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给墙壁穿上花衣裳的人—记青年美术家刘宇昭

画先生

<p>9月17日商洛电视台播放刘宇昭书画作品展现场录制</p> <p>一个给墙壁穿上花衣裳的人—记青年美术家刘宇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权良</p><p><br></p> <p>  </p><p> 我知道墙画的故事是50年前在冯家山水利工地上,为了鼓舞民工大战快上,兵团领导决定在20米高的土崖画一幅农民战天斗地的宣传画。画家梁林叫了倆助手搭起脚手架在上面忙乎了一星期。仨人远远看上去像3个黑老鸹,画画得很细腻,眉毛都一清二楚,可是,几十米外,一片模糊,什么都看不清。气的兵团领导大骂“草包”“不带望远镜,谁看的清?”</p><p> 第二天画家罗克勤来了,他命人把原画铲去,然后要了两口大黑锅,分别倒入黑白颜料,用两根各15米长的竹竿,分别绑上笤帚,左一蘸,右一蘸,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副画画成了,几百米远都看得一清二楚。兵团领导高兴得不得了。中央新闻纪录摄影队专门摄了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p><p> 从那天起,我知道,画家与画家大不相同。</p><p> 我知道墙画的厉害是42年前学习英语的时候。磕磕巴巴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英语没有学会,故事倒给记住了。落魄画家贝尔曼画了一辈子,没有出人头地,他酗酒后就耍酒疯,夸口自己的画在死前一定能取得成功。他的邻居是青年画家苏与琼西。得了不治之症肺炎的琼西,一片一片地数着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掉落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她说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自己就要死了。苏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琼西从300片数到12片,11、10、9、8、直到最后一片,可是,这最后一片叶子,边缘已经成为锯齿状,任凭雪打风吹,却恁是不落。琼西想,叶子这么坚强,我为什么要死呢?她鼓足勇气活了下来。这时候却传来贝尔曼患肺炎死亡的消息。原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贝尔曼搭起脚手架,在常春藤中画了一片叶子,而自己却得了肺炎,不幸死亡了。</p><p>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艺术具有救人的力量,而只有把生命化作艺术的人,他的艺术才具有无穷的力量。墙画就具有这样的魅力。</p><p> 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的老师是留苏学生厉以贤。他说厉先生会画墙画。因为俄罗斯教育理念是“让学校的每一处墙壁都会说话”。老师不会画墙画是不合格的。</p><p>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墙画原来是一种教育的力量。</p><p> 可是,从事教育40年,我不会画墙画,也没有见过几个能画墙画的教师。不能不说这是一大遗憾。</p><p> 去年,有人从商洛归来,给我说:“你们岐山有个天才画家,在商洛名气大的很,,,。”不等他把话说完,我就脱口而出:“他叫刘宇昭!不是我的学生,胜似我的学生。他伯是我的学长,他爸是我学弟,他喜欢问我问题。”“他能画画,能写字。画面气势磅礴,字体金戈铁马。”我如此云云硬生生给自己拉了个“学生”。我素来好为人师嘛。</p><p> 前几天,又有人给我发来视频,刘宇昭画展在商洛市举办,盛况空前,参观者络绎不绝。我不能在现场感受气氛,但是,我看见展厅有许多画框,装的是他墙画所表现的。因为墙画搬不到现场,只能这么“将就”一下。</p><p> 今天,有朋友把西安几家名闻遐迩的学校、幼儿园的巨幅墙画照片发我,署名都是西安艺宇达文化传媒(刘宇昭所创办公司)。我久已不大感动的心灵蓦然为之一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两年多不见面,莫不是宇昭跃入一个崭新的艺术领域?</p><p> 宇昭天赋异禀,确乎有天纵之才。他生在古周原之心京当镇京当村。京当就是“京城当央”。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以出土青铜器而闻名世界。国宝毛公鼎、大盂鼎、犀尊、袚䝯数百件珍贵彝器都出土在这里。</p><p> 刘宇昭的书法铁画银钩、刀刻斧凿,有金石气,显然与此有关。至于他的画,为什么别是一家,我就不大敢说受谁影响了。他的家世我是清楚不过的,世世代代务本力农,没有什么艺术家传。我一直认为,宇昭像王冕那样,以造化为师,属于无师自通之属。以前我经常欣赏宇昭创作,每次都有沉醉的觉受。觉得这娃将来未必如同石涛、八大、倪赞、吴昌硕、齐白石那样开宗立派,必能如陈丹青、陈逸飞、袁运甫那样别开生面,有自己的面目。因为他一是有天纵之才,二是有赤子之心,三是勤奋虚心。所以,我对他期望很高,也写了现代绍介文字,为后学呐喊呐喊。不枉人家孩子叫了我几年老师。</p><p> 今天,看了宇昭墙画,心灵又为之一震。原来宇昭之创作,从纸布画板移向崖壁墙体。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在大地上作画了。完成这样的转移,好比书法从纸帖简牍转移到摩崖石刻。好比蝇头小楷转移到擘窠榜书。行话云:“字大一寸,功高一丈。”宇昭得之矣。</p><p> 宇昭的墙画,有以下特点:</p><p> 一,借景造景。</p><p> 巧于因借,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常用之构景手法。把周边环境“被创造”于园林之中,所谓“造园如作画”,要布局恰当,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宇昭墙画,翻过来运用:“作画如造园”。他的墙画,把远处的蓝天白云、山头楼宇,近处的小桥流水,花木草丛,都作为“画”的一部分“借来”使用,使自己的墙画成为“天然巨画”之一部分。如果没有这幅墙画,人们不觉得自己在画中生活,有了这幅画,恍然大悟:“我的家乡原来这么美,是一幅画啊!”</p><p> 宇昭墙画创作,把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各种手法都恰到好处地“借鉴”了。达到天人合一,天衣无缝的程度。和谐为美。宇昭墙画与环境十分和谐,毫不别扭,也不突兀。把自己的画融入环境,又翻过来把环境“被创造”成一副大画。这就是宇昭墙画的秘密。</p><p> 中国传统艺术之精髓,宇昭得之久矣。</p><p> 二,因境生景。</p><p> 教育学讲究“因材施教”,艺术的生命也是这样。同样是画老虎,在幼儿园墙壁上的老虎亲切慈善,笑容可掬。毛绒绒的,笑眯眯的,就像家里的大花猫,就像自己的好玩伴。可是,好玩的背后,却有王者之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农村的之墙画中的老虎,就完全变了。霸气凶悍,不怒自威。移步群山震,一啸百兽惊。同样是草木虫鱼,在幼儿园墙壁上似乎都能说话,显然宇昭懂得儿童都处于“泛灵”时期,所以,入画之物,个个必须会说话。可是,画在公园,画在野外,画在村头,又完全变了。例如路边的花花草草,沉鱼落雁,都似乎有哀求情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就是爱护地球,就是爱护人类。请您务必足下留情。</p><p> 宇昭墙画,就是这样,不仅仅是画面元素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且更重要的是,画面内容与“此情此景”完全统一,毫不别扭,毫不抵触。内容的和谐,比形式的和谐更加不容易,可是,宇昭墙画完全体现出来。</p><p> 三,视觉冲击。</p><p> 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保持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度,先把人的“感觉器官”抓住,让他驻足留观,欲罢不能。绘画的第一步就成功了。然后再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蕴象征和寄予哲理。作为墙画,保持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度,更加重要。因为,户外之人,往往是在行动之中,观画就是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如果不能保持视觉冲击,谁愿意驻足欣赏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后一句就把前一句“停车”的原因讲明白了。秋天的“霜叶”比春天里的“二月花”还要“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不把车停下来看一看呢?很显然,宇昭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浓墨重彩,大红大绿,视觉冲击力度有如梵高之“向日葵”“鸢尾花”,莫奈之“日出”“睡莲”。这种大胆设色功力,纵然是开着汽车,只是匆匆一瞥,也得停车一观,何况步行之人呢?何况学校幼儿园墙壁上面的画,谁不愿意一看再看,天天观看呢?</p><p> 宇昭把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画的“焦点透视”巧妙结合,既大胆设色,更大胆留白。画中主角散点透视,是人为的“意境”,而整个画面布局是焦点透视,让主角处于画面“焦点”。即就是匆匆忙忙行走中的人,也会留下不能忘记的印象。</p><p> </p><p> 宇昭墙画,还有更多的话可说,可是,他才三十啷当岁,正处于“而立”的时候,还算年轻,我不能过多的说他好,怕把他捧杀。那就点到为止吧。</p><p> 宇昭是能书能画的年轻艺术家,是我的乡党,在我面前执礼甚恭,让我感动。其实,我对丹青之事,纯属外行,只是喜欢欣赏而已矣。过去几年,宇昭每有佳作,就先送我一阅,先睹为快。这几年,宇昭到处承包画作,忙于创作,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也慵懒许多,我们联系少了些。可是,有“好事者”却不忘我们的“弟子情分”,把他的每个进步,总不忘及时告我。今天,看了宇昭的墙画,十分激动。谨作小评并予推荐,挂一漏万,不足为训。</p><p> </p><p> </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权良,1960年生,岐山县京当镇双庵村杨尧组人。宝鸡教育学院教授、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宝鸡总顾问,宝鸡电视台文化顾问、《百姓话题》栏目首席嘉宾,宝鸡电台《经典赏析》节目主讲,宝鸡思源心理研究院副院长,共青团宝鸡市委青少年成长人生导师。在省内外主讲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学校管理、社区管理、新农村建设、青少年励志、心理健康、家庭和谐、养生保健、文化策划等课程。做各类大型报告3500多场,听众超过500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h3><p><br></p> <p>刘宇昭,1992年生,陕西岐山人</p><p>现为:</p><p>商洛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p><p>陕西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p><p>中国青少年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p><p>商洛学院书法家协会会员</p><p>长安九二画社社长</p><p>西安艺宇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p><p>电话:15009276184【同步微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