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在途中,心随景动。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之外,也有深入体验,探索世界的美好时光。</p><p> 东莞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及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东莞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将住宅、庭院、书斋等艺术地揉合在一起。在三亩三(约2200平方米)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是岭南园林之珍品。2001年国务院将东莞可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来到东莞,10月6日下午游览可园。</p> <p> 早起在所住东莞迎宾馆院中走一圈,风景之优美感觉特别赏心。这里地处东莞南城,风格高雅的数栋别墅依山傍水,曲径通幽,楼楼相望,互成景观。</p> <p> 这里的装修风格大气恢弘,设计上融自然、绿色于一体,处处充满灵气,营造出绿色、生命、阳光、自然的感觉。东莞作为南方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经历了两头在外的加工业发展阶段以后,目前巳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城市发展巳跨入新一线城市行列,城市环境建设也已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称号。</p> <p> 清晨独坐在这充满绿色的庭院中是多么的惬意。岭南自古以来曾受到北方的嘲笑,但随着对地理、医学的认识以及气侯变迁带来的三重影响,相比于北方的冰天雪地,这一带都已成为非常宜居的城市了。</p> <p> 院中有漂亮的榴花楼。所谓榴花又名石榴花,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我国,现北方南方均有栽种。我国人民长期把石榴作为吉祥之果。面对花果并丽,火红可爱的石榴,文人雅士们诗情勃发,纷纷作诗赋词,讴歌吟颂。很多景点、建筑物等也巳榴花命名。</p> <p> 东莞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 ,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广府文化的代表有“广东音乐”、“粤菜”、“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p> <p> 东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自古为岭南古邑,历史源远流长,城郊村头遗址等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东莞是英雄的土地,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这里自然风景优美,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美不胜收。</p> <p> 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是搞清了市名读音是叫"东管″ 而不是叫"东碗″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有个成语"莞尔一笑″ 确实应该读作"碗尔一笑",而东莞这里盛产一种水草叫莞草,它的发音是"管″,而这里又在广州的东边,所以自古就有了东莞这个名字。</p> <p> 上午参观完崇焕故园后下午来到了可园。正逢国庆长假又是疫情期间,可园建筑区参观需要先天预约,但东莞人民好客,看我是外地来不容易,经健康码测体温后特例让我入内参观。前门上有门联为: 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很明显这是一副藏头联。</p> <p> 可园导览图。可园占地约2200平方米,建筑绕庭布局。按功能和景观需要,大致划分为三个区。东南区为庭院主入口区,主要功能是接待客人和人员分流。东南区建筑包括建筑门厅等形成东南区建筑的中心轴线。西区建筑是主人设宴接待客人、远眺观景的地方。北区建筑是沿可湖而筑的建筑,独具游湖观景的功能,园主人卧室以及书房等皆位于这组建筑中。</p> <p> 进入园内,迎面有听秋居及一片荷池。左面是进入庭院正门,右面园门则通往花隐园和可湖。东莞可园是保存较完整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具有岭南园林的代表性。可园孕育了一批艺术家和文化名家,对莞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东莞宝贵的文化资源,园内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作品。现在可园包括可园古建筑区及可园博物馆新馆两部分。古建区需购票进入,新博物馆及后花园免费开放。新馆是设有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东南区古建筑的正门。大门上方所写的可园二字是园主人张敬修的亲笔书法,每一字只一笔,写得苍劲有力,显示了他深厚的书法造诣。门外的对联是当时的秀才简士良为园主所作,上联为:未荒黄菊径;借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下联为:权作赤松乡;用的是张良帮助刘邦打平天下后急流勇退,遁入道门并自称赤松子的故事。</p> <p> 先在户外转一下,走右侧圆门进入花隐园,这是可园中的一个独立小园,是园主人专门种植四时花木的花圃。不同季节走进花隐园,都会有不同的风景。</p> <p> 可园的意义远远不只是私家园林那么简单,它孕育了著名的岭南画派。所以可园的声誉还同两位先生有关,这两位先生我们俗称“二居”,即居巢和居廉。是清末著名的花鸟画家,二居曾经作为张敬修的幕僚生活在可园长达将近二十多年,在可园里长年作画,使其创造了撞粉、撞水的居派花鸟画法,是后来岭南画派的开山鼻祖。像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都是居廉的弟子。</p> <p> 过花隐园前往可湖边。关于可园名称的来历,据说园子本来张敬修起名叫做“意园”,因为园林修好了以后,园主人经常邀请文人雅士过来聚会,并且会问他们,自己修建的园林大家感觉怎样啊?朋友都说“可以,可以啊”。园主听多了觉得可以的以字和意义的意字相谐音,那可字在意字之前就更胜一筹了,就把意园改成了可园,内含可以、可人和无可无不可之意。</p> <p> 身后湖中心的六角攒尖顶小亭名"可亭",通过曲桥与岸边相通。四面临水,娇小玲珑,亭亭玉立,临波跃水,确实“可人”,是可园的胜景之一。在可亭上即可欣赏湖光美景,游鱼,又可以沐浴在清凉的微风之中,真有“三曲红桥留雅士,一湖绿水笑春风″ 的意韵。</p> <p> 整个园区除了名称可园以外,还有可轩、可亭、可舟、可堂等一系列以可字命名的建筑。国内有三座名可园的私家园林,北京的可园、苏州的可园、东莞的可园。在这三座可园中,东莞可园由于不具备旅游的区位优势,因此名声最小,最不为世人所知。</p> <p> 这条傍湖的通道叫博溪渔隐,当年可通往张敬修的祖宗家庙——九畹祠。博溪渔隐以前可供小船停靠,船经可湖直通园外。它是临湖设计的游廊,从这里能饱览可湖的湖光秀色。门外有一对联:“十万买邻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此对联说明了可园的特点是“占水栽花”,可园虽小,但有花有水,清风徐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让人流连忘返。 </p> <p> 回到正门进入大厅,两边摆设古色古香的名贵酸枝椅供游客休憩。墙上的可园全景图雅意文风,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p> <p> 大厅内隔门上有一幅“岭南名园”的横匾,两旁对联写着:“ 可赏南天美景;堪称东粤名园 ”引人入胜。根据功能和景观需要,此处是接待客人和人流出入的枢纽。</p> <p> 大厅左边为草草草堂,这里是园主人张敬修作画和休息之所,并非一间草堂,亦非草草了事所建,故有联“草草原非草草,堂堂敢谓堂堂”,这是张敬修为纪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命名的,同时告诫自己:一个人的品行和办事,不能草草轻率。他回忆在广西等地打仗时说:“偶尔饥,草草具膳;偶尔倦,草草成寝;晨而起,草草盥洗,草草就道行之。” 大概意思是说,饿了随便吃点东西,困了就睡,早上一起来简单梳洗一下就出发了。但他认为:“人之不可草草,草草者,苟且粗略之谓,人宜戒焉。”所以 “余戒之而榜之以名堂。”</p> <p> 可园创建者张敬修,东莞城区博厦人,在清道光时期,他按清朝惯例,用钱捐了个同知,后因在东莞修炮台有功,被派往广西做官,最后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他虽是武职,但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p> <p> 1850年,张敬修从冒氏家族购得冒氏宅院,始建园林。1861年,张敬修兼署江西布政使,后因病回到东莞。此后,他便苦心经营这座园林,取名“可园”,他亲自参与可园的筹划,聘请当地名师巧匠,模仿各地名园,形成独具一格的岭南园林。直至1864年他病逝于可园里。</p> <p> 可园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和书斋等,艺术地糅合在一起。造园时,运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故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的景色。此处窗外对着一面斜墙,墙上就是一面巨大的徽雕,图案是凤凰、牡丹与松鹤。</p> <p> 草堂内有多块展板介绍园主人的生平及张氏家族、可园的建造等情况。东莞张氏家族世代翰墨门第,以书礼儒雅传家。秉承家风,薪火相传,一门文风鼎盛,才俊辈出。张本人在官场中曾三起三落,被撤职后回到故乡后,修筑此园,与家人平平安安地欢聚,享受天伦之乐。</p> <p> 展板上两老人为居巢、居廉像。张敬修喜好风雅,诗书极佳,兼之性情豪爽,家资丰厚,四处结交,扶掖甚多。清代岭南画坛耆宿居巢、居廉(合称二居),客居可园多年,生活无忧,园林灵动,环境幽美,"二居″得以专心创作,奠定岭南画风。张与"二居″ 休戚与共、不离不弃的情谊,被广为流传,成一时佳话。</p> <p> 这一块介绍有可园的一些藏品和故事。可园虽小,却占尽风情。张敬修将心中至美之境尽付于可园,楼阁掩映,山石有趣,曲水环绕,花团锦簇。使其不仅可居、可憩、可赏、可玩,更是传达与展示理想情怀的精神家园。</p> <p> 可园虽偏莞邑,但红香墨绿乃居幽揽胜之所,为文人掷笔吟诵才墨之处,亦是岭南画派发源之地。百年风雨后,斯人已逝,名园仍存。后人凭栏幽思,以人及园,现宦海之跌宕之伏,叹人生之变幻莫测;以园及人,品笔墨丹青之风雅,感仁山智水之志趣。</p> <p> 可园的建筑不仅美观实用,还诠释着园主的情感世界,从而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人的悲喜。草草草堂的建造相当精细,由此可见草草草堂并非草草所建。在草草草堂的有一面墙上墙根处还有"二居″客居于此时作画留下的颜色斑点痕迹。</p> <p> 出草堂后面有小庭院,可以看到可园的总体建筑风格是畅朗轻盈,庭园空间处处相通,曲折回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鸟语花香。墙上开漏窗可以免除小空间的闭塞感,做到小中见大。</p> <p> 可园古建筑区集合了很多岭南园林的经典元素,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全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共有130多处门口,108条柱栋,整个布局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人在园中,稍不留神,就像进入八卦阵一般,极可能会迷失路径。</p> <p> 可园占地虽小,但整体空间布局合理,小巧玲珑,园中建筑、水池、登台、假山比比皆是;考虑到岭南特有的气候,其中绿化、蔓藤十分丰富繁盛,相得益彰,既美化建筑环境,也使得在闷热的夏季能享得幽幽凉意。</p> <p> 可园整体布局不拘于形状与方向,因地制宜,皆在于因景就筑和因筑得景。主要特点是建筑沿园外边线成群成组布置,围合成向外封闭、向内开放的中心庭院空间,并巧妙的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岭南地区独有的"金角银边″格局。</p> <p> 可园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平面布局融合南方传统民居、庄寨和园林的布局手法,使庭院形成南北走向的"冷巷″,利用昼夜、庭院内外温差使院内外空气循环流通,形成阴凉舒适的小环境。</p> <p> 可园的围墙东部矮且通透,西部、南部高而厚实。这种平、立面设计的目的正是利于引夏季清凉的主导风入园,并且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西面、西南面围墙高而密实,且贴墙分布不少天井、冷巷,正是因为隔绝了西晒、西南晒,造成较多阴影区,利于园内空气冷却。</p> <p> 从门厅建筑组群出来进入内庭。可园建筑虽无统一的轴线,但大致按南北方向布置, 体量适宜,且建筑体与建筑体之间的组合精妙,建筑组群间又以檐廊、前轩、过厅、套间、敞廊等过渡空间联成群组,曲直长短随势,前通后连,变化随机。在组群之间包围着两个较为开阔的内庭空间,是庭园布局中比较罕见的类型,属“连房广厦”式的庭园布局手法。</p> <p> 可园内的两个内庭似连非连,似断非断,一大一小,景物相互呼应,相互穿插。南侧内庭面积较小,名为“擘红小榭”的六角半月亭是庭院的入口,院以幽邃、宁静取胜,主要植以荔枝、龙眼等岭南果木,树下散置黄蜡石数块,石几、石桌数张。离入口较远处是一方曲池,池面窄而筑高栏,沉静悠远。</p> <p> 榭近似亭,与房连者为“榭”,独立者曰“亭”。擘红小榭是介于亭、屋、台之间的奇特建筑,是一座倚廊而建的半亭,这里是主人邀客人在此小憩品尝荔枝的地方。“擘”是“掰”的意思,“红”是借代荔枝,“擘红”一词专指剥食荔枝。当年榭旁植有优质的荔枝树,居巢有诗云:“一夏名园住,十年种树迟,频歌摘得新,差免此腹负”。 </p> <p> 东莞是荔枝之乡,荔枝是岭南佳果,苏东坡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园主人张敬修建好可园后,广邀文人雅士来可园做客。当夏日园中荔枝成熟时,主人和朋友常在此边观园景、吟诗作画,边品尝新摘的荔枝,其乐融融。岭南名士郑献甫、陈良玉、简士良、罗铁渔、居巢、居廉等都是可园的常客。</p> <p> 岭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强,雨水多,主人从"擘红小榭″处开始修建了贯通环绕可园的长廊,叫环碧廊。 碧,指碧绿的色泽,多花草之意。当年,环碧廊的周围种满了花草,满眼碧绿,让人如沐春风。全廊长100多米,它不仅防晒遮雨,出行方便,还能把可园各组建筑连通起来。 人们在游园时,随着脚步的移动,循廊前行,一折一景,步步景殊,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景观连续画面。</p> <p> 沿着“环碧廊”,无论何时都可以畅游全园。循廊徐徐观赏,可看到拜月亭、瑶仙洞、兰亭、曲池、拱桥,以及藏书阁、钓鱼台、曲桥、小榭等,可说是处处有景,景景不同。</p> <p> 廊檐下有石砌的花座作栏杆,摆放各种奇花异草。廊道还是一个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避免阳光对室内的直接照射,有利于调节微气候。并且廊道也很有美观价值,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p> <p> 可园植物的选材注重地方风格,园内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本土或在当地生长良好的植物,并注重乡土的传统观念。在植物配置中选择一些当地民间传统的做法,引入诸如“风水树”、“风景树”、“吉祥树”等。在可园庭院一角种植被当地认为风水树的小叶榕作参拜,在门口两侧种苏铁为辟邪等。</p> <p> 可园植物配置注重寓意,松柏长寿、竹示气节、牡丹芍药荣华、莲荷吉祥如意、紫荆兄弟和睦、石榴示意多子多福、含笑深情、“寒岁三友”“四君子”“玉棠富贵”等在可园植物的配置中多处展现,十分讲究。</p> <p> 转到双清室。此厅平面呈“亚”字状,结构奇巧,四角设门,便于设宴活动。家具、铺地和门、窗花均摹似繁体亞字形,故又称亚字厅。 亚字是吉祥之宇,繁体左弓右斤,迎合园主人尚武之意。</p> <p> 竹荷并茂、人境双清。“此境无尘,其人如玉,即谓之人境双清,亦无溢美”。双清,取人与环境和谐之意。当年园主遍邀岭南文人雅士齐聚可园,在此吟诗作歌、修文弄墨,厅外秋风送香,厅内高朋满座、吟诗赏景。</p> <p> 双清室其中有一扇为“四字诗铭通窗”,旁边介绍上说: “四字诗铭通窗以红色套色玻璃蚀刻制作,两面皆可通读。该诗铭为晚清客居可园的画家居巢所作,原有三十五个字,现在仅存十九个。”</p> <p> 岭南庭园惯用的套色玻璃画,在这里得到了普遍采用。它采用红、蓝、白、黄相间的十字形窗心,色彩缤纷,使室内外景物增加光影的变化。玻璃上还刻制有居巢的字,更显示其名贵,也说明园主人与居巢有深厚的情谊。 </p> <p> 双清室也是主人用来吟风弄月的地方,根据堂前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景,而命名“双清”。双清室前的曲池源于唐卢照邻的诗《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在这里可见池中卵石铺底,红鱼畅游,湖石亭亭玉立,拱桥横跨东西。双清室后高耸的碉楼名"可楼″,横跨曲池的拱桥叫湛明桥,该桥原是用麻石叠成的,不稳有摇晃感,如小小的航船在大海上,有“上桥如野航”之说,别有一番风雅情趣。</p> <p> 双清室后面高楼即为"邀山阁″。此阁曾为东莞县城最高建筑。因为主庭面积宽广,为控制空间,设高耸的邀山阁,形成全庭的构图重心。它高约17.5米,共四层。邀山阁虽体量大,底层被遮挡了,但前有双清室烘托,侧有曲廊和平台陪衬,故感高而不威,挺而不孤,与园林的轻松气氛显得协调。</p> <p> 双清室旁可楼的底层叫"可轩″。可轩也是张敬修接待宾客之地。厅内门罩、地板装饰为桂花纹,所以又称桂花厅。可轩的地板加工十分精细,砖块由人工手磨而成。在厅中央还设有一铜管口,它是用来送风送香的。当年在隔壁小房里放着一台鼓风机,由仆人在小房里用鼓风机鼓风,再加上一些香料,风由地下的铜管徐徐冒出,凉风阵阵,清香沁人,宾主无论是高谈阔论或细语密斟,都不会受到仆人的打扰。可见其设计巧妙,独具匠心。</p> <p> 可轩侧有石阶楼梯通至二、三楼及顶楼(邀山阁),二、三楼放置歇榻及茶几等物件,供主人及客人在上、下邀山阁时在此小憩,赞叹山川秀色,感悟可园春秋。</p> <p> 上下楼时游人也可在这些旧式的家具上坐一坐体验一下。可园家具的特色是其上雕有变化多端的花纹,很多如同花一样的图案,出现在桌子上,椅子上,门窗上等可谓无处不在,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外观美的装饰,更要体现的是一个端庄、大气的氛围。</p> <p> 可楼最高处是邀山阁,邀山阁即“邀山川入阁”之意。邀山阁高近十八米,为可园最高处,亦是古典园林中难得一见的高楼,确有“邀山入怀”的气势。邀山阁四面明窗、雕梁画栋。登临阁中,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园中胜景历历在目,园外可湖水光潋滟、碧波荡漾,深得借景之妙。</p> <p> 邀山阁被老东莞人称为“定风楼”,因其四面通窗,仅以10根木柱筑于石墩之上,无一钉一铁,但东莞是台风常袭之地,却经多次狂风、暴雨、地震仍安然无恙,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艺。</p> <p> 邀山阁的立面造型是碉楼式的,非常有特色。它是当年主人休闲娱乐赏风景的地方。遥想当年主人在此,登高望远,一览众山水,江水环绕可园,碧波荡漾,烟水苍苍,远景近影,尽收眼底。居巢曾为此发出感慨:“荡胸溟渤远,拍手群山迎。未觉下土喧,大笑苍蝇声。”</p> <p> 邀山阁下来另有楼梯与绿绮楼相连,中途也是有小阁绮窗,窗外新绿可人,美景连连。游人面对这样落落大方、勃勃生机的景色不可能无动于衷,停一停留张影也是自然而然的举动。</p> <p> 小阁中明朗清洁,但坐于其中却有繁华阅尽,人物幽远,斑驳而苍凉之感。缥缈之中仿佛有一老头胡子花白,双手拄杖,正襟危坐在这太师椅中。</p> <p> 可楼上面的楼顶也是连通的,处处体现了在有限空间人们活动的方便性。可园的主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心怀天下,在这有限的三亩三分的地方创造出了"咫尺山林″,将中国古典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历经百年,现在仍被称之为借景利用的典范。</p> <p> 下到绿绮楼,此楼后为园中女眷住所。当年绿绮楼因与著名传世唐琴绿绮台结缘而得名。张敬修虽为武人,对琴棋书画却情有独钟。绿绮台转入张静修手时,已经是一张残琴,但张静修依然如获至宝,引以为傲,特此建楼并将此琴珍藏于此楼中。</p> <p> 绿绮楼是可园最富传奇的地方,可以想象古代的一位娴静才女,缓缓掀开门帘,莲步轻移,在古琴前坐下,纤纤十指,奏响华美乐章的情景。</p> <p> 绿绮台琴是唐朝所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明朝武宗皇帝所用的御琴。明末被南海人邝湛若购得,他是一位抗清义士,被害后琴被另一位抗清人士叶犹龙购得,他与屈大均等明朝遗士泛舟西湖,弹琴咏诗,留下了不少名篇,最著名的就是屈大均写的《绿绮琴歌》最为出名,里面有“顾谓双鬟陈绿绮,一时宾客皆倾耳”的名句盛赞绿绮之妙。后此琴辗转落入可园,张敬修特筑此楼珍藏。辛亥革命后,可园衰落,此琴被东莞篆刻家邓尔雅买走,并被带到香港。1944年一场台风 将他的家园尽毁,仅存四壁,一生所藏珍贵书籍付之东流,独此琴传奇般地保留下来。</p> <p> 绿绮楼按照古制“狭而修曲”修建而成。歇山顶,青砖砌筑墙体,内侧沿道设置了廊道。绿绮楼除了收藏古琴之外,还具有休息、观景之功能,行在绿绮楼上凭栏俯视,只见小桥流水,曲径回廊,还有传统的粤曲腔调旋律在耳边回荡。在这古典园林中你可以感觉时光倒流,岁月重现。</p> <p> 绿绮楼上的窗户都是蚝壳窗,这可不是普通的玻璃,而是精心磨平生蚝壳拼凑而成的采光窗。蚝,又名牡蛎。在闽南地区,人们称之为蚵仔。两广及海南等南海水域,人们都称之蚝。蚝肉好吃,其壳也有用处。把蚝壳磨成薄片,做窗户用,这在岭南,是最常见的一种窗饰。彩玻出现之前,蚝壳就已大量用于窗饰,采光,私密性好。厚厚的蚝壳磨成薄片,可以透明但是却不透光,同时具有耐热、防强光照射、防海风侵蚀的特性。可园的蚝壳窗是保护最为完好的,目前也已经采用了两层玻璃保护的措施,以防老化过快。</p> <p> 张敬修在《可楼记》中写到:"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吾营此园,自喜幽致。″ 张修建可园,寻幽揽胜、庭院深深、名士云来,名园名琴,当然此处能成为当地艺术名家的聚集之所。</p> <p> 今日绿绮楼上仍有不少发烧友在此抚琴唱和、切磋粤曲,这些行腔悦耳、脍炙人口的经典粤韵给层层的围观游客带来听觉享受,使我们感受到平常很少听到的广东粤曲腔调原来也是那么动听。</p> <p> 从绿绮楼上看到的"邀山阁″。邀山阁上书对联是: 大江前横;明月直入。一个“横”,一个“直”,豪放气象奔涌而出。可园虽小,却有与大江、明月这样的气象争高下的不俗风度。</p> <p> 从绿绮楼长廊看楼下雏月池馆。此馆靠水而筑,门朝东,形如楼船舶岸,故俗称船厅。船厅似一叶轻舟停泊湖岸,富有岭南水乡情趣。雏月池馆常作为主体建筑代替厅堂,设在最佳位置,具有厅堂楼阁的功能,既作会客、宴请场所,又可作为观赏园景佳地。当年,宾主常在此地下围棋,文人雅士在此雅集。</p> <p> 可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三开间,坐北朝南,为园主起居之处,同时也是张氏家族喜庆宴会的地方。可堂是园内最有气派、最庄严的建筑,四条红石柱并列堂前,中间大门饰以梅花纹雕花落地罩门框,其上雕刻的荔枝一颗颗那么红艳如生,高处的采光口也是精心磨薄的贝壳。两旁有对联曰: 可可动情思漫问可楼何处觅;堂堂消岁月应怜堂庑此间存。</p> <p> 可堂正中挂中堂画及对联,正面的画为青山水流图。右侧联为:花径通幽瞻观大;左侧为:危楼画栋识文章。家具有条案、方桌、太师椅等,起坐之间,自成天地,布置周正、庄严、对称、配套、和谐,体现了园主典雅庄重、端方肃穆、秩序井然的气度。</p> <p> 可堂右侧墙挂四幅春夏秋冬美人图。四季美人图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家永恒的主题,岭南画派的人物画以写实为主,其仕女画作在技法上博釆众长,融汇中西,把笔墨功夫,西洋画的明暗用色和日本画的装饰趣味,揉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新风貌。</p> <p> 可堂前有形状酷似狮子的用珊瑚石垒砌的假山,珊瑚石上,绿草蔓生,看上去还真像披在狮子身上的毛发,让整个假山更像是一头雄狮。假山上修有小径通往旁边的四方形西式凉亭顶,凉亭取名“假山涵月”亭,亭顶凉台叫"拜月台″,此处还有景点名叫“狮子上楼台”。</p> <p> 壶中天是当年主人邀上三五个文人雅士聚座一起,聊天、品茶、下棋的地方,后人写了一副对联: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就很好的概括了它的精妙之处。</p> <p> “壶中天”内无任何建筑,它是倚着四面的楼房而形成的一方独立的空间。中国古建筑讲求好意头、四周房屋滴水到中间,是聚财的意思。壶中天里面环境清静幽雅,即可欣赏可园建筑艺术,看看精美的檐板上的雕刻绘画,以及楼道的扶栏、檐角,还可听听楼上传来的乐曲音韵,十分可人、舒适。</p> <p> 问花小院回廊绕院,中有花台,栽植树和摆设应时群花,气氛极为文静优雅。以前主人在这院子里摆了许多名贵花卉。其命名取自“云解有情花解语”的意思。 居巢有诗云: 问花能解语,但愿惜韶华。莫似平章宅,花时不在家。 这是一种文人意境,有“百年心事问花知”的境界。 </p> <p> 问花小院为前院后房的布局,前院是以三面墙垣和建筑围成的院落,左右两侧墙垣设有圆景窗、漏窗,院落内部与外部仅一墙之隔,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墙之内外隔而不断,通而不露,独得清幽。</p> <p> 滋树台是一个有砖栏而没顶的小台,位于庭园中心,平面呈方形,青砖砌筑,上面有栏杆,东面有步级可登,是种植兰蕙的地方。</p> <p> 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高出地面而建的平面建筑物,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古建筑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都有特定含义,多走一处古景对这些知识也多了一份了解。</p> <p> 滋树台名取源于屈原诗名:“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滋和树都是种的意思。蕙兰均属宿根花卉,多年生常绿草本,品种繁多,统称为兰。以季节分,春有春兰、夏有蕙兰,秋有建兰,冬有墨兰。 </p> <p> 张敬修常说自己“性喜蕙,绘者蕙,植者亦蕙”。滋树台就是种兰花的台子。张敬修的父亲字九畹,他建此台亦有纪念父亲的涵义。张敬修筑滋树台,当然也用以自称“下野回乡”,仍有高尚品格的意思。</p> <p> 园中到处都摆放有盆景,造型都很别致。盆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园林艺术珍品,而岭南盆景则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派、扬派、川派、徽派和岭南派)之一。岭南人酷爱盆景,许多家庭天台、阳台、客厅、书房都栽种和摆设盆景,以此美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又可陶冶性情。</p> <p> 转到了后花园。后花园隔在了建筑组群的外面,可以来到可湖的西边。这里也是假山亭阁、竹林树木之类应有尽有,这也是一种融于自然的体现,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园林空间。</p> <p> 可以看出岭南园林充分考虑了岭南的气候条件,建筑群外侧也都绕有游廊,尽量减少游赏时的日晒时间,并且是庭园套庭园,以留出足够的地方种植花树。</p> <p> 在后花园仰望"邀山阁″。可以看到顶层采用岭南特色窗户形式一一满周窗,四面墙除了下墙外,其余墙面全部开窗,最大限度通风与采光。这种特别的开窗形式还令阁楼能最大限度观赏远近美景。张敬修在《可楼记》中说: "然游目不骋,盖囿于园。园之外,不可得而有也。既思建楼,而窘于边幅,乃建楼于可堂之上,亦名曰‘可楼’。楼成,则凡远近诸山,若黄旗、莲花、南香、罗浮,以及支延蔓衍者,莫不奔赴、环立于烟树出没之中,沙鸟江帆,去来于笔砚几席之上。”</p> <p> 后花园中有小亭,有着汉服美女长时间占着在摄影,只能远远的合影一张了。亭者,停也。亭子,是人们停下来休息的场所。游览园林,亭子总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亭子的造型,式样丰富,其本身就是园林中的一处点景。而坐在亭子下稍作休息时,又可以细细品味四周的美景</p> <p> 后花园湖边还有西式洋亭,两旁对联曰: 可赏湖光飞逸兴;园从形胜得遐名。湖光秋色,假山古榕,后花园中的景色同样不输前庭。</p> <p> 站在亭前水边展望湖面,让人身心无比畅快。据说可湖原本是东江支流,可园傍临其边。可园将"借″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园中景色可以互借,园外的江流亦可借来极尽观赏之趣。</p> <p> 可湖被长堤分为三个区,堤上有红砖拱桥,堤边有竹制水榭,为主人好友居廉、居巢写生之处。临近可园建筑者为主湖,水域面积最大,湖中有可亭,渺渺若水上一芥。两边称东、西湖,湖边凉风习习,四周杨柳依依,看上去非常雅致,风味十足。</p> <p> 湖边长墙甬道,古色古香。可园建在可湖之滨,可谓尽得天时地利。水的巧妙利用有如国画的构图章法,建筑满了,就用水来留白,虚实映衬,包含了太多的传统美学意境。</p> <p> 北部临湖边长墙设置有很多漏窗,但只是作为美观表象,内部一侧都是封死的,这应该也是可园自然通风设计的一部分,阻挡了冬季的西北风。</p> <p> 长墙尽头原有道去可园博物馆区为便于管理现已封闭,墙上亦有一缺口也用雕花红木板封闭。可园的小巧精致局限了园区进一步推广和丰富当中的文化内涵,2008年,位于可湖另一边的可园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启用,有效地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p> <p> 绕一大圈从后花园转出经环碧廊走傍湖通道出可园后闸口来到了可湖博物馆区,并向检票员说明我还得回来。可湖区经整治后巳将可园面积大大扩充,这里湖光秀色,杨柳轻扬,一派岭南水乡风光。</p> <p> 时间不早,只在可湖边转转,没有进博物馆了。这里同样也是绕"水"造景,小桥流水,亭阁凉棚样样不少,扩建后的面积巳有三万多平方米,成为东莞名符其实的风光优美公园。</p> <p> 湖边的小桥古典、安逸,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那么的大方、谦祥,默默无闻的为游人指向过往,伫立小桥边让时间停留,也许我能思绪到可园主人的隐逸心思。</p> <p> 在这喧嚣的现代化城市中央,有这么一座可园、这么一湾湖水让忙碌的人们停下来,坐一坐,想一想,浓浓的文化气息会让你的心灵来一次回归。</p> <p> 可园的建筑之多,式样之全,匠心之活,文化之厚,布局之奇,可谓无处不精,无处不雅,无处不画,无处不美。其实,张敬修绝非一介武夫,而是极有修养的一位艺术大师。</p> <p> 湖边有“二居”写生瓜园处。可园旧事,徐徐展现眼前:清末,岭南画派的先驱居巢、居廉长居可园,作有大量书画,可园的豆棚瓜田之下,更是二居创作的绝佳境地。他们在瓜架下,静观瓜果的形态,描绘鸟雀蜂蝶,螳螂昆虫的自然形态。在写生之中,根据蜂蝶翅膀的抖动,花蕊的清润,果蔬的色彩,创造了撞水、撞粉的画法,为岭南画派一绝,在全国树起了新画派,开辟了岭南画派之先河。</p> <p> 回到了可园正厅门前。红粉石的门框,青色的方砖,厚重而漆黑的木门,一砖一瓦仍然散发出浓郁的历史韵味。作为广东园林的珍品,可园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但在史书上名不见经传的张敬修,最终却因可园留名。后人在评价张敬修时,大都这样描述:说他以武将之资起家,以文人之风行世。可园就是张敬修文人行世的见证。</p> <p> 可园的大门窄窄小小的,飞檐高挑的门楼简简约约,朴素大方。昔日的私人园林巳转变为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精巧的园林建筑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岭南园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一座既具东莞文化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公益性文化设施。</p> <p> 来到了可园门前的大榕树下,凉意顿生,热气全消,可园揽情之旅完成。</p><p> 可园,是一座淳厚雅致的文人园林,贵在可品可读。著名建筑贝聿铭说:“建筑是有生命的,他虽然是凝固的,却可在上面蕴含人文思想。” 可园之名,不仅在其建筑精致独到,还在于其文化底蕴之深之厚,影响之远之大。从名称中所含可以、可人和无可无不可之意,人们即可领悟到园主人所向往的道家哲理。</p><p> 旅行不仅可以观风景,还可以听故事,长见识,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充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