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国子监

海春居士

北京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与国子监比邻,是按照“左庙右学”的规制而建的。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成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坐北朝南,规模宏伟。这是孔庙的大门“先师门”。 北京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前后共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五座建筑。<br> 先师门和大成门两侧分列着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198通,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元朝3通、明朝77通、清朝118通。 穿行在时间跨度数百年的碑林中,可以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刘春霖、沈钧儒等,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里还有一些对碑中状元、历史名人的专题介绍石碑。这是对明代万历八年庚辰科状元张懋修(张居正之三子)悲剧一生的简介。 先师门内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这是神厨。 西侧设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这是神库。 <div>先师门内东西两侧共有三座碑亭。东边有一座碑亭,内立明正统九年“御制新建太学碑”,是孔庙内唯一的一座明代御碑亭。西边靠南的碑亭内立有乾隆三十四年“敕修文庙碑”,靠北的碑亭内立有道光九年“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裔,告成太学碑”。</div><div><br></div> 大成门。 《大成门》匾额。 大成门是孔庙正门。 大成门的丹陛。 大成门前立有先师孔子行教像。 大成门内两侧各有石鼓5枚,是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镌刻而成,鼓上所刻文字称为“石鼓文”。 因每只石鼓上各刻有一首游猎古诗,所以又称“猎碣”。 石鼓旁竖立着两座清代乾隆“御制”石碑。东侧一碑碑文介绍的是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及用意。西侧石碑四面皆为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前廊悬挂着铜钟。 前廊东稍间的木鼓。 后廊东稍间陈列的兵器。 后廊西稍间陈列的兵器和铜钟。 院内东侧有六座御制记功碑,分别是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雍正三年“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御制平定准格尔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年“御制文庙易盖黄瓦临雍记事碑、乾隆三十四年“御制重修文庙碑记”和乾隆四十一年“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 院内西侧有五座御制记功碑,分别是康熙二十八年“御制四子赞碑”、康熙四十三年“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六年“御制仲丁诣祭文庙诗碑”、乾隆十四年“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和乾隆二十四年“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 甬道西南还设有一座祭奠焚帛用的燎炉。 过了大成门,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中间一条笔直甬道直通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和祭孔时帝王行礼的地方。 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后被毁,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和光绪年间均对大成殿进行了修缮或扩建。 《万世师表》匾额。 大成殿内供“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上悬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额。 东侧供颜子、子思牌位。 西侧供曾子、孟子牌位。 东侧六位哲人牌位。 雅乐乐器“编磬”。 雅乐乐器“编钟”。 雅乐乐器“鼓”。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庑殿十九间,左右对称,布局完整。东西庑殿原是祭祀先贤大儒的地方,现辟为“大哉孔子展览”。 在孔庙与国子监(古代皇家大学)之间的夹道内,是“乾隆石经”碑林。 碑林入口前立有一方《十三经简介》刻石碑,阅之方知,“乾隆石经”碑林所刻内容为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和《尔雅》,共十三部。 入口门上匾额《乾隆石经》是莫言所题。 乾隆石经,共63万字,蓝本为康熙年间江苏恩贡生蒋衡手书,他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至乾隆二年(1737年),历经12年才完成,名《十三经》,后于乾隆五年(1740年)献给乾隆皇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皇帝钦命将其“刊之石版,列于太学”,名为“乾隆石经”,经文全部石刻共189块碑。 <div>“乾隆石经”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div> 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董诰、刘墉、金简、彭元瑞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 康熙手书《大学》碑刻。 《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刻。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是崇圣祠,建于1530年(嘉靖九年),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院中立有孔子圣像。<br> 崇圣祠大门。 门前廓中立有“御制魁星点斗碑”。 崇圣祠八字门。 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明嘉靖九年(1531年)建成。崇圣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祖的神位。 “砚水湖”是孔庙中的一眼古井,因座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孔庙院内青砖铺地,古树参天。据说,孔子生前就喜欢柏树,他曾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故孔庙中现在依旧古柏林立。 “触奸柏”是大成殿旁边的一棵古柏,相传为明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至今700多年了。 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过此树下时狂风大作,摇动的树枝掀掉了严嵩的乌纱帽。后人说此树可辨忠奸,于是被称为“触奸柏”。 石柏随拍。 国子监,又称太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国子监街清朝的时候叫成贤街,民国以后改名国子监街,街上保留有4座牌坊。 下马碑。 集贤门。 集贤门一侧挂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牌子。 国子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现在的规制。太学门是国子监正门。 “琉璃牌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北京唯一一座为教育机构设立的牌坊。 琉璃牌坊正反面《圜桥教泽》和《学海节观》的横额,都是乾隆皇帝御笔。 琉璃牌坊上的“二龙戏珠”。 “辟雍”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现存唯一的古代皇家学宫,是专供皇帝讲学的宫殿。 “辟雍”四周环水,形如玉璧。古时“壁”和“辟”字通假,“辟雍”之名由此而来。 辟雍建成的第二年春,乾隆即来这里临雍讲学,以后每逢新帝即位,都会来此讲学,称为“临雍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宝座后方的横额为乾隆皇帝御书。 “孔子圣象”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所立。汤恩佳院长在1994年至2000年,先后为四川德阳文庙、湖南岳阳文庙、吉林文庙、江苏苏州文庙、敦煌孔子公园等30座文庙或儒学研究机构、孔子公园捐赠了孔子大铜像30尊,北京孔庙是其中的一尊。 颜渊塑像。 子路塑像。 彝伦堂是藏书馆,元代称为崇文阁。 彝伦堂前的日晷。 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是收藏皇帝训谕碑的地方。 国子监原状陈列展。 清朝《国子监彩绘全图》。 《监生考试图》。 《西直门跪迎圣驾图》。 “率性堂场景”腊像。 国子监主管教学的博士办公室。 复苏槐,相传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逢乾隆皇帝母亲六十大寿,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为此乾隆皇帝题诗赞其祥瑞,后被称为复苏槐。 罗锅槐,相传辟雍竣工时,乾隆来此视察,发现此槐形似刘墉刘罗锅,故得名。 国子监街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