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的传说故事之六<br> 大坟岱<br> 大凡称山的都是凹凸的,但各地的叫法不一样,本地的叫凹下去为“岱”,而凸起的叫“冲”,比如一座山象个太师椅,两边的叫冲,中间的可叫岱。<br> 西沪港边的高坭村,有一座山叫做“前坑山,”很像一把太师椅,两边扶手似的冲各有小路可攀走,到了扶手上面肩部以上头部处又衍生出一个小仰斗,内也有一个岱,因这个仰斗是向北后倾的,与大山不在同一个截面上,因此站在顶上看不到山脚,在山脚下同样看不到山顶。这里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进入此地仿佛别有洞天。这个小仰斗可是个风水宝地,座北朝南,地理缓坡向阳,空间开阔,两边又有黄大山和庙弯山倚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肥沃树木葱笼,夏天清风习习,冬日阳光和煦,可真是冬暖夏凉,但由于相对远离人家,进出的除了砍柴伐木很少有人光顾。这个岱从有史以来称“大坟岱”,顾名思义,叫大坟岱的必定有坟,是的,确有过大坟,从它的称谓来说,此地由坟命名,说明了它的历史远比高坭村的历史还要悠久,也就是说高坭的祖先来到这里时坟墓已经有过了。<br> 说是在解放后些时间,一次与大人上山砍柴,走呀走的,到了这个地方,砍柴时发现了这里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很多赭一色的条石、块石,重都在半吨重以上,也有2、3吨重的,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横七竖八地撒落在柴树林中。但这石中没有发现可资佐证历史的任何文字印记。<br> 下面是村上人们常说的大坟岱的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山就不知属于是那里人的。说有一富家人请了位好的风水先生,在这块地方准备造一座坟墓,先生看了口称连连说是个好地方,只见整座山犹如一把太师椅子,座址正处中心,两边对称,左右宽松,前后稳当,双手平置于扶手之上,背贴靠垫,头枕于背,顶天托地,正襟危坐,如鹤立鸡群,巍然屹立。西沪港接连象山港水一弯长流清沏如许婉如腰系玉带,真是<font color="#b06fbb">“</font><font color="#ed230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font>”。看远方,山峦迭起,白云绕峰,都在视线之内,左黄大山右庙弯山如两守护之神,圆目凝视。环顾四周,高低错落,前后有序的山包如朝拜之将匍匐于俯首称臣.先生看后,惊叹万分,暗暗佩服当家的眼力,心想是有这么好风水的地方......?<br> 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转眼间一座气派精致的大墓已到了竣工时节。一天晚上,先生翻来复去睡不着,夜幕中忽然听到两山神在说,“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是时候了,另一个说,乘人未至,尸未朽,在晨鸡鸣晓之前封了......”。原来先生是在做梦,后来一想,不对,是有人说得很清楚怎么是梦呢?无事当作有事防,这事就与主人说去,主人一听,忙向先生讨个办法,先生说“人未至尸未朽,在晨鸡鸣晓之前”,按此说,我们要这样做,去烧一锅糯米饭,今晚你就睡在里面,浑身用糯米饭粘身(象征尸已腐烂生虫),如此这般先生说了一遍,一切按排得当。到了五更时分,只见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山神们乘着夜色迅速到来,一看“人已至尸已朽”这个情景,立即唤过一条天牛,徒手一挥,手起犁开将整座坟墓耕了!等天亮后,一片狼藉,只剩下横七竖八的石料。<br> 均说是被天牛耕掉的。这也奇怪多少年来尚好的石料从未有人动它,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就陆续被人挪走做碶门造仓库等之用。<br>大坟岱这个名字依然在延续,除了一档低过一档向外突兀的数个半椭圆形坟拜坛石坎外,已见不到任何与坟墓相关的信息。<br>这个传说也正当告诫人们,不属于自已的不能去要,也是要不来的。<br> 上述故事,应属于神话传说之类,但你细想一下,确有其不解之谜。一则:此坟在八十多年前问过当时的老人,谁也说不清过去还有什么关于此坟的信息,无一不是摇头而答悉,均说他们从懂事时起就是这个样子了!可见时间至少在150年之前了。二则;从坟墓的用料看,这种石料现可称“蛇蟠石”,而称蛇蟠石者,唯一出石的地方就是现三门县的“蛇蟠岛”,除此以外别无此石,如按现在的交通不足为奇,海运陆运均可,从原有状况看,从蛇蟠到此无非是有两种可能,其一,从水运走要经过大目洋,进象山港再进西沪港,其二,从先陆后水走,从宁海港再进西沪港,这路首先是蛇蟠至宁海此路不通。其三是,即使到了西沪港,从海港搬上山也是万万不行的,虽山高在250米许,此地只有羊肠小道,山陡路小,也没有任何被筑路的迹象。再则是有的条石在2——3吨重,用什么工具,北京明十三陵神道可在冰期从房山滑过来,此处有这冰吗?陡坡能滑吗?看来已经无从考证了!至于原有的坟坛与石料能见证者,尚健在的还有十多人,他们知晓的,这就是历史。再过几年恐怕就无人见证了,更说大坟岱的称谓和地址,自煤电介入民生后,更无人上山砍柴木了,大坟岱这个称谓、这个地址、这个故事、已经渐渐淡忘了,不会有多久,会被时间湮灭,到无人见证的历史那已不成其为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