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昨天,我和老伴及儿女受邀赴北乡沙市喝外孙媳妇的回门酒,感受了当地留传至今的古风礼俗。我们的车队刚刚到达,礼炮声鞭炮声便震天价响,原本寂静的村落顿时热闹起来,尽管是濛濛雨雾,寒风习习,仍然荡漾着融融暖意。</p><p> 主家一家倾庭而出,夹道迎迓,他们和叔伯弟兄整齐地排列在大门一侧,向我们恭行拱手大礼。见此阵势,我们只好怆促回敬并连声道喜,久违的礼仪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可惜来不及举起手机记录这一隆重的场面,便把我们迎进了宽敞的大厅。</p> <p> 主家早已生好炉火,火炉上放着小桌,桌上摆满了水果茶点,陪人接二连三地递烟上茶,嘘寒问暖,家长里短,使我们倍感亲切。作为主宾的我们被安排在正厅就座,由外孙媳的叔爷爷一一一位德高望重的(曾是我的同事)退休干部作陪。茶是茴香茶,一杯接一杯,这杯刚喝一口那杯又递上了。烟也是一支接一支,一会儿桌上摆满一片。</p><p> 我抽空起身看了看,侧厅也有三个火炉,那是招待其他亲友的地方,同样摆着水果茶点,同样坐满了客人。有一拨来宾径直上楼,据说那是外孙媳的外婆、舅舅一家的亲戚。接客的爆竹有长有短,接送我们这一批是打得最热烈的,其余则次之。如此分层次接待的风俗,时下并不多见。</p> <p> 回门宴开席前,逐一由主派人家发放席单。我们一大家子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席,每席都预留一个主陪的座位。这种专席的安排有别于我们西乡,一个个都对号入座,一切都有条不紊。我们西乡只是写有专席的纸条,没有考虑得如此周到。</p> <p> 新郎和媒人坐首席,他们是回门宴中重点陪请的对象,主家安排了六个同辈人作陪,轮番敬酒,毕恭毕敬。好在敬酒而不劝酒,否则新郎倌将喝得酩酊大醉。但是,新娘不与新郎同坐一席,这体现了北乡主客有别、男女有别和敬重新贵人的风俗。</p> <p> 过去的酒宴设在祠堂,现在一般都在屋前的大坪里搭棚设宴。他们还是按老规矩八人一桌设置的,不过用的是圆桌而非八仙方桌。圆桌乃四方为上,一般不分座次,这比过去喊礼入席要简化许多。酒席当然是丰盛的,有十大碗菜,象征十全十美,口味与西乡有别,具有浓郁的北乡特色,引得宾客们啧啧称赞。</p> <p> 宴席过后,又是茶点香烟伺候。我们稍事休息后便打道回府,俗话说客走主人安,临别时主家又是列队恭送,又是爆竹声声。我坐在车里穿行在回程的大道上,仍然享受着主家传统礼仪的温馨。</p><p> 可惜上次孙媳的回门宴因我要回乡下帮邻居家办婚宴而未能前往,不然也可感受一番东乡的礼俗。我想,也许另有一种情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