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福州回来已有多日,奈何惰性作祟,以至于那时那景行将遗失,有时想想,凡事经历,皆是馈赠,更何况汪氏家人在一起的那段小时光,小风景,也别有一番幸福的滋味。幸福,就是让爱不留死角,故趁着南国记忆还未完全褪色,遂将福州一一记住,秒回下来。</p> <p>说来也是,我们这次远足的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府城市,显得如此尴尬,它远没有厦门那么有名。还没离家出发前,有好友温馨提示说福州烟台山公园很有厦门气质,值得走走。因而12月4日下午到达福州市后,就径直朝它走去——一个让林徽因、胡蝶等名流留恋过的居所。我就是说嘛,汪家女儿和媳妇也有林徽因她们那般容貌与气质,也着实可与烟台山公园相媲美。</p> <p>往事并不如烟,弥漫了好多记忆。“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子,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作家叶圣陶在福州短暂执教时曾为烟台山留下的描述,现在读来感觉那么亲切与舒服,让人觉得烟台山的气质浪漫优雅,跟秋天是一伙的。</p> <p>操着浓重闽南口味国语的司机把我们一行送到了这个刚开放不久且没有停车场的公园。下得车进去其中,公园内小巷曲曲折折,周围还有密叶藏绿的许多丛树,交趾叠蕊的砌花,阳光金灿灿,步行在乐群路上,时不时有小洋楼出现,这里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美誉,有百年之余的领事馆、洋房、医院、公馆、私人别墅和教堂等各类中西建筑星罗棋布,尽管有的还正在修旧如旧,但那些红砖墙,乌檐角,斑驳蓝色的木百叶窗,勾勾翘翘的老式风格,无不印证着这片土地上曾演绎的鼎盛繁荣的中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交融史。</p> <p>建于清代、民国时期的群乐路12号是闽海关税务局官邸。绕过外廊,背面是别有洞天的法式小花园,一棵参天古树屹立在白色围栏中,显得高雅又大气。我们一行中的胡税务官,正大踏步地走在官邸前,哈哈,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正与他撞了个满怀。</p> <p>老街巷分布着大大小小历经岁月洗礼的斑驳建筑,它不仅是百年的记忆,也是一个城市的自身肌理。有历史的城市才有根基和厚度,有故事的城市才是沉静唯美。一座座风格迥异,造型独特的西方建筑在烟台山比邻而建,与中式园林古厝建筑交错融合,相互辉映,行走其间,令人赏心悦目。</p> <p>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零零落落的几个人,微笑可以,发呆也罢,走在细窄蜿蜒的石头小路上,周边布满红砖石墙,两层楼高的矮房,古榕顺势攀墙而过,仿若登上了鼓浪屿,颇有满满的小清新味。</p> <p>整个景点的精髓——石厝教堂,由英国人在清咸丰十年(1860)创办的,是主要为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举行宗教活动提供的场所。乐群路一带是当时外侨聚居地,教堂建成后,不仅英国人到此弥撒,欧美其他国家的许多基督教徒也选择于此进行宗教活动,因此亦有“世界教堂”之称。这座仿哥特色建筑尽管芳华不再,但仍静静伫立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它相依相偎的是那棵百年银杏,时令虽已初冬,但树叶依然葱郁,似乎少了点秋韵,过不了多日,它定会黄色蝶舞,尽显高贵,我在想;教堂石墙灰瓦,周围青苔斑驳,藤蔓缠绕,闪烁着记忆里的时光。</p> <p>植物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事物,醒来的老宅需要它们。把逝去的故事还给这个时代,鲜花点点,让遇见它的人站在文化上,青苔覆盖,让喜欢它的人居于诗性中,绿叶成荫。历史需要感知,需要沉浸,方能变得深刻与立体,形象和直观。</p> <p>建筑与人,相互留痕。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了首批“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坐落于闽江之畔的烟台山,成了当时福州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岁月如流,城市的发展更新,其实是对每片土地自身附着的历史记忆的尊重,于是,这里成了一处人们愿意漫步驻足,品味怀旧的空间,我们亦然,怀揣着轻松与亲情,在时光博物馆里走走逛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