10年来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div><div>1975年起任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与张其合导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井》获意大利第19届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二等奖。 <br> ·主要参演影片:《徐秋影案件》(195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前哨》(1959)、《烽火列车》(1960)、《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br>1988年李亚林因病去世,享年 67岁。</div> 李亚林《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庞学勤: <br>1929年生于江苏阜东,1944年参加阜东文工团任演员。<br>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文工团。<div>《边寨烽火》(1957)中的边防军指挥员是他在银幕的第一个角色。1958年以《古刹钟声》中的解放军侦察科长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同。1956年起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86年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长。 <br> ·主要参演影片:《边寨烽火》(1957)、《古刹钟声》(1958)、《战火中的青春》(1959)、《甲午风云》(1962)、《独立大队》(1963)、《兵临城下》(1964)、《花园街五号》(1984)、。</div> 庞学勤《边塞烽火》 金迪: <br> ·原籍江苏苏州,1933年生于上海。原名金慧琴,曾用名金秋。<br>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学习。1953年起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br>1959年在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热情大胆、勇于追求理想与爱情的农村青年孔淑贞,深获好评。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br>主要参演影片:《花好月圆》(195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大雁北飞》(编剧、主演1985)。 金迪《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田华: <br>1928年生于河北唐县,原名刘天花。<br>1940年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先后演出秧歌剧、话剧。1950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影片《白毛女》中饰演喜儿,开始参加电影表演。<br>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毕业后到沈阳军区抗战敌话剧团任演员,1959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br> ·主要参演影片:《白毛女》(1950)、《党的女儿》(1958)、《江山多骄》(1959)、《风暴》(1959)、《夺印》(1963)、《白求恩大夫》(1964)《秘密图纸》(1965),《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多梦时节》(1988)。 田华 《秘密图纸》 王心刚: <br>1932年生,辽宁大连人。<br>1949年入东北军工局文工团任演员。1956年从事电影表演,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 》中饰男主角,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因在影片《知音》中扮满蔡锷,1982年获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曾任八一厂副厂长。<br><br>主要参演影片:《寂静的山林》(1957)、《海鹰》(1959),《勐垅沙》、《哥俩好》(1960),《红色娘子军》(1961)、《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秘密图纸》(1965)、《侦察兵》(1974)。 王心刚《海阔天空》 王晓棠: <br>原籍江苏南京,1934年生于河南开封。<br>1952年考入总政文工团,翌年调入话剧团。<br>1955年在影片《神秘的侣伴》中扮演黎族姑娘黎英为观众所喜爱,1957年因在影片《边寨烽火》中饰演玛诺,而获得第十一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艺术家奖。<div>1958年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最成功的角花当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和银环。</div><div>198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92年为厂长,任期八一厂投拍了反映中国革命胜利的史诗巨片《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规模空前。<br>现为少将军衔,是我国电影界之唯一。1998年离休。 </div><div><br> ·主要参演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边寨烽火》(1957)、《英雄虎胆》(1958)、《海鹰》(1959)、《鄂尔多斯风暴》(1962)、《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div> 王晓棠《野火春风斗古城》 祝希娟: <br> ·原籍江西南昌,1938年生于江西赣州。<br>1956年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1年毕业后任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青年话剧团演员。<br>与其他“22大”当选者不同的是,她被评为“22大”之一时仅演过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在影片《红色娘子军》公映三年后,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div>1983年任深圳电视台副台长。 <br> ·主要参演影片:《红色娘子军》(1961)、《燎原》(1962)、《啊!摇篮》(1979)、《模范丈夫》(1981)、《最后的贵族》(1989)。</div> 祝希娟《红色娘子军》 2012年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确立50周年的纪念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为此举办“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50周年盛典”,于12月24日晚19时至21时的黄金时段在CCTV-6电影频道播出。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22大明星”,已有11人作古。 如今,整整过去了50年,这22人中已有一半人离开了我们,仍健在的11人包括秦怡、王丹凤、于蓝、于洋、谢芳、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这11位老艺术家均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的电影却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片在今天看来仍是经典。 岁月流逝的是旧痕,脑海铭记的是永恒。<div>经典电影、著名影星的感召力,一辈子、一代代,生生不息,永志不忘。</div><div>那曾经熟悉的面容,那曾经熟悉的情节,还有那曾经储存在记忆深处清晰不忘的电影故事,在不同年龄层的影迷心中,演绎出不同的华彩和凄清、美丽和哀愁。</div><div><br></div><div>让我们记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22大明星”吧!</div><div>记住他(她)们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div><div>记住他(她)们给亿万观众所带来的欢乐!</div> <p>【美篇】《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艺术档案》,从收集整理资料到图片制作与编辑,我总共花了5天时间。</p><p><br></p><p>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看着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影片长大的。这些影片给了我们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也给了我们艺术享受和欢乐。</p><p><br></p><p>【美篇】旨在回顾新中国电影的历程,重温老电影艺术家们塑造的经典形象,领略当年那充满魅力的表演,以此表达崇高的敬意!</p><p><br></p><p>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作品是中国电影的辉煌与经典。</p><p>向经典致敬!</p><p>向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