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盘陀岭蒲葵关,是汉代东越故关,自古是兵家要塞,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蒲葵关东面是绵亘着奇石嶙峋的梁山山脉;西侧则是重峦叠嶂的乌山山脉。</p><p> 新中国成立以后,盘陀岭修了公路,成为闽粤交通要道,但岭高路陡,弯道“盘陀”,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通隧道,崎岖难行的盘陀公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仅成了上山农作与朝圣往来便道。</p> <p> 林老前辈是漳浦研究本地文史的大伽,发表的几篇关于盘陀岭上的文章很有深度。今天有缘约上几个好友,请林老师带我们探寻盘陀岭古迹,恰逢老天爷给力,温度下降很多,盘陀岭上的白云寺竟然笼罩在薄薄的雾蔼之中,禅意深远!</p> <p> 东侧的白云寺始建于宋代,元、明、清朝都有重新修建,现在的规模是1999年再度重建;西侧的观音亭历史也很悠久,有座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六角凉亭,但目前所看到的也是前几年重修的模样。</p> <p> 林老师为我们在漳浦、云霄两县界碑前拍照留影为记,老杨伉俪不经意秀恩爱的瞬间,变成了永恒!</p> <p> 不远处的宋帝昺井,历经千年,依旧清洌甘醇,久旱不涸。遥想当年,除了宋少帝,还有来来往往的过客是否也知道今天的我们也在同饮此甘泉?喝水不忘挖井人,遗憾的却没有留下挖井人的名字,只有四根古老的石柱依旧屹立,像卫兵守护着古老的甘泉。</p> <p> 岭上除庵亭及少帝井等古迹外,还有“李德裕留宿处”。唐宣宗时(约在847年后--858年以前),卫国公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别驾,路过漳浦,留宿岭上。到了大中十二年(858年)岭南节度使杨发,移镇南海道,出漳浦,留宿岭上驿楼时,听说李德裕曾留诗,寻访很久,才从士人家获得手迹,饬令释吏重镌其诗于碑上。诗云:“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杨发也因此原韵和一首: “南尽封陲见好山,苍苍松桂类商颜,谁怜后夜思乡处,白草黄茅旧汉关。”</p> <p> 虽近晌午,游兴正浓,但林老师的学生蔡总,早早在农场备下丰盛的午餐等着我们。临时垒彻的土灶,陶制狗母锅(闽南话)里面的牛尾骨经过几小时慢火炖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丁香鱼苞菜饭非常可口,我足足吃了两大碗;还有农场自养的手撕土鸡肉,盛情的主人当然少不了开瓶好酒,做为司机,只能垂涎看着他们一醉方休。</p> <p> 盘陀之行,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感谢林老师,也感谢蔡总的盛情款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