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是济南人,因为长期在外工作的原因,地道的济南话早已说不地道了。言谈话语中,外地人称我的话为"山普",乡亲们则以为是"撇腔",山普也罢,撇腔也罢,对于老家的乡土话,我还是稍微一适应就可以还原。这次带着小孙女回济南,屈指算来已是两月有余,熟悉的乡音每每听起来都会觉得无比亲切,我知道,这是因为几十年远离故土几乎听不到乡音的缘故。</p> <p>两个多月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语便是:老师(儿),尤其是在问路、求人办事的时候,济南人张口就是“老师儿,麻烦问一下……”,而且,不管什么人都可能成为“老师儿”,哪怕是环卫工人、路边小摊主、快递小哥,都会被尊称为“老师儿”。我留意了一下,凡是有求于人而对方又不认识的,一概冠之于老师的称谓,这在济南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礼貌用语。</p><p> 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成功人士。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对老师这一概念最早、最简洁、最精准的解释。</p><p> 在我们这个年令段的人的概念中,老师就是对教师的尊称,如果带上儿话音,叫成了 老师儿 ,那便是对有一定技艺的人的尊称,比如铁匠老师儿、木匠老师儿、焊工老师儿等等……。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济南人便把老师(儿)的概念拓展到了现在这个状态。是从改革开放初期?或是近十几、二十几年,没有人专门考证过。我倒是觉得:这个称谓的拓宽应用是件很值得称道的事,称呼者信手拈来,被称呼者心生暖意,这也是该称谓被大众欣然接受并逐渐推而广之的重要原因。</p><p> 在我看来,“老师(儿)”的称谓是历史和文化传承。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至圣先师”孔子的诞生地。孔子讲学授业,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当然,最为人熟悉的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山东人自古就崇尚文人的风骨和精神,并把尊师重教作为头等大事。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清朝的时候。山东还出了一位"千古奇丐"武训。他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兴办义学,教育无数平民子弟。</p> <p>在我看来,济南人老师(儿)的称谓又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济南的“老师儿”称呼中,“老”的意思是指年纪大、有经验和见识的人,也是一种排行,意为“老大”、第一。“师”字含有教导、引领、解答疑问的意思。关联起来就是说:在解答求助、疑问上,你是能给予正确答案的“第一人”。所以,济南人嘴里的“老师”称呼,已超越“课堂授业讲学”的人才能称为“老师”的阶段,特指只要肯给予别人帮助的人,本质上是秉承了师者的风范和品行,具有“老师”般的德行。我曾经到过全国的许多地方,除了通用的称谓外,哥们、乡党、么妹、老表、帅哥、美女虽各具特色,但都远不如老师(儿)的叫法通用、合适、听着舒服,这真可以称之为山东的特产,独有的地域文化! </p><p> 在我看来,济南人老师(儿)的特色称谓需要光大和保护。如前所述,作为济南的一种称呼特色,老师(儿)不仅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这个特色称呼是需要光大和保护的。依我所知,此称谓在济南已是被芸芸众生所接受,普及率甚高,省会以外则不尽然。相关部门应当从传承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动员和引导大家接收这个称谓,在全省范围内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并且主动去践行。否则,也许有一天,“老师儿”的称呼将会随着时间的推延,年轻人对这个概念的淡化而逐渐消失。</p><p><br></p><p><br></p><p><br></p><p><br></p><p> 2020年12月15日</p><p> 草就于泉城济南</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