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了不过108年,上千万的满族人,为何满语还是迅速消亡了?

历史有料

<h1>1912年清逊帝溥仪退位,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自己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br></h1> 清逊帝溥仪 而从1644年满清入关到1912年历史终结,268年的时间里满清在中国文化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管是所谓的康乾盛世,还是各种文化形式的出现,甚至于近代时期的没落,让人们对于这个王朝充满了非议与争论,不管它在历史的变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大清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br><br>而入关定鼎中原的大清,因为政策的引导,满族人的地位得到一个快速的提高,人口自然也迅速的增加,尤其是清王朝的政策使得满族人的分布有了扩大的趋势。据调查显示,满族人口在2000年的时候在全国还有1068.2万人,也是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中仅次于汉族人口的。但是,如此多的人口却并没有将自己的满族语言保存下来,因为我们在看到蒙古族、回族等等都还会有用到自己的语言,因而不禁好奇,为何曾经作为统治者的满族,却将自己的语言丢失了。 根据调查显示,作为清朝满族人的聚集区,现在的北京已经没有了教授满语的学校,因为在其他地方可能还会有相关民族语言的学校,而且在如今社会之中,会满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除了一些老人,就是一些在做历史研究的人。那为何大清也仅仅只是灭亡了不过108年之久,它自己的语言文化就逐渐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失了呢?<br><h1><b>文化融合的影响</b></h1>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满语,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字母改为无圈点满文,这种新文字通行当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建立及满族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后来 达海更增补了12个字头,并于老满文字旁边加以圈点,使满文更加完善,这种新文字被称为“新满文”,并通行于后金。 入关之后,满族人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而因为文化的差异,满语和汉语也是一个不断碰撞的进程。因为统治者是满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特色,大清前中期的诏、诰、奏折等几乎都有满语书写的成分,而顺治朝时也几乎都是完全是以满语书写奏疏,而在康熙、雍正时期,奏折之上多以满语、汉语结合为主,也就是说满语之外,还有汉语的翻译,以便其对地方的统治。<br><br>清朝前期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根源,令宗室子弟以及八旗贵族都必须学习满语,顺治时代,为保护满语,太庙等祭祀场地全面“停读汉文,只读满文”,宗室子弟也被取消了学习汉文的机会。康熙能够熟练使用汉文,但他要求八旗幼童必须会写会说满文,旗人写奏折也必须用满文,且通晓满文者在仕途上可以优先得到提拔。 而且乾隆还曾设立了考核制度,以便督促他们学习满语。这是因为当时不少的满族官员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开始用汉语,这一情况让统治者担忧,自然有了这样的政策。而且当时的满清贵族之中,奴仆以汉人居多,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满族人对汉语的学习其实更为方便。<br><br>而且文化的不断融合也让他们看到了满语的诸多不便之处,不仅仅是词汇量上,而且书写困难,让很多人都是望而却步,但是也不乏一些对语言十分敏感的人。比如和珅一人就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可见和珅确实有一定能力的。而且大清的君主们,也都精通汉、满两种语言,他们除了专门的满语老师之外,还有汉人老师的指导学习,因而汉语和满语的融合其实在帝王身上十分明显。 而随着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满族人更是说起了汉语,就连满族的发源地都不曾例外。乾隆十七年,吏部带了两名新考中的“笔帖式”,永泰和五达,去见皇帝。这二人来自盛京,这是清廷的“根本之地”,满人比汉人要多(当时实施封关政策,汉人很难迁往东北);且“笔帖式”这个职位,本就是一种满人的专属官职,主要负责翻译汉、满章奏与文书抄写,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精通满文的。但这两位新晋的“笔帖式”在乾隆皇帝用满语的问答下,表现得却十分不理想。尤其这两位还是来自关外盛京之地,情况已是如此,可见满语在当时确实已经受到了很大得冲击。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得影响就是满语承载得文明体量太小。因为满语也算是一个地方语言,相较于汉语来说,它发源其实是太晚了,因为文化自然没有汉语丰富。在满清入关之后,曾经组织过对汉族文化精品得翻译,像《三国演义》、《西厢记》、四书等等都翻译成了满文,但是这些也仅仅是汉族文化中很小得一部分。 也许是为了更多的适应汉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很多精彩的文化内容,让他们逐渐放弃了自己语言,虽然说满清的君主们一直想要极力挽回这种趋势,但是满语逐渐没落已经是必定之势。 <h1><b>清亡之后的社会氛围</b></h1>清朝后期的历史,在面对各种外部的冲击中度过,而这时朝中大臣,满族官员已经无十分优秀之人可用,后期更是一个汉人官员崛起的时代。像著名的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几乎都是汉人出身,在这样的环境下,满清统治者也认清了现实,知道了自己怎样选择才是最有效的。但是这个时候社会之中依然还是有许多人在使用满语,还有着很大的一个群体,满语的真正消亡则是在清亡之后。 辛亥革命之后,清朝消失于历史之中已经是无法挽回之事,直到溥仪退位,它们也翻不出什么浪花。而之后建立的民国,其实是一个十分极端的时代,这一点从那个时候的与“传统”彻底告别就可以看出,在学习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的更多的是一种麻木的状态。但好在还是有人站在了传统文化之上。<br><br>民国时,他们将各地的满蒙学堂取消,大清的消失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且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后采取的一些极端措施,其实是让很多人记忆尤深的。因为一些人更是怀着报复的心态来对旗人及其语言,甚至还有极端现象的产生。而在这种情况,很多满人只能是无能为力,甚至于爱新觉罗的家族成员也只能改姓为金,满语更是很少说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满语逐渐在人们之间消亡,就好像我们学习英语一样,没有稳定的环境,自然很难对一门语言有所稳固的学习,满语自然就这样的随着使用率的降低而消失。<br><br>但是,满语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因为清朝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籍,都是以满语书写,这些都是历史的财富,而且一种语言也有它自身的独特价值,这也是现在许多人提倡保护满语的一个重要原因。<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