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生活之乡土人物志》 <p>12月12号上午第一节是来自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孙长春老师的《家乡文化生活之“乡土人物志”》。孙老师选用视频导入和三个活动串联课堂的方式使课堂环环相扣,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性。孙老师还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宜兴中学的文化名人:徐悲鸿,这样可以快速使学生熟悉课堂,熟悉访谈。</p> <p>活动一:温故知新·好问题</p><p>孙老师采用复习《喜看稻菽千层浪》和《“探界者”钟阳》这两篇文章的方式引出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从哪来?好问题要如何问出来?温故知新,使学生可以借助之前所学思考出答案来。使零散的语文知识点之间产生联系。</p> <p>活动二:心心相印·好回答</p><p>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好的回答。</p> <p>活动三:文如其人·好文字</p><p>以徐悲鸿妻子廖文静女士的一段描写为例,让学生们润色自己的语段。</p> <p>课后拓展:</p> <p>孙老师的课开头很惊艳,他将学生们熟悉的人和景用视频的形式呈现,使课堂的导入更加轻松、愉快。中间教学环节呈现的也呈逻辑性递进趋势。但由于活动一的节奏没有把握很好,最后收尾比较仓促。</p><p> (记录:朱澍)</p> 《子路冉有曾皙公子华侍坐》 <p>“宜兴自古多人才,刚走进宜兴中学,便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诗书礼乐之气,随手拍下了校园里‘侍坐’的雕塑……”自然亲切的导入之后,沭阳如东高中的葛高瑜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孔老夫子与其弟子盘腿而坐、倾心交谈的场景。</p> <p>葛老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个主体教学情境:排演《子路冉有曾皙公子华侍坐》课本剧。该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且真实可控,为学生语言展示、思维火花的迸发以及创新能力的展示提供了一方沃土。</p><p>在主体任务情境之下,葛老师巧妙设置了四个子情境任务:角色选择、情境还原、现场排练和海报文案设计,在一个个任务的逐一解决下层层深入研习文本。</p> <p>子任务呈现:</p> <p>阅读推荐:</p> <p>在师生共同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尤其精彩,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现场排练还是海报展示,学生极高的语文综合素养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p> <p>活动图:海报展示拼图 </p> <p> 葛老师的这节课对“教学情境”这一名词作了很好的诠释,教学情境不是导入的帽子,不是硬贴的标签,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思维、语言发展变化得以依托的归处。</p><p> (记录:胡雪梅)</p> 《故都的秋》 <p> 作为本次优质课的最后一节,来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袁晗毅老师以精彩的《故都的秋》为本次优质课展评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 <p>主体任务情境:</p><p><br></p> <p>课堂分任务设置:</p> <p> 充满趣味的情境教学:</p><p> 本节课,袁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极具条理的课堂内容。课前,袁老师预先布置了任务: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郁达夫散文集》,但全书没有幅插图。我们建议再版时在选文中加入必要插图并在图上附简要文字,帮助读者理解文本。我们将为选文《故都的秋》配上若干插图并在图旁附简要文字。同学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袁老师整理了四副有代表性的插画,并让作者对其进行解读。</p><p><br></p> <p> 但是同学们在课前对课文的理解都是浅显的,于是,袁老师明确地指出了修改方向,同学们也脚踏实地地进行小组讨论,对插图进行书面修改。</p> <p> 袁老师的课重视任务群教学,以任务驱动学习且重视素养的培养,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了经验的重构;同时,袁老师以评价驱动教学目标,并在评价中融入了评价规范。</p><p> 袁老师的课生动有条理,紧贴课文却又不被课文所拘束,袁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人受益匪浅,是一堂不可多得的优质语文课。</p><p> (记录:赵根壹)</p> 优秀听课记录 总结 <p>观其形,摹其质。从三天观摩的优质课型来看,情境化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必然趋势,但是情境得是课堂推进的辅助而不能成为课堂传授的主体,文本解读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而教师的确应该只是课堂任务的观察者和推进者,真正的课堂就应该留给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