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代更迭,社会巨变,这些都未曾阻止现代生活的人们寻找家族源头的努力,血缘、地域总能拉近你我的关系。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断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继续承载着家族历史的家谱,尤其是一些老人,寻根的愿望尤其强烈。古语云:“睦族”需赈济族人,“敬宗”当建祠堂,“尊祖”必叙谱牒。在当下家庭单位小型化、人口迁徙大潮喷涌不绝等社会背景下,重新整理家谱并非易事。</p><p class="ql-block"> 据家谱的记载,我凫溪黄氏属峭山公后裔,始祖桢公由徽州县下南门八合并分派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北门城,二世祖纯琦公内阁翰林大学士因乱再迁至莲花凫溪村地。从家谱中能够找到有记录年份为兴字辈的兴莲公(字哲明)生卒时间为1837-1893年,已是第十五世,按照20—25年/世来计算,由此可以推断一始祖桢公理应在1487-1557年之间迁过来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目前安徽黄山歙县是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将歙州改为徽州的,而明朝历经的时间为1368-1644年,由此推断我们始祖桢公应在明朝中期迁到江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翻遍了断壁残垣的家谱,始祖桢公之前资料一无所有,故在广州务工的我,由始至终没有忘记续上家谱的梦。为寻根,在广州市白云区同和镇同和实业公司工作期间,时常与同和村大陂社的宗亲同事促膝长谈黄氏家族史,正因如此大陂村宗亲赠送了大陂《上荣黄氏族谱》于我,从而找到了峭公至“盘古开天地”的史料;然而查询相关族谱宗谱资料得知峭山公生卒年代为871-953年,最小儿子为层公为930年出生,与家谱比对这其中有600年左右的家族史续不上,估计徽州600年的家族史就是续上我们家族史的关键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2年因公差去过黄山徽园打听徽州县下南门八合此地,时过境迁,年代过长,无人知此地为何处;之后又走过赣州化公后裔黄氏,均未得到想要的结果;十多年来一直在浏览相关黄氏族谱网站,联系过安徽歙县县志办,咨询过歙县民政、文化等多个部门,同时在黄氏网站留过QQ、电话号码等,然而事后均无下文;也曾三番五次进入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家谱查询中心,翻遍整个人文化史馆60多卷《黄氏族谱》,未找到一点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邵武峭裔实为儿孙满堂,百子千孙,本枝千世,人丁兴旺,瓜瓞绵绵,根深叶茂,繁衍不息,据2014年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编写的《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记载峭山公有171孙,几乎散布在中原大地各个省份,试想一下要从峭公21郎中寻找自己黄氏家族的迁徙史,实乃大海捞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怀着寻根问祖,联络素情的目的,2020年5月与广东河源的一位黄氏宗亲两人新冠疫情期间专程专车直驾长驱到福建邵武福地寻根,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黄德旺副会长接待了我们,在黄德旺副会长的指引下,来到和平镇坎头村瞻仰了工部侍郎祠堂,在坎头村宗亲的引荐下又到“唐工部侍郎黄峭山公陵园”拜谒了千年前的峭公和峭公之父锡公两人的祖坟,并于邵武黄峭家风家训馆购得《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慢慢查询,未找到有更多有价值线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综上所述种种迹象,本人由此揣测徽州县下南门八合理应是现在保持完好的徽州古城范围。2020年12月7日晚专程飞机从广州飞往景德镇并与在此等候的一些友人汇合,于8日上午驱车再次来到了黄山徽州古城,继续我的寻根路。到达古城后,求教当地知情者,查实地域,寻祖踪迹,通过多个部门探寻(走访了歙县博物馆、南门头、图书馆、档案馆即县志办),搜集线索,追根溯源,仍未找到想要的线索。当地多人说古城附近有很多黄姓人员,潭渡黄姓最多,从其它族谱史料记载,潭渡黄姓人员为黄积公(字元集,江夏香公九世孙,生于公元288年,公元302年出任新安太守,故称新安黄氏)后裔,非峭山公后裔,比峭山公尚早,属于黄姓的另外一个分支,《龙南黄氏族谱》《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广东河婆黄氏族谱》均未找到有此世祖(黄积公)的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两天探坊,行程1千1百多公里,然峭裔在徽州衍播者究竟为哪位宗祖,仍是一个谜?或许不存在,或许家谱记录(抄写)就有错误,或许和凫溪始祖桢公停留永新一样仅在徽州古城稍作停留又辗转他处再到江西?那这其中的600年如何续上?难道真会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古语云:雁过留声,踏石留印,抓铁留痕。也许我们还是没有找到衔接口,毕竟时间太长远了,经历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久远自疑义,相析何太急,本是同根生,唯魂至贵兮!此为徽州古城寻根一大憾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徽州古城的南门口)</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8日中午到达徽州古城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徽州古城明朝时期的城区图)</p><p class="ql-block">在当地一家餐馆发现这张明朝时期的徽州古城地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徽州古城内朝隍城景色一角—谯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徽州古城南门头车站,经现场走访,此处并没有黄姓村和人。</p><p class="ql-block">古城南门没有找到下南门,询问当地人均未听说过有这么个村庄或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歙县博物馆区内平面布置图,在馆内转一圈并无相关文字记载书籍方面内容,存有一些石板刻记等实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辗辗转转,几经周折找到歙县图书馆,却简单到连广州一个街道图书馆都不如,仅有儿童读物,并无更多书籍。</p><p class="ql-block">在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引下来到了歙县(徽州古城)档案馆(县志办),查阅了《歙县县志》记载黄姓族人资料仅有几百文字,并无峭公后裔资料记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徽州古城前的徽州路转悠了一天,茫然失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欢迎您,却未能完整发掘出您光辉形象的每一片碎角。是我的失落还是您的光环照不到我沧海里的那一条小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