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长生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第二节、架子车的神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摘回忆录《童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难忘的1982年,我家双喜临门,扬眉吐气!我师范毕业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办教师。又迎来4亩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包产到户)大丰收,打小麦2400 斤,人均800斤,是往年的10倍,实现了吃白馍的美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说实话,从理论上讲,包产到户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实践看,包产到户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牲,很快解决了温饱。关键是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搞活了全国经济,农民收入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再说我家迎来了小麦大丰收,我和老婆商量,把麦秸卖了(实际卖了80元),想置买一辆新架子车。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运输工具主要是小车和架子车,有关人员说,架子车在当时就是一个神话。过去家里穷,买不起架子车,农忙时到处乱借,心里很不是滋味,啥时候能买一辆架子车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80年分地,我家4口人(我没有分地),198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小麦2400斤,人均800斤。和生产队时一年分320斤小麦,人均80斤相比是10倍呀!</span>以后逐年是2700斤、3000多斤,当然麦秸也获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时,我和老婆王秀云商量,坚决卖麦秸买一辆架子车。我们把麦秸拉到荥阳市造纸厂(土桥沟),卖了88元,买了一辆架子车,这是我32岁了才实现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请看卖麦秸的动人画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和爱人,每人拉一辆架子车,我拉的是借本村苏书文哥哥的拉脚架子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儿子宋晖展(9岁)爬在我拉的卖麦秸架子车顶上;女儿宋晖齐(4岁)爬在她妈拉的卖麦秸架子车顶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为什么卖麦秸还拉着两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主要是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去卖麦秸,离家远,不知道啥时候会回家,把孩子放到家里不放心,去卖麦秸就带着两个孩子。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天拉三趟,一趟往返20多里,路过河王大坝,经过荥阳火车站,穿过省建材厂,到达造纸厂门口,排队过磅,除皮开票,领钱回家,心里乐开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卖麦秸买了一辆架子车,全家人高兴地像得到一块宝贝一样,尤其是老婆高兴地像喝了蜜一样,心里甜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有了架子车,干农活方便多了。去东地割麦,下午5点下地,架子车上装着被子、镰刀、磨刀石、衣服、草帽、热水瓶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架子车上还拉着两个孩子,晚上他们就睡在架子车上,我和爱人割麦到半夜,才拉着架子车回家休息。第二天起个早,我和爱人拉架子车去东地拉麦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后来盖新房子,架子车是个大功臣,拉土填坑,拉砖头、拉水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后来全家进县城生活,又用架子车拉游戏机,开了个门店,挣钱买了两套商品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请看春节商店贴的春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招财进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游戏游艺手灵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电子电脑脑开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辆架子车,一直陪伴着我们一家人,她像个大功臣,更像传家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就是架子车的神话。神话是啥?请读者回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农村变化真是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富民政策人人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有钱买辆架子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勤劳双手造神话!</p> <p class="ql-block"> 架子车的神话</p><p class="ql-block"> 架子车曾经是农村人必不可少的重要运输工具,在农村没有机动车的年代,全靠它来运输。种田用它往地里运肥;往家拉麦子、玉米、棉花、花生;建房子用它拉土、拉砖头;耍手艺的木匠,把扎(做)好的漂亮的大衣柜拉到城市卖。这在当时,其实就是个神话。神话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是,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田,我考上了荥阳师范,我们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个4口人的小家庭(3口人是农民),</span>当年收小麦2400斤,人均800斤,和生产队时分小麦400斤,人均100斤相比较,是过去的8倍。不但吃上了白馍,而且也有钱买了一辆架子车。这成为一个神话。</p><p class="ql-block"> 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也有钱了。当年用卖麦秸的80元<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买架子车的故事,蕴涵着党的富民政策,大快人心,给农民带来了新生活。这又是一个神话。</span></p><p class="ql-block"> 三是,同样是一双手,同样是种庄稼,同样是一块地,同样是化肥、种子和水利,可现在是农民自由了,积极性提高了,粮食逐年增产,农民生活逐步提高,还能搞一些家庭副业,挣钱养家护口。</p><p class="ql-block"> 比如木匠做一些漂亮的家具:板箱、登孑、椅子、大衣柜等,拉到集市上卖,有的垃到城市卖钱,农民手里也有钱了,也盖起新楼房了。这更是一个神话。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架子车的神话故事!这就是中国梦!</p><p class="ql-block"> 记得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去郑州卖大衣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是三十岁才学木匠做大衣柜的。学木匠有一句谚语:木匠好学,斜眼难凿。说个笑话,扎大衣柜的不算是标准木匠,你会扎各种样式漂亮的大衣柜,就是不会扎一个小板登。用木匠的行话来说,叫做“木匠好学,斜眼难凿”。</p><p class="ql-block"> 当时,不管城市农村人的家中,有了这样的大衣柜,说明家庭条件相当不错了。宽大的对称设计大衣柜,现在看有点土,当时可说是最时尚的大衣柜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到外地买桐树,拉回来解成一公分多厚的薄板,晒干做成大衣柜,拉到郑州卖了,大约120元/个,运气好了还能再多卖几斤粮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时,我们附近几个村:孙砦、寨河、军张、丁楼等村里的木匠,做大衣柜 去郑州卖,成为一种时尚。先 把大衣柜装到架子车上绑结实,再把架子车绑到自行车上,骑到郑州把大衣柜卖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第一次去郑州市卖大衣柜。因为没有卖过大衣柜,心里没底,就请本村宋书勤老师帮忙。我们半夜就起身拉着架子车往郑州去卖大衣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时道路是土公路,不能骑,我们只好推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顺着我们村东头的荥广公路,经过河王水库溢洪道,穿过火车站,爬上通站路与郑上路交叉口的斜坡,就上了郑上公路(郑州至上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到郑上公路上,心里高兴,我们就可以骑上自行车拉住架子车,快速往郑州去。当时郑上路也是土公路,也是坑坑洼洼,行走艰难缓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好!我们走到西流湖时,自行车胎烂了,我们只好又推着车走到河南医学院门口往北拐,沿着去金水路方向,找个集市卖大衣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时天已亮了, 我们拉着架子车继续前行,不一会儿来到大石桥附近,一条繁华的街道映入眼帘。呵,这才是郑州城区中心,大石桥附近金水路旁的集市。只见街道上车如游龙,人流如织。大大小小的车辆穿梭往来,但车辆还是以自行车为多。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拉着架子车经过这条街时,速度不由得慢了下来,我们第一次进大城市卖大衣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条街道的繁华热闹,时尚活力。街道上零星地点缀着几个摊位,都是做点心的,有面条、馄饨、水饺、油条等。这些诱人的面点,有的我从没吃过,甚至有的从没见过,我很想尝尝,可惜没胃口,大衣柜没卖,心里着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时有一个工人模样的走了过来,看到我们拉的大衣柜,很高兴地说,这漂亮的大衣柜卖多少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简单捷说,总算把大衣柜卖了120元,另外又给15斤粮票。说到这15斤粮票,还有个笑话。这个工人师傅说,一会儿到我家了,千万不要提15斤粮票的事,怕我老婆嘟噜,等下楼了,我暗暗地就给你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一听,心里明白了:他是一个“妻管严”。我笑着说,我也是一个怕老婆的,我们农村人说,怕老婆有饭吃。说罢,我们仨人同时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再说自行车胎烂了,咋回家呢?我想起我三姑家就在这附近住,我们就找到三姑家。三姑一看见我们,很热情地问这问那,接着忙着给我们做饭吃,又借给我们一辆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骑着自行车,拉着空架子车,心情舒畅,喜气洋洋,高高兴兴,迎着太阳,一路又说又笑地述说着架子车的神话故事!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读宋长生《童年》有感</p><p class="ql-block"> 贾湘云</p><p class="ql-block"> 我和长生同庚,也是荥阳师范同学,很多事情略同。</p><p class="ql-block"> 宋长生的那个年代的事,我有同感。 那时是最好的年景,劳动力最多的家庭人均分小麦70斤,常年缺吃。分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一年,人均小麦过千。</p><p class="ql-block"> 我和宋长生同是民师出身,迫于生活,我也做过木工活。</p><p class="ql-block"> 小的做洗脸盆架,能卖15元;一对椅子卖15元;盆架省木料,技术高,费工。椅子费料,技术要求不高。</p><p class="ql-block"> 后来做大衣柜,一个卖100元。那时干的人少,做成在家就不愁卖。</p><p class="ql-block"> 虽说挣俩钱,就是缺吃的。有俩钱就到荥阳老城东街的粮店买粮。</p><p class="ql-block"> 有时星期日到远的地方跟我表哥表弟干一天木工活,在近处不能干,影响不好。</p><p class="ql-block"> 干一天工钱一块五,那时民师一月工资2元。</p><p class="ql-block"> 有时干活也没要钱,反正一天有好生活,有烟吸,户主也尊重你,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享受吧。</p><p class="ql-block"> 偶儿星期六也去,说个谎话,请一上午假,连续干两天。老肯去新密,很远,步行。</p><p class="ql-block"> 没有表,掌握不住时间。天冇明就到了距我家三十多里的新密槐阴寺,一路上不见一个人。反正那时也不害怕,连个手灯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槐阴寺时,天还没有亮,就在村头也不知睡多长时间,天才明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虽说缺钱,但是钱不重要,重要的是缺吃的。中午捞面条能吃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不是说为吃的没出息,没有挨过饿的人是体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随后,1980年考上荥阳师范学校,这事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p> <p class="ql-block"> 上海缘</p><p class="ql-block"> 贾相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真实故事,连我都不敢相信的真实故事——上海缘。</p><p class="ql-block"> 2022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我们到上海旅游,在上海外滩玩累了,就坐在长椅上休息。</p><p class="ql-block"> 蓦然,我觉得对面的一位美丽的女士在看我,我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就把视线移开,心里也冇多想。</p><p class="ql-block"> 片刻,那美丽的女士试探着对我说:”请问,你是不是河南的?”</p><p class="ql-block"> 千里之外,我感觉不是问我的,也就没有答话。</p><p class="ql-block"> “问你呢,你是不是河南的?”她紧迫地问。 </p><p class="ql-block"> “是!”我惊奇地回答。 </p><p class="ql-block"> “你姓贾?”她接着问。</p><p class="ql-block"> 我正愣着,她紧接着说:“你是贾相云!”</p><p class="ql-block"> 天哪,我怎么会在上海有熟人呢?难道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连,我到过上海,时隔57年,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会有人认识我?也许她是河南老乡。</p><p class="ql-block"> 我试探着问:“请问你是那里人呀?”</p><p class="ql-block"> “上海人呀。”她微笑着回答。</p><p class="ql-block"> 我更是感到一头雾水。</p><p class="ql-block"> “你送我一枚毛主席纪念章呀!”她笑得更甜蜜了。</p><p class="ql-block"> 哎呀,我想起来了,那是57年前的事了,我们串连住在上海国际饭店,住了20多天,中央下文,要红卫兵返回本地闹革命,我们的队领导就在饭店预订返程火车票。</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又拿着介绍信预订了返程轮船票。那时,红卫兵乘火车、轮船、公交车等都不收费。</p><p class="ql-block"> 再说,返回时每人能领一枚毛主席纪念章,就是为了纪念章,也为了坐轮船,我才重订了返程船票。</p><p class="ql-block"> 我在领船票时,前台的女服务员看了看地图说:“你们河南的为啥到武汉”?</p><p class="ql-block"> 我脑子当时也转不过弯儿,就随口说:“俺同学在武汉,我们一同回河南。”</p><p class="ql-block"> 她就把船票和纪念章都给了我,她眼巴巴地看看我,又看看纪念章。我这时才发现这个女服务员长得很漂亮,我就随手送给她一枚。</p><p class="ql-block"> 要说当时的心理活动,那是作家的事。说实话,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转身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我们的领导在领那份纪念章时,我的一枚也没给我,我领那十几枚全是我的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毛主席纪念章,毛主席语录牌,人人羡慕,根本就找不到,对毛主席的敬仰,人人都爱戴,谁会戴主席纪念章,当时就是了不起的人,我拥有十几枚纪念章,那高兴劲,真是无法形容。</p><p class="ql-block"> 再拐回来说,我俩人在上海滩叙旧,当时我是思绪万千,也不知开口问什么,喉咙塞得很,象咽着一样,脸发也烧的通红。</p><p class="ql-block"> “美女,敢问你叫什么名字呀”。</p><p class="ql-block"> “杨根姊。”</p><p class="ql-block"> “你送给我一枚纪念章,我很感激,准备了送你的礼品,一早赶到饭店,到你们住的房间,你们都离开了,我急忙赶到码头,也没找到你,也不知道你的地址,我后愧的都哭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队里多数人都没出过远门,思乡心切,都不同意坐轮船再去武汉,就都乘火车返河南了,所以她到码头也找不到我。我把乘火车的事给她说着,我见她眼里已含着泪花,见此情境,我也倍感心酸。……</p><p class="ql-block"> (待续)</p> <p class="ql-block"> 我学会了反向思维</p><p class="ql-block"> 贾相云</p><p class="ql-block"> 去年12月24日下午,天上飘着雪花,寒风刺骨,我骑着电动车急忙往家赶。</p><p class="ql-block"> 当走过十字处口,一辆小轿车穿过路沿,旋个圈,抛锚了。从车上下来一位女同志,车前护档碰坏了,车前轮也没气了。真是刘备他爹——老(备)。</p><p class="ql-block"> 美女气哭了,有点倒霉了。原来她在过十字路口躲车造成的。美女也只是受了惊吓,车损也不大。她单身一人,急哭了。</p><p class="ql-block"> 我这时突然想起宋长生同学常给我们讲的反向思维方法。就不问车况,反劝她说:“你车损也不严重,修修也不过二百块钱,如果撞了车,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人没事,应该高兴才对呀!”</p><p class="ql-block"> 这时她破涕为笑:“老师傅你说的对,真万幸,真不赖,要是撞了车,我也许重伤或丧命。”</p><p class="ql-block"> 我关切地说:“你有工具吗”?</p><p class="ql-block"> 他说:“有”。</p><p class="ql-block"> 我又问了一句:“你还需要我帮助吗?”</p><p class="ql-block"> “你在这陪我说会话就行。”</p><p class="ql-block"> 我还真没遇到过叫我陪女人说话咧。</p><p class="ql-block"> 我想:她一女人,孤单、害怕、着急,也在情理之中,她卸备胎,我卸前轮。</p><p class="ql-block"> 谁知扳手卸不动,我就连忙回家拿了根钢管,帮她卸下前轮,换上备胎。</p><p class="ql-block"> 车修好了,她一直说要给我钱。我一分都不要,帮人家这一点小忙,算不得什么。美女连声说:“谢谢,谢谢你”!她挥手开车离去。</p><p class="ql-block"> 风雪虽大,但心里热呼呼的,我望着她驾车缓缓离去,心里爽快极了,就这一点小事,一个反向思维,又要给我钱,还连声感谢!</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七,她又到我家致谢,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我真正觉得反向思维法真能解决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 《自相矛盾》新编</p><p class="ql-block"> 贾相云</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人在鲁国大街上卖矛又卖盾。</p><p class="ql-block"> 他拿起矛向人夸口说:“我这矛锐利很,什么盾都能戳得穿。”</p><p class="ql-block"> 他又拿起盾向人夸口说:“我这盾坚固的很,什么矛都戳不穿它。”</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 卖矛盾的人哑然。</p><p class="ql-block"> 众人大笑,卖矛盾的人更是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的青年人,对卖矛盾的人竖起了大栂指,说:“你的矛和盾我全要了。”</p><p class="ql-block"> 众人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 青年人对众人说:“让我们的士兵一手执盾防御敌人,一手执矛杀向敌人,战必胜,为啥要用我的矛戳我的呢?”</p><p class="ql-block"> 众人这才醒悟过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年轻人就是白起,他的思维方法就是反向思维,反大家的自相矛盾思想,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天下无敌!</p><p class="ql-block"> 他把卖矛盾的人帶到秦国,专门打造矛盾,武装秦国军队。</p><p class="ql-block"> 白起屡立战功,被封为大将军,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古人的反向思维。</p> <p class="ql-block"> 自相矛盾新编(1) </p><p class="ql-block"> 贾相云 </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有个老汉,在街上卖矛又卖盾,他拿起矛向人夸口说:“我这矛锐利的很,再坚固的盾都能戳的穿。”又拿起盾向人夸口说:“我这盾坚固的很,再锐利的矛也戳不穿它。”有人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老人哑然,众人大笑不止,老人羞愧难当,收起东西回家去了。</p><p class="ql-block"> 三天没有出门。</p><p class="ql-block"> 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妻子挖野菜充饥,大人还好说,孩子饿得哇哇哭,家里实在没吃的了。</p><p class="ql-block"> 妻子说:“明天我去找几块盾,咱用矛戳盾,只卖矛不卖盾。”</p><p class="ql-block"> 到集市上,老人就夸口说:“我这矛锐利的很,再坚固的盾都戳得穿。”</p><p class="ql-block"> 妻子拿出盾,说:“我这盾坚固的很,再锐利的矛也戳不穿它。”就有人起哄:“试试,试试。”</p><p class="ql-block"> 老人就拿起矛戳向盾,盾烂了七八块,众人都为矛叫好。一会儿,十几杆矛全卖完了。</p><p class="ql-block"> 夫妻二人买了米面兴高彩烈地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思路决定出路。</p> <p class="ql-block"> 自相矛盾新编(2)</p><p class="ql-block"> 卖矛盾老人改变思路以后,每天都能把矛卖的很好,生活也有了保障,但新的问题来了,家里剩下的盾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老汉一连几天觉睡不好,饭吃不香,为盾发愁。</p><p class="ql-block"> 还是妻子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妻子说:“咱在南方卖矛,就去北方卖盾,矛和盾就不在一个地方卖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就到北方去了,妻子在当地买了几根予,如法炮制。</p><p class="ql-block"> 老人向人亏口说:“我这盾坚固的很,再锋利的矛都戳它不穿。” 妻子拿出矛一戳,矛尖断了,盾丝毫无损,众人争抢买盾。</p><p class="ql-block"> 没几天盾卖完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思路改变出路。</p> <p class="ql-block"> 故事在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