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翅膀 美好的创意——余江区举办中小学课本剧大赛

吴小街

<p>  沧桑驮载着岁月悠然而去,希望背负着阳光悄然而来。纵观古今中外文化的长廊,数不胜数的名人名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细数中小学时代的卷卷课本,回味无穷的经典名著囊括智慧的结晶,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课本进行第二次创作,语文课本剧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课堂上老师把教材的人物娓娓道来,舞台上我们让教材中的人物粉墨登场,相隔千万里,把握人生底色,感受具有美学的实践演绎,将大大缩短我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距离。</p><p> 担任本次课本剧大赛主持人是余江一小夏姿老师。</p> <p>  担任本次大赛评委的是:</p><p> 1. 张隘岚:余江进修学校《读、研、思》编辑</p><p> 2.曾海燕:余江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中小学一级教师;</p><p> 3.范梦星:余江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中小学一级教师。</p><p> 4.吴文娟,第一幼儿园保教主任,中小学二级教师</p><p> 5.桂婧:第一幼儿园保教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p><p> 课本剧大赛精彩不断,评委老师也沉浸其中。</p> <p>  教体局党委委员、局机关党总支书记吴丁一、余江一小校长柴晓敬莅临现场观看。</p> <p>首先为我们带来的是画桥小学六个孩子表演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剧本是改编于丹麦著名童话故事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编者根据剧情需要加入了穿越色彩,让学生在更加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能够自然大胆地去发挥表演天赋。这次表演虽然最终没有取得最好的成绩,但相信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一堂不同于课堂的精彩课程。</p> <p>《小青虫的梦》改编自人教统编版二年级语文课文《小毛虫》,这是一个充满美好愿望和幻想的童话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相信自己,努力拼搏,梦想皆有可能实现。”</p><p>故事角色设定丰富,有蜜蜂、蜘蛛、小青虫、蝴蝶、蟋蟀等多达十一种角色。我们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方面创设情境,通过卡通服装、森林舞台道具、梦幻背景图片、和音乐舞蹈等形式,运用每一种小昆虫的形象特点巧妙而灵活地展示了小青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寻梦想的权力,通过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p> <p>  《小马过河》改编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小马过河时,老牛说能过,松鼠又说不能过。小马觉得很迷茫,然后就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她,不管遇到什么事,不要光听别人说,要自己想一想,试一试。</p><p> 剧本围绕过河展开剧情,设计主线清晰,在课本剧的结尾还设计了说唱。说唱内容,不仅包含了道理的阐述,还加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节时对少先队员提出的16字要求。唱词节奏明快,朗朗上口。</p><p> 本次表演小演员们举止大方,表演自然。动作、表情,甚至眼神都很到位、得体。“小马”的忐忑、“松鼠”的着急、“老牛”的亲身示范、“马妈妈”的语重心长都被小演员们表现的淋漓尽致。</p><p> </p> <p>诚信是美丽的,诚信是无价的,你想不想知道小鸟与大树是怎样信守承诺,珍惜友情的呢?锦江镇中心小学带来《去年的树》的表演,让我们不仅被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情谊所感动,还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说到做到,珍惜身边的事物。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p> <p>余江四小带来的《一个豆荚里的第五颗豆》让全场观众耳目一新,故事讲的是豆子不小心落在了一个瘫痪的小女孩的窗台边,他没有埋怨恶劣的环境,努力的生根发芽,它吸引了窗户里面的小女孩,为了能每天看到发芽的豆苗,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p><p> 四小的师生制作了精美的道具,表演中,孩子们的舞蹈、歌曲的演唱、灯光、音乐、背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p><p> </p> <p>《掩耳盗铃》是根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改编的。运用了拓展、夸张、想象等形式,使故事情节更丰富、生动,让学生在直观的表演中更能理解寓意。全剧分两幕,第一幕为掩耳盗铃的故事展现,第二幕通过升堂争辩,让大家明白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能自欺欺人。</p> <p>《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之所以选这个题材也是希望通过课本剧这种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曹冲这种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精神。而且本次表演形式也一改课本剧的传统表演模式“对话“,而是采用快板形式,更增添了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舞台上,结合音乐的快板表演和符合时代的背景衬托,演出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p><p> </p> <p>潢溪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演绎出了花木兰从军的所有过程,混着舞蹈与剧目表演的柔与刚让整个舞台和表演看起来都生动形象,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木兰从军的所有过程。</p><p> 当声声战鼓响起,木兰要替父从军出征了十二年中,要如何才能坚持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看过"花木兰",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情,山河泪"。穿上戎装的木兰是战场上杀敌万千的女将军,脱下戎装的木兰是家里美丽乖巧的女儿,在木兰诗最后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凯旋归朝,木兰放弃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的生活。当她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那样的混沌乱世,那样的惨烈沙场,那样的爱国情怀在我们的表演下显得淋漓尽致。</p> <p>  马荃中心小学《雪孩子》这一课本剧选自二年级语文课本,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小兔子和她的好朋友雪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了救自己的好朋友,雪孩子奋不顾身的冲进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不顾自己的安危,最后救出小兔子,而自己却融化成一滩雪水。 根据故事情节我们对节目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在故事中雪孩子的出场环节,创编了舞蹈使小雪花飘飘飞舞,在雪花的舞蹈中小雪人慢慢显现,表现出雪花和小雪人之间的联系。在小雪人和小兔子玩耍的环节使用欢快的音乐节奏,添加活泼可爱的舞蹈动作,增加小兔子和小雪人之间的互动感,营造出欢快游戏的氛围。而在大火熊熊燃烧的过程中添加节奏紧凑激昂的音乐并且让小火苗们用凌乱的肢体舞动来烘托出惊险紧张的画面。每个环节和舞蹈的安排都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小兔子和兔妈妈的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的表现也努力的体会故事中的感情,揣摩角色的情绪和感受,并且用夸张丰富的肢体动作作为辅助以表现出更好的舞台。 在舞台的布置上为了营造出场景我们根据每一段情节使用不同的ppt图片,同时也使用了一些房子和树的大型立牌,使场景更加的立体多样。 故事的最后是情感的升华,雪孩子的身躯虽然不在了,但是它以不同的形式陪伴在小兔子的身边。</p> <p>《陶罐与铁罐》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将陶罐铁罐人格化,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展现“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与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短处”的主题思想。一部好的课本剧,一定有贴切人物性格的角色和台词作为支撑。在原文角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刀叉勺筷,旁边四位次要角色,以此突出主角鲜明的个性。同时,对台词也进行了加工处理。课本剧以铁罐演唱改编版的《白龙马》推进,演唱台词奠定了铁罐的性格基础。演出中途所设计的拔河环节,更能直观地感受到铁罐的傲慢。</p><p> 陶罐则以《上学歌》的伴奏,和曲而唱出场。谦虚善良的性格特征蕴含在歌词和表演动作之中。整个课本剧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角色性格,领悟其中深意,并用语言,神情和动作展现出来。</p> <p>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一篇具有讽刺和明显教育意义的寓言转化成课本剧,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p><p> 中童中心小学五(2)班的孩子和老师共同协作,认真排练,默契配合,给大家带来的正是著名的《守株待兔》。看,小演员们在舞台上倾尽全力。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表情、一句话,足以证明孩子们的投入。俏皮的“兔子”,善意的“小鸟”,天真的“小草”,可气又可爱的“农夫”,他们的演绎,让台下观众笑声不断,也更让孩子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p> <p>  春涛中心小学课本剧《狐假虎威》让人印象深刻,编排有创意,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故事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伙伴,是自我修炼的导师。“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从先秦时代走来,走进语文书里。为营造和谐校园,帮助孩子们明白仗势欺人的可恶,将《狐假虎威》创编成课本剧。排练时,集思广益;上台后,不畏不惧。因为,故事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寓教于乐,乐此不疲。</p> <p>刘垦学校这次选派了16名学生参加课本剧的表演,课题是《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宴。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的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及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课本剧,是因为本篇结构精彩,紧凑,故事情节有起有落,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节目根据剧情需要选派了的演员较多,学生的表演情绪很高,虽然有些同学台词不多,但他们都乐于参与。通过此次课本剧的表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到兄弟学校的精彩表演,开阔了眼界。在每次排练中,一次次的受到了晏子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的感染。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此次课本剧的表演,对同学们来说也许是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开端。</p> <p>  杨溪小学15名四年级学生带来的课本剧《西门豹治邺》讲的是两千年前,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p><p> 孩子们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古灵精怪的动作,将故事中的人物充分展现在观众们面前。</p><p> 此次活动,锻炼了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剧情,感受故事,爱上阅读。也希望孩子们保持住这份激情,在阅读中创造,在创造中对阅读更感兴趣。</p><p> </p> <p>课本剧《桥》讲述的是一位村党支书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名们送上跨过死亡的生命桥。在党性面前,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p><p> 剧中老支书的形象是无数共产党员的缩影:新冠肺炎来势汹汹,肆虐中华大地,他们身先士卒,奋战在抗疫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洪水泛滥,他们日夜坚守,用自己的身体筑起堤坝,守卫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全剧共分四个场景,第一场景是山洪来临前的傍晚,村支书挨家挨户巡视排查,给精准扶贫对象张大妈送米。第二场景是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是,村民们惊慌失措、跌跌撞撞地逃向木桥。</p><p>第三场景是德高望重的村支书指挥村民过桥。第四场景是洪水过后,全村人祭奠老支书和他儿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紧张动人的音乐渲染,逼真的道具衬托,加上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表演,整个节目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特别是最后部分的诗歌朗诵将整个表演推向高潮,升华主题,讴歌了党员干部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p> <p>  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习近平主席说:“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气概。”新时代的少年更需要有英雄情怀。《小英雄雨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雨来是人民心中的小英雄。 </p><p><br></p><p> 为激发孩子的爱国情,英雄志。余江一小五年级的孩子们通过品读人物语言,观摩影视作品,了解时代背景,将每个角色融入自身的体会中。为增加剧本的趣味性,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改编,随着场景的不同,故事情节也随之变化,由欢乐变急迫再到悲痛,最后的喜极而涕。孩子们用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饱满真挚的情感把每个人物刻画了出来。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孩子们能把英雄的精神融进生活中:危机的时刻有担当,平淡的日子做最好的自己,便是英雄。</p> <p>  锦江小学8位同学带来的课本剧《扁鹊治病》,故事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写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时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讳疾忌医,最终病情深入骨髓,无法医治,浑身疼痛而死。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p><p> 小演员们用丰富的表情和协调的肢体动作将故事情节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p><p> </p> <p>“阅读,让自己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课本剧是一种新颖的读书形式,是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最有效手段。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p><p>比豺狼凶,比狮豹狂,比谁都有力量的虎大王,却被个子小力量弱,聪明狡猾的花狐狸给戏弄了。洪湖乡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表演的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充满了童真童趣。欢快的舞蹈拉开了表演的序幕,笨老虎与花狐狸的较量活灵活现。一首《狐假虎威》的歌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加上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动作表演,使这个成语故事有了一个全新的呈现。</p> <p>下午两点整,中学组比赛正式开始。</p><p>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p><p> 那一声穿越千年的长叹,渡过北魏的泱泱黄河,沐过盛唐的杏花烟雨,行过宋词的千里烟波,越过元曲的飞鸿影下,随着少年们精彩的演绎,终是缓缓地也长久地镌刻在这方舞台永恒的记忆中……</p><p> 那一幕,在隆隆的战鼓声中响起,犹记得舞台上花父毅然跪下的那一声“遵旨”,潜藏着北魏百姓的多少无奈与叹息;犹记得木兰手执军令,挥泪向父母叩首拜别的那声“爹娘”,又是何等万般不舍的悲泣;犹记得小栓牺牲时嘴角溢出的殷红鲜血,染红了整个部队必胜的雄心……</p><p> 一张张美轮美奂的背景,一曲曲动人心弦的配乐,一幕幕潜心精湛的演绎,二中学子将精彩的表演带给了最好的舞台,带着观众共同回望千年之前,听鸣溅溅的黄河之水,越万里关山,看一袭红裙换为铁衣重甲,感木兰以女子之躯,为家为国、替父从军之孝,看木兰手执长剑,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之勇!</p><p> 说不尽的悲欢离合,道不尽的英雄气魄,都随着一幕幕的表演汇入观众记忆的深处……</p> <p>  春涛中学7名同学带来的课本剧《范进中举》讲的是主人公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第,苦苦挣扎直到垂老,一旦中举,竟然欢喜得疯了的故事。中举前,范进家境败落,贫困至极,其人也是岳父胡屠户眼中的“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中举后,在胡屠户眼中,范进又成了“文曲星”、“姑老爷”。同学们通过对人物的细致解读和自我改编,通过语言以及神态的展示,将中举前和中举后邻人以及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展现地淋漓尽致。此次活动,开启了一种新型的阅读形式,使同学们感受到了表演的魅力,在表演中阅读,在表演中感悟,提高阅读兴趣。</p><p> </p> <p>  城西学校课本剧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社会面面观,安排了四场戏:第一场,中秀才,丈人贺喜;第二场,断炊烟,范进卖鸡;第三场,见喜报,范进发疯;第四场,送礼物,张绅附势。每场戏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自然连为一体,剧情线索清晰,中举前后对比强烈,很好的再现出中举前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中举后人们的趋炎附势。 </p><p> 本剧主题鲜明突出,背景配乐烘托有力,服饰装扮符合各自角色身份,。每位参与表演者都倾情投入演出,对角色的把握非常到位,对角色的演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尤其是范进和胡屠户两位主演在全剧的高潮部分,第三场戏范进演发疯,胡屠户演打举人的表演中,他们极尽夸张表演之能事,做到了尽情放松的超水平发挥,给全剧表演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每位表演者的精彩表现获得了评委们的充分肯定和观众们的一致称赞。</p> <p>  画桥中学学生表演的课本剧来源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秋天的怀念》,讲述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儿子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坚持要推史铁生去北海公园的故事。该作品将母爱的真挚、细腻、深沉、伟大和子女对母亲深深地怀念展现得淋漓尽致。</p><p>&nbsp;&nbsp;&nbsp;&nbsp;</p> <p>  黄庄中学的6名学生带来的《范进中举》剧本新颖诙谐,同学们演绎的活灵活现。那一摔,摔的好啊!那一疯,疯的妙啊!那一句:"我考了三十年终于中了!中了!"将范进中举后的种种疯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出范进对功名的热衷,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同学们的倾情演出,不仅体现当时的世态炎凉,也展现了人们的趋炎附势之态!这次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范进读书精神的可贵——不折不挠,屡败屡战,终获成功。其次,范进的喜极而疯,让学生懂得了“宠辱不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健康人生心态! </p> <p>《新愚公移山》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演出服装和道具均由师生共同准备及制作。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其中。演出过程中,平定中学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将人物形象展现的恰到好处。此次演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了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信念。</p> <p>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余江区城北学校的孩子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节目《愚公移山》,他们表演形式多样,说、唱、跳衔接自然,每种形式都恰到好处。</p><p> 表演过程中,同学们以饱满紧凑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表演情境、惟妙惟肖的舞台道具、独具一格的服饰、灵动活泼的肢体语言及动人传神的台词演绎赢得阵阵掌声。同时,孩子们将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道理融进了纯熟的表演之中,他们在舞台上收放自如,让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获得了心灵的启迪。</p><p><br></p> <p>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整个故事是以若瑟夫小儿子的视角来看的,于勒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若瑟夫小的时候,选择儿童视角,为了对比成人视角,在菲利普夫妇眼里,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在遇见于勒之前,他们把家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富豪”身上,但重逢认出眼前其貌不扬的老水手是于勒时,两者鲜明的态度对比,而在舞台表演当中,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也是惟妙惟肖,在天真的若瑟夫的世界中,纯真而无利害之争,当得知眼前的衣衫褴褛的老水手正是全家热烈盼望的亲叔叔于勒之时,若瑟夫并没有像父母一样避而远之,在节目呈现中,小儿子与于勒的各种交流,如给小费、于勒虔诚感谢等细节将作品中的情景生动再现,无一不在表达对当时法国小资产阶层世俗拜金的批判。</p> <p>余江四中《荆轲刺秦王》的课本剧改编于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讲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剧本情节分三幕展开,分别为密室密谋、易水送别、大殿刺秦。在同学们精彩的演绎下,生动的刻画了樊於期,荆轲,秦王,太子丹等课本人物形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整台节目大气磅礴,气势恢宏。</p><p> 节目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舞台灯光及背景音乐的切换来烘托气氛,同学们的集体剑术表演意气风发,展现出了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舞台效果,把观众带入那段惊心动魄的战国岁月!</p><p> “燕赵自古多壮士,千古一刺留侠名”。相信同学们通过本次课本剧的表演,能够真正体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p> <p>  国家、省、市、区媒体报道本次课本剧大赛情况。</p> <p>  材料收集</p> <p>  本文撰稿人:画桥中心小学:许翔云 余江六小:周扬茜 韬奋学校: 罗华琴 锦江中心小学: 倪梦婷</p><p> 余江三小 :吴子丛 潢溪中心小学:晏智媛 平定中心小学:吴智军 中童中心小学:杨洪波 马荃中心小学:艾子玉 黄庄中心小学:刘慧珍 邹景晶 锦江小学:吴婷婷 春涛中心小学: 裴丽明 刘恳中心学校:陆佳丽 杨溪中心学校:董庆慧 余江五小: 宋萍 余江一小: 黄秀 </p><p> 洪湖中心小学:潘文娟 </p><p> 余江二中: 倪玲丽 平定中学: 官英慧 坞桥中学:王美琴 画桥中学:吴海燕 城北学校:方君茹 实验初中: 乐琴 余江四中:吴昊真 </p><p>城西学校:刘辉安</p><p> 本次大赛得到余江一小大力支持,一小几位电教老师彭漫洁 和吴凌霄特别辛苦,在此表示感谢!</p>

课本剧

表演

余江

孩子

故事

中心小学

范进

舞台

同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