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罗中林</p><p><br></p><p> </p><p> 宋 徐侨</p><p> 岩泉潠洒著根纤</p><p> 攀石相依自纠缠</p><p> 土叶渐除青带冗</p><p> 细茎初发绿毛鲜</p><p> 一尘不许谓幽雅</p><p> 百草谁能并洁娟</p><p> 日课苍头注新汲</p><p> 要移林壑在庭前</p><p><br></p><p> 我与菖蒲结缘起于我一个学生送的小品种,学生的名字叫:素素,言谈举止、时令着装与文雅气质倒与这质朴生巧的青草尤为相互映合。查阅资料,方知菖蒲也叫"文人草",古代文人墨客常在案头摆放一盆菖蒲,与草为伴、四季如春,常看清则明目,沾手则残留余香,浮生与天地相安、清风拂面、一寄幽情是何等的物我相忘、修心养性、颐享天年。</p><p> 时过境迁,真有点陆游笔下"根嗟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的感叹,渐渐地也随心境偏爱上了这叶如青丝、翠色养眼、绝尘文雅,与山野石溪为伴,自然清新的一尾幽草了......</p> <p> 起初,菖蒲置盆多是盲养,分不清水干则叶卷,缺则枯黄,多则水黄而烂根。而更为糟糕的是尤喜阴湿、汲泉攀石、风露耐寒的菖蒲遭遇长沙夏天漫长的火温桑拿,不是丝叶泛白,就是红蜘蛛布满灰网。此时,也很难救活,许多名贵品种病死甚感心痛。本想莳花艺草、独抒性灵、自赏闲适,置一方清欢景致。看来小草可怡,实为难养,感伤之余,也一头热一头冷的冲淡了我心存的风雅。</p><p> 后朋友来访,送了一盆多年培育的兰花,笑说":改养兰花吧!兰花不需要多浇水打理",是乎对于我这个懒散心粗之人倒也适合。一夜之间种了五十多盆到现在只留下一盆兰花静待花开,真是贻笑大方。看来,有心不等于你在用心,生命的脆弱与娇贵需要悉心呵护、知性而备至。</p><p> 今年疫情,闲日颇多,偏安一隅,远思山林,心绪又冒了出来。于是,种上心仪的草木,如:香山栖枫、三两天竹、矮化柿树,余者,在凉台窗边,手植苔藓、清蕨,更多的是蒲草,移亭台雅阁于室内,点缀河石溪流,不多日,就让这方寸之间有了无限的风情。</p><p> 四时之景,甘露迎风,无事便观察菖蒲的生长,时不时根据节气搬进搬出,让菖蒲滋润散光雨露。冬季控制浇水;初春施点营养料,打百菌灵;夏至隔室降温,白天用湿风机吹拂;秋天修剪剃头;平时,勤除黄叶、配以各种文雅蒲盆、玩石苔藓,增加观赏野趣。兴时拍图、配以歪诗、用心之情、已作留存,把生活的点滴平和在静雅清欢之中。</p><p> 如今, 半窗闲读、萧然茶烟、泛眼菖蒲、翠茎轻飘、望月醉梦、便可挣脱凡尘之累,让人暂忘生活中的喧器与躁动,也让生命有了别样的风景。</p> <p> 古人崇尚闲适、真趣、清赏的生活态度,从一丝小小的叶茎,进入文人的视野,穿越千百年的时光,沟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山光相合、青绿相迎、身无杂念、涤烦忘尘,开辟一方淡泊宁静的精神领地,也构筑了一方清雅超逸的审美心境。</p><p> 为此,深感林语堂所云:拥有一把茶壶,一方宅院,便是中国人最好的生活方式。</p><p> 每当朋友造访,我总爱把一盆别致的菖蒲摆于茶台,闻香品茗、众生清谈,在这风雪渐寒的日子里,心始终是暖的......</p><p><br></p><p> 2020年12月15日</p><p> 随笔于长沙工作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