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2月7日至11日,在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金水区教育局的共同组织下,金水区小学数学第二批种子教师一行19人在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虞文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王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江苏省徐州市,开展为期三天的跟岗学习。</p> 初入彭城 求是达新 <p> 第一站,老师们来到了徐州市求是小学。校园中,求是创博园、文雅紫藤苑、书香立志楼、创意展示室…处处体现徐州市求是小学“创造引领、生命起航”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p> <p> 史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以大头儿子用小棒摆三角形、乘徐州市2号地铁线的现实情景为主线,开展小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活动三是本节课的亮点,学生通过自学、思考“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写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体现了“读、思、达”的教学理念。</p> <p> 课后,求是小学数学团队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卷入式”教研活动,分别从教材分析、磨课教研、课堂实施、小组合作等方面做分享,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求是小学“求真务实”的教研精神。</p> <p> 对比北师版和苏教版教材,种子教师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p><p> 1.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字母表示数。</p><p> 2.对某一特定的符号表达式,如何启发学生多样化的现实意义的填充和解读。</p><p> 3.从本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起点不同,如何抓住学生生成,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p><p> 4.概念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产生是生活所需的,本节课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p> <p> 虞文辉主任高度评价了求是小学数学团队的教研精神,从教材对比、情境引入、深度学习、课堂观察四个方面为种子教师后续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徐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李贺老师针对本节课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课堂中,教师应将问题结构化、任务化,用大问题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解决问题慢一步、交流展示停一步、质疑拓展退一步。</p> <p> 求是小学的张锐校长在《求是达新 以创启智》的报告中,从学校课程孕育、QS课程体系及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方面,详细的介绍了“QS学校顶层课程体系规划”。王森主任在《核心问题设计与深度学习》的报告中,为大家详细解读了“学讲计划”,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讲计划的重要组织形式。他还提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关键在于核心问题的设计和打磨。</p> 展翼解放 践行成长 <p> 第二站,老师们来到“以解放命名,以解放立校”的徐州市解放路小学。在讲解员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受了“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的红军精神,以及自强不息、以拯救民族危难为己任的“解放”精神。</p> <p> 首先,我们集体观摩了刘婧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课。刘婧老师以“单元主题教学”的模式,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先是复习旧知: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在此基础上借助购物情境自然引出了本节课要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探索新知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算法,再组内交流算法,全班汇报交流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由此拓展延伸到四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建立计算模型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有效地体现了徐州市云龙区“四学课堂”教育模式——结伴互助学、精准有效学、开放自主学、持续深度学。</p> <p> 授课一结束,种子教师们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组内研讨,这种热烈的研讨氛围也吸引了徐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李贺老师以及执教老师参与其中。</p> <p> 研讨交流环节,刘婧老师以《抓住本质 沟通联系 提升素养》为主题,对学校一至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整体性教学设计初探进行了交流汇报,针对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困惑。依据课标,对比教材,种子教师们也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p><p> 1.面对学生多样化的算法,老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不同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本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p><p> 2.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时,应该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p><p> 3.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巧妙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真实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p> <p> 下午我们聆听了解放路小学辛跃武校长的讲座——《展翼解放的天空 释放生命的灵性》。他结合学校的校情向我们介绍了解放儿童的课程建构与实践经验。</p> <p> 观摩了学校的596社团,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得孩子们可以在学校这片解放的天空释放生命的灵性。这让我们对学校课程建设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地思考,体会到只有用心发现学生,才能解放学生,最终成就学生。</p> 中心研思 融合共促 <p> 第三站,老师们来到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它是一所年轻的省级实验学校,“让每一个儿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简约、精致,处处彰显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p> <p> 我们观摩了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韩雪老师执教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韩老师在课堂中以“学讲”模式为依托,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第二节是由金文婷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金老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建构概念,通过多重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建构1厘米长度单位的概念,聚焦测量本质,帮助学生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度量意识。</p> <p> 授课结束,种子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到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独具特色的卷入式教研活动中,与本校教师组成了4个教研小组。教研活动开始,主持人首先明确了研讨环节要聚焦的两个问题:</p><p> 1.学生是如何在操作体验中建构概念的?</p><p> 2.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量感?</p><p> 授课教师围绕这两个问题,分享了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p> <p> 时间转瞬即逝,小组讨论结束。种子教师代表小组进行了分享:</p><p> 1.关于度量单位引入的必要性,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自然而然地引入度量单位,引导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必要性。</p><p> 2.史宁中教授在《度量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一文中说到: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两点之间的距离。《中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也有如下的表述:测量某物,必须完成三步骤。步骤一确定测量的属性;步骤二选择该属性的单位;步骤三比较这些单位,通过填满、覆盖、相匹配或者一些其他方法测量物体的属性。所以本节课老师重视引导孩子明晰测量对象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在学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的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做好记号,避免重复和漏量,就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p><p> 3.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用1厘米小棒测量橡皮的长这一环节,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但尺子上数的出现,能否成为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契机?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p> <p> 虞文辉主任也主动参与了本次的卷入式教研,她肯定了授课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1厘米小棒的做法,让1厘米的这一测量标准更加可视化,便于学生的操作、度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同时也建议教师在ppt上呈现尺子时,一定要注重避免影响学生1厘米实际意义的建立。</p> <p> 在引导员的带领下,种子教师们参观了丰富多彩、科技感十足的社团活动,有人形机器人社团、搭建机器人社团、Swift编程社团、3D打印社团……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p> <p> 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陈娟校长做了以《乐创课程支持下的跨界学习实践探索》为题的报告,从项目缘起、研究内容、推进路径、研究困惑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着,中山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四位不同学科的老师分别围绕自己做跨界融合课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想、所惑与金水区的种子老师们进行了交流。最后,五位学生代表通过乐创发布会分享自己跨界学习的收获。</p> <p> 三天的跟岗学习是文化的浸润,是思维的碰撞,是理念的更新;我们将带着汲取到的养分投入到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且学且思、且悟且行,待金种子萌芽,蓬勃而出。</p> <p>撰稿:金水区第二批小学数学种子教师</p><p>摄影:金水区第二批小学数学种子教师</p><p>编辑:金水区第二批小学数学种子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