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足迹

袁善庆

<p>1933—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p><p>在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p> <p>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长阳路62号。一个并不十分起眼的具有犹太建筑风格的小院,由摩西会堂和两个展厅组成,记录了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杀犹太人黑色恐怖历史的一个幸存角落。记录了一位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何凤山,为数千犹太人打开生命通道的人性故事。记录了犹太民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心路历程。</p> <p>白马咖啡馆</p><p>始建于1939年底,创始人是一对犹太难民夫妇(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这家咖啡馆兼具了餐厅、酒吧和夜间俱乐部的功能,因气氛温馨、服务周到,很快成为当时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场所之一。</p><p>而为什么要将咖啡馆命名为“白马”,据说是因为莫斯伯格夫妇喜爱一出名为《白马咖啡馆》轻歌剧,故此才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也算是对故乡生活的一种追忆。</p><p>现在咖啡馆所处的位置为长阳路67号,是依照咖啡馆创始人后代提供的历史照片原貌重建而成,于2015年8月开放。原址建筑在2009年因市政动迁工程被拆除。</p> <p>步入咖啡馆门前的花园,首先吸引人们目光的,无疑是那组雕塑。一个年轻女子一手撑着雨伞,另一手张开,仿佛不仅仅是要用雨伞,而是整个身体去庇护已然浑身淋湿的小女孩。</p><p>《风雨同舟》雕塑刻画得相当传神,其寓意也十分深刻,彼时中华民族也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但当犹太难民向中国人民寻求帮助和保护时,我们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贡献出爱和勇气去接纳他们。所以这组雕塑命名为《风雨同舟》,正是恰如其分。</p><p>“白马咖啡馆”,不同于其他咖啡馆,来到这里的人们心境不是闲适而是沉重。她记录了一个民族流落他乡的辛酸过往。</p><p><br></p><p><br></p> <p>逛完犹太难民纪念馆和白马咖啡馆,沿着舟山路走到底就是霍山路,就可以看到霍山公园了,很小的一个公园,但并不是一般的公园。因为周边地区的民宅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救助过落难的众多犹太难民,幸免于难的犹太难民及其后人集资在霍山公园里修筑了一座“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纪念碑,霍山公园因而成为一个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纪念地之一。</p> <p>为了感谢二战以前和二战期间上海人民对犹太难民的收留,在虹口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以色列政府和以色列企业特出资与修缮此建筑以資纪念。</p> <p>公园内“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居住区”纪念碑。</p> <p>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在1993年访问摩西会堂旧址时留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桌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拯救了千万犹太人民,我谨以以色列政府的名义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