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一号检察建议书”

碧绿年华

<p>  我园积极贯彻落实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书”等系列文件的学习、宣传,全面推进校园法治建设。</p> <p>  201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加强校园安全建设、预防教职员工性侵害未成年学生、幼儿园儿童的违法犯罪,向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书》(高检建(2018)1号,简称“一号检察建议”),引起了教育部和各地的高度重视。</p> <p>  &nbsp;&nbsp;这份于2018年10月19日向教育部发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书》(简称“一号建议”),是最高检认真分析办理的性侵幼儿园儿童、中小学生犯罪案件,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执行不严格、教职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以及儿童和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缺位等问题,历史上首次以最高检名义发出的。其核心内容为:</p><p><br></p><p>● 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预防性侵害的制度机制;</p><p><br></p><p>● 加强对校园预防性侵害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p><p><br></p><p>● 依法严肃处理有关违法违纪人员等。</p><p><br></p><p>【缘起:首席大检察官的首起抗诉案件】</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很多人会问,最高检史上第一份检察建议书为何发给教育部?</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会议,就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的齐某强奸、猥亵儿童案发表意见,这要从首席大检察官的首起抗诉案件说起。</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8年6月11日,因为一起关于小学教师性侵未成年学生的抗诉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首次依法列席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主持,最高法17位审委会委员悉数出席。</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案被告人齐某是一所乡村小学的班主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利用午休、晚自习及宿舍查寝等机会,在学校办公室、教室、无人的宿舍等地方多次对2名被害女童(均为10岁)实施奸淫、猥亵,并以外出看病为由将其中1名女童带回家中强奸。此外,齐某还在女生集体宿舍多次猥亵多名10岁至11岁的女童。</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6年1月20日,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结果为,判决齐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0年。</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7年3月3日,最高检以某省高级法院对齐某强奸、猥亵儿童一案判决适用法律错误、量刑畸轻为由,向最高法提出抗诉。</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次审委会上,张军发表了抗诉意见,明确指出原审判决存在的错误,并从情节认定、法律适用、量刑建议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检方观点,得到了最高法院审委会绝大多数委员的一致赞同。</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终,最高法经审理采纳了高检院的全部抗诉意见,依法改判齐某无期徒刑。该案例后来被列为最高检2018年11月下发的第十一批指导案例之一。</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向教育部发出史上第一份检察建议书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检察监督并未就此结束。据最高检第九检察厅齐某抗诉案的承办人介绍:</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张军在案件改判后多次强调,要思考如何把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做到起诉之前、延展到裁判之后,为每个家庭、每一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带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p><p><br></p><p>【校园应当是最安全的地方,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港湾】</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检察官们调研发现,近年来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职员工性侵害幼儿园儿童、中小学学生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如:</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披露的,去年同比上升30%,并且相当数量的案件犯罪时间长、侵害次数多,一案侵犯多名学生,犯罪情节恶劣。</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要想遏制和减少未成年学生遭受违法侵犯,不仅要依靠公安司法机关的严厉打击,更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源头预防,通过堵漏建制来斩断伸向孩子们的黑手,这最终形成了高检院历史上的首份检察建议书。</p><p><br></p><p>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p> <p>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p><p><br></p><p>教督厅函〔2018〕9号</p><p><br></p><p>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局:</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安全,有效预防性侵害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书》(高检建〔2018〕1号)的有关建议,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p><p><br></p><p>一、深入开展预防性侵安全教育</p><p><br></p><p>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性侵害学生案件中吸取教训,把预防性侵害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班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微博、微信、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要通过案例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学生自护意识和自救能力。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提高警觉,离家时告知父母出行情况,尽量避免外出独行;牢记父母电话和报警电话,掌握基本安全常识,主动远离危险环境。要确保预防性侵害教育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重点对小学学生、留守学生、寄宿学生、乡镇农村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加强宣传教育。</p><p><br></p><p>二、切实加强教职员工队伍管理</p><p><br></p><p>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有关教师管理法规和制度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强化对拟招录人员品德、心理的前置考察,联合公安部门建立性侵害违法犯罪信息库和入职查询制度。落实对校长、教师和职工从业资格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临时聘用人员的准入审查,坚决清理和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岗位,严禁聘用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人员担任教职员工。要将师德教育、法治教育纳入教职员工培训内容及考核范围。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品行考核,与当地公安、检察机关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对于实施性骚扰、性侵害学生行为的教职员工,及时依法予以处理。</p><p><br></p><p>三、严格执行校园安全管理规定</p><p><br></p><p>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办、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作为校园安全管理和学生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要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特别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全面落实日常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寄宿制学校规范管理,从严管理女生宿舍。中小学(幼儿园)所有工作人员对性侵害案件或线索都有报警、报告的义务和责任,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性侵害,学校、家长要立即报警并彼此相告,同时学校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p><p><br></p><p>四、不断完善预防性侵协同机制</p><p><br></p><p>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共青团、妇联、家庭、社会构建一体化的保护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工作机制,做到安全监管全覆盖。各地教育部门要与公安机关积极协作,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控,防止发生社会人员性侵害在校学生案件。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保护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防止媒体过度渲染报道性侵害学生案件。学校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要通过开展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特别是做好学生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家校双方要及时掌握孩子情况,特别是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时,双方要及时沟通,采取应对措施。</p><p><br></p><p>五、持续强化学校安全督导检查</p><p><br></p><p>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要求,以预防性侵害工作为重点,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导,督促、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发现的性侵害线索和苗头要认真核实,及时依法处理。加强对地方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学校落实安全工作职责的督导检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切实履行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对学校安全事故频发的地区,要采取约谈、通报、挂牌督办等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失职渎职造成性侵害学生案件发生的,或者发现性侵害学生案件瞒报、谎报的,要依法依规予以处分或者移送有关部门查处。</p><p><br></p><p>&nbsp;教育部办公厅</p> <p>背景:近年来,学生遭遇猥亵和性侵犯的案件时有发生,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自己遭受的伤害却茫然不知,或由于羞于启齿而隐瞒,凸显目前青少年的性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全国妇联权益部部长蒋月娥曾表示,“保护孩子远离伤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她表示应该完善立法,健全机制,加大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的保护力度。  &nbsp;</p><p><br></p><p>让学生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p><p><br></p><p>1、哪些地方属于身体的隐私部位。告诉学生隐私部位不允许别人触摸的。 </p><p><br></p><p>2、不能在公共场合暴漏自己的隐私部位。 &nbsp;</p><p><br></p><p>性侵害的定义和性侵害的形式: </p><p><br></p><p>性侵害是指非意愿性的并带有威胁性的各种攻击性行为,如强奸、猥亵。性骚扰是一种有害的和强迫的性关注,例如:戏弄、触摸、或辱骂; 等。性侵害的对象不仅仅是女孩,也包括男孩。&nbsp;</p><p><br></p><p>常见的性侵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nbsp;(1)暴力型性侵害(2 )胁迫型性侵害(3)社交型性侵害(4)诱惑型性侵害(5)滋扰型性侵害 </p><p><br></p><p>如何预防性侵害: </p><p><br></p><p>(1)我们要对性侵犯的行为勇敢的说“不”。  (2)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  (3)不要独自到偏僻的地方,如无人管理的公厕等  (4)避免黑夜单独外出,如有特殊情况要父母来接。  (5)对于不当或不舒服的身体接触,要勇敢地说“不”。 (6)衣着打扮要得体,不能太暴露,不要随意显露自己身体的隐私部分。  (7)上学、放学或者外出时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尽量要结伴而行。(8 )不单独和异性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即使是在异性老师的办公室,也要开着门。不要随便到歌厅等娱乐场所,不单独和异性约会,尽量不在同学家留宿。(9)不在网络上和陌生人聊天和视频。 尽管在网络上聊天和视频可以娱乐,但应小心谨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某些人可能利用互联网欺骗年青人进入性侵害的情境;作为社会生活的弱者——女性往往是性侵害的主要受害者,特别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了明确的保护。</p><p><br></p><p>遭遇性侵后该怎么做:</p><p><br></p><p>( 1)遇到有人跟踪时,要赶紧向人多的地方跑。(2)受到性侵犯后要及时告诉可信任的人:如父母、老师 (3 )要尽量记住歹徒的特征,保护好证据,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报案,之后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nbsp;</p><p><br></p><p>2020.6.20</p><p><br></p>

侵害

学生

预防性

教育

幼儿园

学校

检察

教职员工

抗诉

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