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10月9日5时,我和老伴离开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冰沟景区。自驾开往嘉峪关市。</p> <p> 沿途,我从左侧车窗看到雄伟壮观的巴尔斯圣山雪山。</p> <p> 这里是巴尔斯山景区,景区内东西分布着六座雪山,其中主峰巴尔斯山拔5480米,位于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岔河村。</p> <p>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渐渐远去的巴尔斯山,突然,我看到高山之顶上的长城。此时,我心中惊喜,在去往张掖时观望平地筑起的汉长城,今天又与高山之上的长城相遇。</p> <p> 走到这段途中,兰天白云下景致其独特的高山连绵,沙漠戈壁秋意黄草遍野。</p> <p> 牛儿慢游草原觅食,这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p> <p> 山下住着裕固族村民,独特的新居有着裕固族文化的新貎。</p> <p> 经过裕固族地貌,一路道路不宽且平坦。两侧路灯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鲜艳夺目,迎面肃穆。</p> <p> 左侧窗口径幡,随着微风轻轻摆动。</p> <p> 离开裕固族地段,我们进入连霍高速直达嘉峪关,刚上高速,右侧车窗看到从新疆开过高铁穿梭而过。</p> <p> 映入眼帘的新型建筑大楼耸立云端</p> <p> 当红霞普照嘉峪关,6:50分我们驶入嘉峪市内,夜宿嘉峪关。</p> <p><b> 嘉峪关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甘肃省域次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被称为“戈壁钢城”。</b></p> <p><b>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部,东临酒泉市肃州区,南距兰州776千米;西连洒泉玉门市,东南距新疆哈密650千米;南倚祁连山与張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区接壤,与青海相距300余千米;北枕黑山与酒泉市金塔县相接,中部为酒泉绿州西缘。</b></p> <p> 2020年10月10日清晨,我们离开嘉峪关市天马酒店,自驾向嘉峪关景区驶去。</p> <p> 我和老伴自驾来到嘉峪关,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嘉峪关,2005年,昔日印象的嘉峪关同今天在入口处不一样,如今外围环境清新开阔,转眼来到了碧水兰天的九眼泉。</p> <p> 明洪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发现嘉峪关山塬扼守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冲,地位险要,具有战略价值,塬下又有冬夏澄清、碧波不竭的泉水一<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九眼泉</b>,周围水草丰美,是一个理想的驻守军队、防止巴患的好地方。于是,便首筑土城。这便是嘉峪关最早的由来。</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九眼泉</b></p><p> 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十几倍,对军民的驻屯和生存形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来自祁连雪峰和冰川。祁连融水以地表径流和河谷潜流的形式汇集于低处,嘉峪关就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嘉峪关下有水,号称九眼泉。九是数目中的极限,在这里不代表数目,而是说有很多的泉眼。当冯盛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关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断的清水。《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p> <p> 历史就是这样在碧水兰天之中让我们为之感动。如今,嘉峪关人民政府己对九眼泉做了保护性开发,建成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最大的综合娱乐项目一水上乐园。</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嘉峪关</b></p><p><br></p><p><b>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凭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为古战场,关东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b></p><p><b> 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遗址建关,经历了一百六十八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手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b></p> <p><b> 嘉峪关位于嘉嘉峪关市以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绸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b></p><p><br></p><p><b>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高距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两侧城墙横穿于沙漠戈壁,既是千里河西走廊最独窄的山谷中部,也是交通的唯一孔道,古称“河西第一隘口”,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b></p><p><br></p><p><b> </b>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甘肃镇总兵李延臣视察河西防务,来到嘉峪关,他目睹嘉峪关地势天成,雄伟壮观,顿时感激万千,激情难抑,于是挥毫疾书写下了“<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天下雄关</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个雄健有力的大字,高度概括了嘉峪关的雄伟气象。</span></p> <p><b> 在河西大地上,嘉峪关应该算是从古至今最雄伟、最壮观的建筑了,不仅如此,还因为他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我国从长城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其防御设施的缜密无与伦比,其“天下雄关”的称号当之无愧。</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东闸门</b></p><p> 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上面建有闸门楼。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城墙上卢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塔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事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公元1981年对大闸门进行维修,更换了东大闸门立柱。</p><p><br></p><p> 东闸门曾作为守城者检验出入关人员证件的地方。</p> <p> 按照“门表铁叶”的要求,嘉峪关东闸门有黑漆铁皮包钉双扇门。</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碑廊</b></p> <p> 从东门进入外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文昌阁。</p> <p><b> 战争的硝烟并没有泯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嘉峪关,古老的戏台和精致的文昌阁,尘埃落尽之后,仍然是那样韵味无穷。</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昌阁</b></p><p> 文昌阁,又名文昌殿。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为两层两檐歇山顶,阁顶四角装有三龙首、一蟠龙瓦。脊中有佛龛,小巧雅致,甚是美观。主脊和檐脊上装有花瓦,檐上有龙头4个。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面宽三间,两间官厅。阁上原书“文昌殿”,并悬“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两楼内外四周有山水画八十余副;整个大殿,红漆明柱,回廊环绕,清秀无比。</p> <p><b> 此阁是驻守嘉峪关的文官办公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清谈会友,吟诗作画之处。</b></p> <p> 关帝庙,明末清初从内城迁移此处。</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帝庙</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8年),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关帝庙。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窗庭二座,牌楼一座,殿内各墙壁上,塑像依旧个个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绘有三国故事彩画。原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座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公元1998年重建的。</span></p> <p><b> 牌楼是原有建筑,精雕彩绘明柱,顶盖绿色硫璃瓦。</b></p> <p> 此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p> <p><b> 为什么要在嘉峪关修建关帝庙?</b></p><p> 武圣关羽,一把偃月刀,一匹青龙马,有着一往无前的勇猛,也有着祈祷和平的向往,更有着文治武功的教化。军事要塞的嘉峪关、政治交流的嘉峪关,渗透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p><p><br></p><p> </p> <p><b> 文昌阁的一边是戏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为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修建。</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戏台</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戏台,坐南向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面积114平方米,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戏台上部为木格顶棚,绘有《阴阳八卦图》,戏楼内的木制屏风,将前后隔开,屏风上绘有《八仙图》。东西侧墙均绘彩色壁画,戏台两侧的砖砌屏风上刻对联一副,即“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这副对联被誉为联之佳作,读后使人浮想联翩。</span></p> <p><b> 嘉峪关戏楼独特之处有二:</b>一是戏台东西两侧墙壁绘《老僧窥女图》;二是戏台两侧还有砖砌屏风。</p> <p> 南闸门位于戏台东边,同戏台并排相连。</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南闸门</b></p><p> 位于外城墙南段膫望墩西侧,过墙式门洞结构。原门毁于1936年至1959年之间,现建筑为2014年在原址复建。</p> <p> 我们游览完文昌阁、关帝庙、戏台,从旁边的朝宗门进入光化门。</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朝宗门</b></p><p> 朝宗门,因东瓮城门额刻“朝宗”二字而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东瓮城劈南向,不与光化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层的一道防线。</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东瓮城朝宗门楼</b></p><p> 朝宗门楼座北向南,因朝宗门而得名。门楼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内穿过,门楼南北长5.35米,东西长4.56米,高5.87米。</p> <p> 进入朝宗门,便来到了光化门。</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光化门</b></p><p> 光化门,因门额刻“光化门”三个字而得名,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题款“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卷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6.46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光化楼</b></p><p> 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是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的。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高17米,整个楼阁精工细雕,五彩缤纷。</p> <p><b> 内城东门之上的光化楼面向东方,以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之气象。</b></p> <p> 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古代建筑者的劳动智慧。</p> <p> 我拍照之时,当晨光普射入光化门洞,地面铮亮的地砖,透视出历史的岁月光阴和沧桑……</p> <p> 内城北侧是游击将军府,这里地方不大,但院落却有一座幽静的“家园”感觉,华丽的建筑,古扑的井亭,显示着嘉峪关的神秘。</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游击将军府</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是关城内武官办公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击将军府为两院三厅建筑,前院有门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为衙门府,中厅为过厅三间,后院呈四合院,有房间十一间,建筑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span></p> <p><b> 在嘉峪关关内的附属建筑中,游击将军府是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兼做游击将军的官邸。</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中堂(议事厅)</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中堂(议事厅)面积73平方米,为游击将军办公场所,有人物6名,其中有35岁的游击将军芮宁和4名文武官员及1名士兵。芮宁将军身着铠甲,在作战沙盘前,拈须思考,神情刚毅凝重。屏风上的下山虎,为中国工笔画,气势威猛。</span></p> <p> 议事厅两侧写着“金鼓动地,战旗猎猎映大漠,铁垒悬月,轻骑得得出长城”。游击将军府议事大厅这副对联,写满了古城將士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p> <p> 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是内城的心脏,内城原有巡检衙站、,嘉峪关公馆、夷厂、仓库等设施。</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書堂</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书堂(东厢房)面积37平方,为文官日常的办公场所。书堂里设文房四宝,关照、书架等物,人物有4个,其中文官1人,波斯商人2人。在这里由文职官员为过往嘉峪关的行人签发关照。</span></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武堂</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堂内有各种兵器,墙上挂有明代烽火信号表牌。</span></p> <p><b style="color: rgb(1, 1, 1);">后堂</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后堂正房六平方米,是游击将军和夫人的会客室,室内有山水中堂、观音像、花瓶、茶几等陈设。后堂东间面积19平方米,为游击将军的书房。有《关公夜读春秋》、观音像、花瓶、茶几等陈设。后堂西间面积24平方米,为游击将军与夫人的卧室。有雕花大床、衣柜、茶具、梳妆台、古琴等物。</span></p><p><br></p> <p><b> 从明到清,历任嘉峪关的军事首领都驻守在这里。</b></p> <p><b> 整个将军府古扑素雅,庄严肃穆。</b></p> <p> 内城南侧陈设着见证战争历史的火炮,人们前往观赏这历史风雨遗存下来的战物。</p> <p> 我们从柔远门穿过。来到嘉峪关关楼。</p> <p><b> 明筑嘉峪关为西疆,嘉峪关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边防前哨。</b></p> <p><b> 嘉峪关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关城层楼重叠,飞檐凌空,巍峨宏伟,气势壮观。关城两翼,坚守的长城爬山越岭,婉蜒逶迤,峰墩众多,布局合理,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作为主建筑,关城的设计十分考究。它由内城、瓮城、外城、楼阁和附属建筑组成,易守难攻。内城高9米,周长640米,面积250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和土垒筑而成,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墙上部两侧建有1.7米高的砖砌垛墙,外墙设有垛口,形如碉堡。远望,高强纵横,气壮山河;近观,雕梁画栋,色彩艳丽,建筑精湛。“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 作为长城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p> <p><b> 清乾隆以前,嘉峪关城门经常关闭,过往客商农民必须验证以后才能开门放行。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陕西总督文绶上书皇帝,请准嘉峪关辰开酉闭。朝廷命嘉峪关严格把关,限制人数,审查人员。使团至此,先歇息关外,呈报名册、行李、物品的名称数量,逐一审查,等到五更鸡呜时点名,验明身份始得入关,史称“闻鸡度半”。此后,嘉峪关敞开了它那神秘的大门。</b></p> <p><b> 当时出入嘉峪关城有两条道:一条是从“嘉峪关”门进入,经东西瓮城,出东闸门,军政官员出入时经此通行,所以叫“官路”;另一条是自“嘉峪关”门进入,走内城南侧与外城间的夹墙道,出东闸门,百姓及车辆从此通过,叫“民路”。</b></p> <p><b> 明初,“从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这时的嘉峪关已成为一座国际海关。</b></p> <p><b> 清末到民国初,嘉峪关变成税卡,凡出入者必须纳税,方的通行。过往客商携带货物,则按货纳税。</b></p> <p> 驼铃悠悠,人欢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即公元1400年前后,是嘉峪关中西商贸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一批批的驼队、商旅,穿行于此,稍事休整,就从这里出发,走向戈壁深处,走向敦煌,走向世界。</p> <p><b> 据史记记载,作为古时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边贸关卡,嘉峪关的兴盛从明代建关至清代后期,至少持续了500年的时间。</b></p> <p><b>嘉峪关门</b></p><p> 嘉峪关门为关城的正门,也叫西城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为五伏五卷错层拱港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2米,高6.3米,用砖皆为五平五立,据数,这是国门的等级。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p> <p><b> 嘉峪关城门向西而开。这是明清时期进关的第一道关口。门楣嵌“嘉峪关”三字,相传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所题。</b></p> <p> “先嘉峪关,后有明长城。” 筑于明朝初年的嘉峪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与山海关遥遥相对,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但嘉峪关年代更早,历史更悠久。</p> <p><b> 河西长城的代表嘉峪关关城,营造出我国幅员辽阔,气壮山河,广袤无垠的宏伟气势。</b></p> <p><b> 悠悠岁月,嘉峪关记载历史的兴衰,书写了民族的辉煌。</b></p> <p> 站在关外,迎着四野的漠,隐约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文明古国的开放自守,长城内外黎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各民族间的争斗与融合,无不在这堪称世界奇迹的古老建筑上刻下深深的印记。</p> <p><b>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关城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关口,它有常驻军队防守,既能稽查行人,又能抵御敌军入侵,为维护明朝西北地区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不到长城非好汉</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 毛泽东</b></p> <p><b> 嘉峪关荒草寂寂,地域辽阔,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面是积雪皑皑的祁连山,南面是坡陡谷深的黑山,两山之间,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通衢大道,又是举世闻名的古战场。</b></p> <p><b> “古来边城多战死。” 据《肃州志》记载,明代守边将领捐躯者多达32位。</b></p><p><b> 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率兵与吐鲁番速儿激战,全軍覆没,芮宁中流矢身亡。</b></p> <p><b> 今天战争的烽烟早已烟消云散,嘉峪关下的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繁荣昌盛。但这辽阔的古战场,却如同永恒的风景,成为人们凭吊历史、抒情感怀的旅游胜地。</b></p> <p><b> 在雄浑的戈壁大漠之中,嘉峪关,以其缜密的结构和壮观威严的气势,闻名于世。</b></p> <p> 游览了关城门外及大漠戈壁之景观,我们从旁边的马道上往嘉峪关城楼。</p> <p><b>马道</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马道,因将骑马上城得名。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呈二十三度通达墙顶。马道宽3米,长二十二米,,青砖铺砌,外侧设女墙。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磙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退下,重创敌兵。现在为保护马道,方便游人铺设了楼梯。</span></p> <p> 走进嘉峪关,就如同走进了迷宫,城中有城,楼宇相连,古老的建筑艺术、完美的防御体系,令人叹为观止。</p> <p><b>嘉峪关楼</b></p><p> 嘉峪关楼矗立在罗城正中的“嘉峪关”门的楼台上。由兵备道李端澄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主持修建,楼台面积556平方米。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左宗棠题“天下第一雄关”匾悬于楼上,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此匾在关楼拆毁时丢失,现楼是(公元1988年)根据文献记载和仿柔远楼的模样修建的。</p> <p> 从马道的台梯上来,一眼望去,城墙上砖砌墙垛口下放着不同的永乐铜炮和许多柱础石。</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永乐铜炮</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角楼平台可放置火炮,在明代火器发展很快,有“河西火器雄甲诸镇”之说。 </span></p> <p> 柱础石是古代建筑石构件的一种。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p> <p> 我顺着城墙西漫道走向北漫道,大漠戈壁有直升飞机在飞翔,越过关城。</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角楼</b></p><p> 角楼又叫戍楼,建在内城四隅的角台上,是守城士率放哨的地方。</p><p> 角楼为两层单间式,用砖切成,楼高5.4米,楼顶无脊,建有平台,平台上周设有垛口,形如碉堡,其中一面有砖砌拱券小门,另三面开窗。楼内有一木梯,可登上平台。</p> <p> 我沿着城墙上北漫道来到北箭楼。</p> <p><b style="color: rgb(1, 1, 1);">北箭楼</b></p><p> 箭楼是罗成南、北两端角台上的警戒哨位,是关城瞭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箭楼通高5.6米,三面筑矮墙,西面有豁口,以备瞭望。楼顶盖瓦,楼背装蟠龙兽瓦,飞檐凌空。</p> <p> 站在嘉峪关上,两翼长城蜿蜒伸展,一翼直通讨赖河80米高的悬崖。这里,长城第一墩与祁连雪峰遥遥相望,圣洁肃穆。早晨的宁静,晨光的凝重,无限的色彩,涂染了这无限的风光。另一翼抵达黑山之上的悬壁长城。黑山峡谷,溪流潺潺,草木茂盛,丝绸古道从这里通过;悠扬的牧歌,叮当的驼铃,在柔美的霞彩中显得如梦如幻。再看长城墙体斜挂山间,险峻异常,壮观无比。</p> <p> 我们顺着原路从马道下行,从南侧会极门进入。</p> <p> 嘉裕关门进入,是西瓮城。</p><p> 瓮城,乃兵家巧布的机关,来犯者一旦误入,则如瓮中捉鳖,束手待擒。</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瓮城门会极门</b></p><p> 会极门,因西瓫城门额刻“会极”二字而得名,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会极,也有“会合于极边”的意思。西瓮城劈门南下,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显得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会极门楼</b></p><p> 会极门楼坐北向南,因会极门而得名。门口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前廊下穿过,门楼南北长2.58米,东西长3.78米,高4.67米。</p> <p>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古时候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很不简单。正因为建设的艰难,很多传说伴随着嘉峪关至今流传。</p> <p> 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会极门阁楼后檐台上,放置着一块青石砖,这就是名扬四海的“定城砖 ”。相传,明正德元年修建关城及东西城楼时,有一位叫易开占的工匠设计、计算绝奇,精通九九算法,按照他计算的数字备砖,全城施工完毕仅剩一块砖,为了歌颂这位工匠的智慧,便把这块砖放在这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以示纪念。</p><p> </p> <p><b> 从一块砖的传说到这宏伟的建筑,嘉峪关出处处都闪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柔远门</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柔远门,门额刻“柔远门”三个字,左题款“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右题款“乾隆五十六年季夏”。门洞为五伏五卷错层拱卷式结构,基础为石条,门道长27.18米,宽4.18米,高6.41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span></p><p><br></p> <p> 我们从会极门进入柔远门出,继从柔远门的侧面城墙马道顺台阶而上行,来到柔远楼。</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柔远楼. </b></p><p> 柔远楼又称西楼,楼下为柔远门,建筑为三层三檐山顶式,楼高17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色彩庄重,美观大方。有雄据西陲,俯视天下之感。古人赞日:“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p><p> 柔远楼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p> <p><b> 柔远楼,表现了王朝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不诉诸武力,以安抚、安定边疆的宽阔胸怀。</b></p> <p> 来到柔远楼,沿着城墙漫道可观城外的东、南、北方向。我顺着南面围墙向远方拍攝。</p> <p> 阁楼纵横,飞檐凌空的壮丽景色之中,我们进入了这些角楼和敌楼。</p> <p> 嘉峪关内城墙四角各有一座方形的建筑,这就是角楼。为守城士兵放哨的地方。顺着木梯登上平台,居高临下,关外的一切敌情尽收眼底。角楼全用砖砌而成。楼顶为平台式,四周设垛,形如碉堡。每个角楼面积29.7平方米,高度5.4米,二层单间式,角楼下层一面设砖拱券小门,三面开窗。</p><p> </p> <p><b> 嘉峪关作为连接内地与西域的重要关口,光化楼与柔远楼的诞生,多多少少使人有些安慰,连绵的风烟即将消散,“天堑”将成为友好往来的通途,嘉峪关也将成为一种力量和精神的象征,焕发新的生机。</b></p><p><br></p><p><b> 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嘉峪关楼诞生了,它向一双眼睛,深情地注视着远方的西部。</b></p> <p> 我在柔远楼城墙南角,拍到嘉峪关楼与柔远楼遥遥相对,两者之间是会极门的景致。</p> <p> 从柔远楼顺着南面城墙望远,长城似游龙浮于戈壁瀚海,若断若续,忽影忽现,塞上风光,尽收眼底。正午阳光灿烂,壮丽无比的景色,使我身心愉快,乐而忘返。</p> <p> 嘉峪关南部长城一望无边。</p> <p><b> 在南北城墙中间,各建有敌楼一座东西与城墙漫道相通。 嘉峪关南北无高大建筑,这些角楼和敌楼就成为防守的要塞。</b></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敌楼</b></p><p> 敌楼,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建于公元1506年。为一层三间,面积38.2平方米。为一三间,楼外带明柱通廊。</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嘉峪关内城演兵埸</b></p> <p> 在城墙上俯瞰关楼和朝宗门楼。</p> <p> 从南城墙漫道通过朝宗楼,来到东南角处观望光化门楼、柔远门楼、嘉峪关楼三座门楼。</p> <p> 站在城墙之上,望着嘉峪关至今保存完好的修筑,我,感悟这座宏伟雄关,它渗透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倾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是历代英豪们一忱热血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为国捐驱,与雄伟的长城融为一体,用生命垒筑而成为丝路永远的守护者。</p> <p><b> 在嘉峪关城台上,有东、中、西三座城楼。远远望去,这三座高大的建筑物,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巍然对峙,气势壮观。</b></p> <p><b> 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均修建在土筑城台子上。面积500平方米,基础用石条砌筑。楼高17米,为三层三檐木结构。雕梁画栋,彩绘耀眼,斗拱重叠,飞檐凌空,表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b></p><p><br></p> <p> 凝望着雄伟的建筑,它虽然伤痕斑斑,却傲然挺立不屈,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古老的东方性格。他的静穆也许正是长城畅想曲中最为深沉、最为宏伟的乐章。</p><p> 中国作协研究员胡杨</p> <p> 远望草树翠绿,昔日嘉峪晴烟的胜景,如今我眺望高耸的烟筒冒着白烟,象条条巨龙腾雾直向天空。皑皑雪峰,茫茫戈壁,一派塞上风光;古关新象,沐浴新时代的曙光,多姿多彩的嘉峪关将张开宽大的胸怀,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p> <p> 巍巍的雄关,“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拌,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边塞戍守,早已为过去。今天我们只有通过这雄伟的城楼重温逝去的岁月。</p> <p> 游客们上行、下行穿梭不断。</p> <p> 当最后从马道而下,发现这块击石。 </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击石燕鸣</b></p><p> 相传在嘉峪关关城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后到的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看到撞死的雄燕,非常悲痛,终日悲鸣不止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雁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呜声,则表示此行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祷将军能平安归来。</p> <p> 击石燕呜,虽然讲起的是一双燕子的故事,但真还流泻的,却是人间的情感。</p> <p> 对亲人期待,对故土的依恋,人们用这样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编织着嘉峪关昨日的历史。</p> <p><b> 嘉峪关处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之上,它的胸前别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的勋章。</b></p> <p> 我们离开嘉峪关原路返回,通过东闸门而出。</p> <p><b> 巍然屹立的嘉峪关,不仅是河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长城的瑰宝。不朽的建筑永远高耸挺立,留下了历史的记忆。</b></p> <p> 东闸门慢坡下行,对面立一巨石。上面刻着林则徐赋诗一首。</p> <p><b>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林则徐被发配伊黎,途经酒泉、嘉峪关,赋诗赞美边城之形胜。</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 这首壮美的诗篇仍荡气回肠,见证了一位卓越政治家的从容不乱气度风姿,一位激情满怀的诗人对祖国关山的赤子深情。</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出嘉峪关感赋》</b></p><p> 清.林则徐</p><p> </p><p><b>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b></p><p><b> 飞阁遥连秦树直,僚垣斜压陇云低。</b></p><p><b> 一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b></p><p><b>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b></p> <p> 即将离开东闸门,我还是恋恋不舍转身回望,不经意间拍下最后一张照片。看着远古悠久的嘉峪关感慨万千……</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露天长城(关城至黑山段)</b></p><p><b> 明朝在当地倚凭祁连山、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等天险,因地制宜,用险制塞,构成了封锁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长城防线。防线上分布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营堡、墙体、壕堑、天然险四类近20种长城,长城明清时期持续抗卸入侵,“据一关而撚天下”。</b></p> <p><b> 在河西走廊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长城的修建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这条总长1200多公里的汉长城,东起兰州,西至敦煌玉玉门关,中间连接内蒙古额济纳河的居延塞和白羊河的武威塞,丝绸之路相伴,绿州阡陌在望,成为茫茫戈壁之上一道气势宏伟的风景线。</b></p> <p><b> 天下雄关是嘉峪关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写照。这座宏大的建筑堪称中国历代长城的经典之作。</b></p> <p><b> 嘉峪关,两千多年的丝路文明,两千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播,深厚的历史积淀,终于使它留下了光辉的名字。</b></p> <p>文编:黄河 </p><p>攝影:黄河 虎啸</p><p>资料来自景区及《远去的塞烽烟》一书</p><p><br></p><p><b> 谢谢关注和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