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上部)

宜昌石头

<div>▲李志伟峡口采风</div><div> 因为专业,所以精通;因为热爱,所以关注;因为业余,所以学习,“宜昌老照片群”就是这样一伙有志之人。</div><div><br></div> <p>▲一张泛黄的照片</p><p> 2020年4月21日,因为霍晓军在群里上传了一张泛黄的天主教合影老照片,李增辉满怀希望地问道:“背面有字吧?”晓军回答: “有字。”代昊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能看看吗?”照片翻过来了,就翻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宜昌宗教史。</p><p><br></p> <div>▲照片背后的名字</div><div> 照片背面写着后排(自左至右):吕琴(汉口);车载德(宜都紫荆岭);唐人俊;许人都;〇;〇;鲁道;邓甘棠;谭道原;〇;〇;李绍品(已故);闻显举;前排(自左至右):翟;何泽民;巴锡爵;任道先;童达德;毕克木;盖世林。</div> <div><div>▲《圣经》与十字架</div><div> 关于天主教来源的传说广为人知,《圣经》故事也家喻户晓,就没有必要在这里鹦鹉学舌,很简单的说,天主教是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教会,用中国话说就是正宗的“洋教”。就和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道教也有全真和正一之分一样,在天主教会史上,教会曾经也经历过两次大分裂,一次是1054年东正教的分裂,另一次也就是1517年那个德国的神父马丁路德的分裂,从而就有了在中国被称为“基督教”的新教。</div></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宜昌海关码头</div><div> 宜昌既是北车南船的换乘地,又是川江与荆江交汇处;既是巴蜀土著人的家园,又是两湖填四川的移民城市;既有来自西天的佛教,又有本土的道教;既有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土家文化的厚积薄发,素来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所以既有天主教又有基督教。不过因为那张照片,本文只说天主教。</div></div> <div><div>▲达芬奇:最后的晚餐</div><div> “天主”一词源自《史记.封禅书》所载的“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那些进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根据中国“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之句而称自己所信仰的神为“天主”,称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为天主教。相传天主教在唐朝(公元618-907年)开始传入中国的,可是遭到冷遇;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意大利获准在京城设立教堂传教,可依然没能融入汉人社会,到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div></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下令禁教</div><div> 明朝末年,天主教再入中国,却因为是否应该同意中国信徒保留祭祖和祭孔的传统习俗而与朝廷和民众发生所谓“礼仪之争”,康熙有礼有节,雍正即位索性强制推行“禁教”政策,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境内公开传教。有史学家对外来宗教作过一个精辟的评论:“佛教进入中国是通过智慧传播,以中国人的思想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天主教进入中国是采用暴力和武力,再加上引诱!”</div></div><div><br></div> <div><div>▲1626年 进攻澳门的荷兰舰队仅仅面对着150人的清朝守军</div><div> 都说“弱国无外交”,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力式微的满清王朝,西方列强一再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国门,用实力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而各国的传教士则纷至沓来,在他们所向往的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传教运动。</div></div> <div><div>▲选举教皇庇护九世于1846年</div><div> 没有史料说明,那位因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而扬名的教皇庇护九世是如何早在1870年(也就是清同治九年)就对远在地球另一边、深入中国内地、距离海岸线有上千英里的宜昌产生兴趣。只知道教皇颁布命令,将我们这座位于长江西陵峡畔、靠近蛮荒之地的宜昌小城定为鄂西南宗座代牧区。也许就和传说的那样,他想在这里建立一个传教点,作为打开中国大西南的一块跳板。</div></div><div><br></div><div><br></div> <div><div>▲长阳石滚淌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div><div> 《宜昌天主教简史》记载:外国教会是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由意大利人聂若翰传入宜昌的,后由于雍正和乾隆传谕限制传教,宜昌城的教民不得不迁散到宜都、长阳、巴东,外籍的传教士也随之而去。</div></div><div><br></div> <div>▲1902年圣诞节在宜的苏格兰传教士</div><div> 直到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廷不得不允许外国传教士在我国传教,大批有着“劈荆”精神的传教士才蜂拥而来。罗马教皇才将湖北划为鄂西、鄂东、鄂北三教区,罗马教廷传信部才会在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将鄂西(也就是宜昌教区)划为比利时方济各会管理。</div><div><br></div> <div>▲盖洛1902年在宜昌道台衙门</div><div> 所以,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前,除了第一任主教董文芳是意大利籍,到1950年11月盖士林(那张照片中前排最右者)担任代理主教的74年中,先后6任主教都是比利时人。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统计,宜昌教区有传教士4人,外籍2人,中国籍2人;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有传教士40人,外籍35人,中国籍5人;1948年(平津战役开始)有传教士52人,外籍37人,中国籍15人。</div><div><br></div> <div>▲1903年农民播种</div><div> 董文芳在宜昌的第一个动作是在1873年(宜昌开埠前三年)“用120吊铜钱将宜昌白衣庵租用的施药所买过手,作为教会的基地,一部分开诊所,另一部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与此同时,董文芳还派副主教田大兴在郊区窑湾乡购置部分土地,采取低租金的方式佃人收稞,自然会吸引一些当地农民踊跃承租,当然附加条件就是要受洗入教。</div><div><br></div> <div>▲清末出现在宜昌城外的洋建筑</div><div> 解放后第一次自主选出的宜昌主教张鸣谦撰文介绍,从宜昌开埠后仅仅一年的1877年,很有眼光的董文芳就派人在乐善堂街(自立路)、二马路、滨江路(沿江大道陶珠路到一马路)、强华里等处购买地皮和房屋。</div><div><br></div> <div>▲1870年英国人汤姆逊拍的宜昌江面</div><div> 1880年利用国外募集的经费,天主教开始在乐善堂街和滨江路修建教堂及附属设施,作为主教办公地点和修道院的临时院址。1883年,乐善堂街的新教堂和主教府建成后,董文芳由荆州迁来宜昌,第二年,小修院也由荆州迁来,宜昌正式成为了鄂西教区的中心。</div><div><br></div> <div>▲始建于1892年的江南十里红天主堂</div><div> 也正是鉴于这一点,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第二任主教祁栋梁上任后依然还是买买买,“在下铁路坝(胜利一路到胜利三路)购买了宾兴馆的地皮以及王姓的大片坟地。”1892年,祁栋梁利用清政府“宜昌教案”的赔款在乐善堂街和滨江路重修教堂和神职人员的住宅,并在江南十里红修建天主堂。</div><div><br></div> <div>▲在1936年的地图上,法国医院的位置还是清朝的宜防营</div><div> 天主教接着于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在下铁路坝相继修建爱德堂(即修女院,俗称圣母堂)、孤儿院、医院(时人称“法国医院”,现在的中心医院前身)和男修院。与此同时,教会还于1917年(护法战争)在江南十里红开设了天主堂印书馆;1938年在修道院(原宜昌医专)里开办了文都中学,这也就是宜昌天主教在宜昌的全盛时期。</div><div><br></div> <div>▲2017年卓多玛斯神父(弹琴者)弥撒前和外国朋友一起练习弥撒曲</div><div> 之所以把1938年认为是宜昌天主教的全盛时期,可以从宜昌教区出版的《天主教年鉴》统计中看出,清道光皇帝(公元1782-1850年)发出解除禁教令的1846年统计,湖北天主教宜昌府堂口有信徒1070人,整个宜昌地区共有2288人</div><div><br></div> <div>▲平日的天主堂中不乏教友</div><div> 据宜昌沦陷前的1938年统计,宜昌的教友有17790人,望教者(指的是没有领受过圣洗,正在学习信仰的人们,他们还不属于真正的天主教徒,但是却已经了解或进入了信仰的领域内)有2000人;而到了宜昌解放前的1948年,宜昌的教友却减少到15500人,望教者也只有1000人了</div><div><br></div> <div>▲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巴东细沙河天主教堂</div><div> 宜昌教区下设五个总铎区,地点分别是:宜昌二马路、巴东细沙河、长阳担子山、荆州南门、荆门十里铺。根据抗战胜利后的统计,总铎区下面住有本堂神父的共有20处,其中宜昌城区有二马路和天官桥(大公桥街附近)两处。</div><div><br></div> <div>▲乔凡尼·贝利尼 沙漠中的圣方济各</div><div> 在宜昌教区天主教的教会有二种,第一种是圣方济各会。这个会是意大利圣方济各所创立的,“专以荣主救灵为宗旨,以修德立功为己任,以看破红尘、抛弃私有为准则。”宜昌的天主教大多属于这个会的,宜昌天主教会所兴办的学校、医院大多出自这个会。第二种是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会(白衣修女会)。这个会是法国苦难玛利亚修女创办的:“修女均发有终身三愿,即神贫、贞洁、听命。”</div><div><br></div> <div>▲白衣修女会介绍</div><div> 白衣修女会1889年来宜,住在二马路一栋老房子里,1891年“宜昌教案”教堂被毁后,才在滨江路与强华里转弯处重建新舍,1901年圣母堂(中心医院附近)新楼宿舍落成后迁到此地。1930年继烟台以后在宜昌爱德堂设立第二修女院,招收了一批女青年教友入院就学。该会的工作是管理孤儿院,管理医院诊所,在教会的学校担任教学。</div><div><br></div> <div><div>▲曙光中的十字架</div><div> 1898年3月,迫于对外压力的清廷颁布《地方官接待教士章程》,竟然承认天主教的主教相当于督抚,副主教、会长相当于司道,传教士相当于州县的政治地位。这无疑提升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地位。而传教士在各地传教时,常常干预地方政事,藐视地方官员,包揽诉讼,从人命案件到民间纠纷无不插手。少数教民依仗教会势力,也就横行乡里,甚至挟制官府,因而民教争殴趋于激烈。</div></div><div><br></div> <div><div>▲1900年,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div><div> 就和英国记者宓克曾指出的那样:“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曲,教民恒胜。教民势焰愈横,平民愤郁愈甚。”由此形成了“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的奇怪现象。因为一败再败,清廷变得越来越软弱,而清朝官吏既看不惯教会的特权,又不敢得罪洋人,在民事纷争中除了总是袒教抑民,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无。</div></div><div><br></div> <div>▲法国画刊《Le Monde Illustre》1900年刊庚子事变报道</div><div> 而在那些开放口岸、免除关税的条约上均附有与教会有关的特款规定:“深入内地,购地建造,自由传教,官府一体矜恤保获。”就有了“洋人横行,洋教盛行”之说。民族尊严遭遇的屈辱感、加上固有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再加上一些传教士和教民近乎野蛮粗暴的行径,就使得洋人和洋教在中国广大地区形成了被仇恨的对象,以至于酿成了无数的“教案”。</div><div><br></div> <div>▲始建于1905年的荆州南门天主教堂</div><div> 于是鄂西教区、后改为宜昌教区的六任主教中,除了第二任的祁栋梁(公元1889-1899年在任)因病回国以外;第一任的董文芳(公元1876-1888年在任)、第四任的杨睦多(公元1905-1922年)和第六任的顾学德(公元1930-1950年在任)都是病故在自己的任上。而第三任的德希圣(公元1900-1904在任)和第五任的邓炳文(公元1923-1929年在任)都是被杀的。可见得主教也不是那么好当的。</div><div><br></div> <div>▲十九世纪末形容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div><div> 教案的此起彼伏,除了会党的崛起,还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天主教在法国政府支持下,取得“保教”与领事裁判特权后的态度骄横,干预当地行政,庇护教民,干涉诉讼,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一些做法引起官绅和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有一些地痞无赖假意信奉洋教,以教民的身份胡作非为横行乡里;还有反清势力(会党)趁机散布谣言、蛊惑民众,煽动敌对情绪;甚至还有天主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矛盾,都会导致反教事件的发生。</div><div><br></div> <div>▲反洋教宣传 猪叫剜眼图</div><div>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交通闭塞,民众容易误信谣言,比如教会收养婴儿是出于善意和人道:“但国人愚昧,误信谣言”谓教士挖吃婴儿眼睛,引起冲突,如武穴及宜昌教案”,“故张之洞自光绪19年(公元1893年)起,奏准在湖北各处设立育婴室,由绅民捐款经营,收养婴儿,以免发生类似事件”。</div><div><br></div> <div>▲1910年威尔逊拍摄宜昌西北山区农民院落</div><div> 国家的积重难返,外国的咄咄逼人,国人长期处于外力的压迫之下,仇视洋教理所当然。仅以利川为例,1984年,“天主教民胡文安在汪家堂以购屋建堂为名广置田产,坐收渔利,引起民教互控”;1894年,“地方官将典给教堂之房屋让给庙主,并勒令教民摊派赛神会钱,致与教方发生冲突”;1896年,“淳雾山教堂大竹被不法之徒砍伐600株,教士屋被拆毁”。</div><div><br></div> <div>▲传教士与他的随从、轿夫、挑夫</div><div> 例如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的“施南(恩施)事件”:“法国依约入施南传教,购地建堂,全县绅民散发揭帖反对传教”;例如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宜都教案”:“英国牧师欲入城建教堂,兴义学,设善堂,施药济贫,乡绅以‘宜都向未通商’拒其进城,所租房被拆毁”;例如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的“荆门教案”:“法国主教赴教堂时乘坐绿轿,从者百余,掌号放铳,炫耀过市,引起围观民众之不满而投石攻击。”</div><div><br></div> <div>▲哥老会忠义堂</div><div>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因平日教民恃符欺扰,良民怨恨已深,川湘会党聚众3000,假托余蛮子(余栋臣)(哥老会)旗号,灭洋攻教作乱。很快扩展到宜昌府的巴东、长乐(五峰)县和施南(恩施)府的利川、建始县。比国传教士董若望被杀,利川野树坝、李子垱等处法国教堂育婴堂被毁;利川巴东两线、施南一路被拆教堂20余所;教民住屋被拆尽;教民被杀82名,据1878年12月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天主教第一份报纸《异闻录》记载,其中有“信友69人被赶往鸡肠洞被烟熏而致命。”</div><div><br></div> <div>▲清兵操练</div><div> 那份报纸报道说:哥老会“气焰大炽,会众倍增”,一面由巴东建始直趋川境,一面声言渡江直扑宜昌府城:驻武汉的法国领事和驻宜昌的英国领事“数次函照张之洞(湖广总督)‘切请保护。’”按照《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的作者苏云峰的说法: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对教会之蛮横无理,固很痛恨,但对镇压肃清会党,保持治安的态度则与外人完全一致。这也是他获得外国官员、传教士、商人及掮客赞美最多的原因。”</div><div><br></div> <div>▲1911年威尔逊拍摄海拔1000英尺以上的大山</div><div> 张之洞认为鄂西“山深地广,若不大举及早扑灭,必致成燎原之势。”便派出三营新建陆军“乘轮船疾驶宜昌”,协同地方驻军“分路入山攻剿。”平定动乱之后,又与外国使团讨价还价。据吕实强的《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一文记载:“法方要求教士恤款2万5千两(银子),教堂赔偿40万两……最后协议赔死难教士1万两,各项教堂损失4万5千5百两,并由中国政府负责在利川县赔建天主教堂一座。对内则参革地方不力官吏,重申保教决心。”</div><div><br></div> <div>▲德希圣主教</div><div> 据龚浩写的《宜昌教案始末》一文介绍: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宜昌教区第三任主教德希圣在自己的弟弟、两位传教士以及当地教徒陪同下到施南(恩施)视察,行至沙子地天主堂遭到当地民众围观而认为有失尊严,提出要办几桌酒席,鸣鞭炮20万响赔礼道歉。</div><div><br></div> <div>▲杀洋人</div><div> 民众照办后,德希圣还不依不饶:“又命贾崇太(当地教民)责成老百姓将鸣放过的鞭纸捡起来,清点数目;群众认为洋人过于苛刻,也就拒不清点。”“双方正在僵持之际,当地士绅向协堂带领十几个人持刀前来,将德希圣等七人杀死,并将教堂及祭物全部捣毁,还将几家教友的房屋烧毁,这就是‘施南(恩施)教案’。”</div><div><br></div> <div>▲1972年围观外国人的北京</div><div> 可是按照李小国教长传来的宜昌市档案馆关于《施南教案》的文件记载,德希圣主教等人被杀的情况与龚浩的回忆有异。说的是山里人少见多怪,都跑来看洋人,乡民“向元新在窗外窥探,撞倒肃静回避两面,嘈杂开闹,主教恶之。”教民贾澄清便和他发生争执。“(向)元新走出厅外,在稻场叫骂……走秧田中,董神父出户观看,又被元新抓秧泥撒至头面,泥糊眉目衣服。”于是向元新和他的叔叔向允昌被抓。</div><div><br></div> <div>▲送葬的队伍</div><div> 当地团首(团练小头头)向光锡得知消息后,赶来求情。“念其乡愚无知,主教面谕,团首光锡将闹事两人送官究治”,第二天又赶到德希圣暂栖的坟前坝求恩,“主教面准不送向允昌到官,罚酒席八桌放鞭六卷赔礼,向元新仍交团首送官究治。”可是彪悍的山里人借口“沙子地街市买不出如此多鞭,天又干旱,火星延烧可虑不能照做”为由不肯放鞭,加上“吃席教众见席(菜)不好,啧有烦言。”再加上乡民中还有基督教信徒,所以天主教德希圣主教和他的所有随从就在劫难逃了。</div><div><br></div> <div>▲建设中的德希圣墓庐</div><div> 德希圣被杀后,比利时国王专门派钦差向清廷交涉,并派军舰来宜昌显耀武力。满清朝廷当然怕得要命,不仅派专员赴宜进行处理,下令捉拿凶犯,德希圣等人在宜昌下葬时,特派官员与宜昌文武官员一道躬身执绋。教案的最后处理结果是:清廷赔偿宜昌天主教会白银10万两,另给坟地购置费2500两,还给那个被杀的中国教民贾崇太的家属14200串铜钱的抚恤;第二年将肇事的向协堂等11人处以极刑。</div><div><br></div> <div>▲《湖北省志人物志稿》</div><div> 在《湖北省志人物志稿》中,有向燮堂的生平简介,抄录如下,让各位看官对德希圣被杀有一个综合看法:向燮堂(1866—1904),又名协堂。恩施沙子地镇花背乡人,土家族。有勇力,任侠好义,好打抱不平,乡人皆乐与交,汉流会党组织推为“大哥”。</div><div><br></div> <div>▲沙子地天主堂</div><div> 1904年7月17日,法国天主教鄂西南教区主教德希圣,带同司铎德希贤、董明德,华人通事贾澄清等到沙子地“视察”。仪仗舆马,声势煊赫,当日住息该地绅士李家炳家。向与向元新等同到李家看洋人,遭贾澄清厉声呵斥,并将向元新口鼻打破,还说定要送府衙门法办。经向姓族首出面求情,德希圣命向元新于次日在李家炳家中办上等酒席8席,放鞭炮6万响,当众叩头赔罪。</div><div><br></div> <div>▲绘画 杀洋人</div><div> 向元新忍辱照办,不料,德希圣于次日起程之前,忽派人宣称昨日放鞭,尚未足数,勒令再放10万响,且须通街爆放。向不允,据理争辩,围观乡民皆以街窄天热,恐茅屋失火遭灾,亦拒不应承。德希圣等咆哮不已,要施南府抓人。众人大怒,请向燮堂出头。向愤极,挥泪掣出腰刀,将德、贾等4人杀死;教堂会长黄朝炳、教民何登玉、黄张氏等亦被众人扑杀。复率众焚毁教堂及恶霸教徒蔡先谦、陈汉科两家住宅。世称“施南敦案”。</div><div><br></div> <div>▲向燮堂墓</div><div> 案发,清廷大震,湖广总督张之洞调派大军来施南,严拿“肇事人犯”。向避祸于邻乡后塘坝赵家村亲戚家,乡人拒不首发。后被清探查实,带兵进围赵家村,兵惧向之声威,不敢轻入,向从容下楼就缚。审讯时,由湖北试用道左元麟,施甫知府施纪云、法国驻汉口领事代表田国庆(荷兰籍教士)三人会审。向见洋人坐堂,挺立不跪,武士强之,终不屈。同年9月15日被杀害于恩施东门外刑场。</div><div><br></div> <div>▲反教农民</div><div> 民国之后,宜昌教区仍有教案发生,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比籍神父余文银(Hasselt)在利川新田坝被杀;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比籍神父陈贤德(Antverpias)在枝江紫金岭被杀,同年还发生了主教被杀的“巴东教案”。</div><div><br></div> <div>▲宜昌第五任主教邓炳文</div><div> 宜昌教区第五任主教邓炳文(Sussen1877-1929)是比利时人,1907年来华,第四任主教杨睦多在宜昌病故之后,于1923年接任主教。据新中国成立后自主选出的首任宜昌教区主教张鸣谦回忆,邓炳文是1927年天主教会在宜昌滨江路(二马路到一马路之间沿江路段)创办的益世小学(红星路小学)的创办人。</div><div><br></div> <div>▲宜昌教会学校</div><div> 张鸣谦在《天主教宜昌教区简史》中写到了一个细节:1921年,卢森堡籍的万治在担任宜昌文都修院院长期间,因为组织鼓号音乐队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招致邓炳文主教及其他外国传教士的不满,结果邓炳文于1927年采取‘升官撤职’的办法,将万治院长调到荆州北门天主堂两湖大修院任院长,而把龚本仁(比利时籍)调来文都修院接替他的职务。”除了重用自己人,也说明邓炳文墨守教规、反对改变的个性。就是不知是不是由于这样的个性导致后来的杀身之祸?</div><div><br></div> <div>▲邓炳文等人灵柩</div><div> 据龚浩回忆:1929年9月,宜昌教区第五任主教邓炳文在巴东视察,途经小垱天主堂,“遇到一桩婚姻纠纷,要求邓炳文给予解决。无奈邓炳文因干涉阻扰教友与非教友的婚姻,激怒了当事人,9月9日遂将邓炳文、柳文德(随行的比籍传教士),以及小埫本堂神父唐人杰三人一并杀死,这就是‘巴东教案’”。</div><div><br></div> <div>▲送葬的队伍中可见棺椁</div><div> 而奇怪的是在张鸣谦的回忆录中涉及到宜昌教区发生的教案,他都以“龚浩已写《宜昌教案始末》一文,本文从略”一笔带过,网络上和其他史料中也几乎找不到邓炳文被杀的具体情况介绍,想想德希圣主教被杀后,全国震动,很多资料提及,那个领头的汉流帮会大哥向燮堂甚至被说成民族英雄,还编有《燮堂歌》民间流传:“六月里,雾茫茫,主教神甫上杀场,呜乎哀哉见阎王”。就有了些疑惑。</div><div><br></div> <div>▲红军桥</div><div> 笔者在查阅中共恩施历史第一卷第六章“三、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有关资料时无意读到一段话:“……鹤峰苏区北部邬阳关、金果坪地区亦十分激烈,不仅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仇视和‘围剿’苏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教会人员也助纣为虐,也勾结当地土豪劣绅危害地方,欺压群众。他们还经常给团防提供红军和地方武装活动的情报,甚至为团防出谋划策,严重阻碍根据地的各项建设。1929年9月9日,曾宪文、肖明发带领巴(东)建(始)鹤(峰)边防司令部战士,捣毁小埫教堂,赶走传教士”。</div><div><br></div> <div>▲红军洞</div><div> 在巴东的有关资料里找到了当事人肖明发的个人简历:湖北巴东县金果坪乡土地坪村人,1929年9月在江家村参加红军,后随军转战巴东、建始、鹤峰等地。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连长、副团长、巴(东)建(始)鹤(峰)边防司令部第二团团长。1931年8月,肖明发在建始毛家冲与团防刘吉川部交战时负伤。在鹤峰桑叶坪治疗期间,建始团防黄协臣重金收买肖的通信员,开枪将肖杀害。</div><div><br></div> <div>▲邓炳文墓志铭</div><div> 于是恍然大悟:怪不得无论在书籍还是网络上都找不到有关邓炳文被杀的相关资料,怪不得李小国教长希望和笔者等人面谈详情,就在于红军边防司令部1929年9月9日对小埫教堂的进攻,“赶走”其实就是“杀害”。时间、地点、人物都极其吻合,至此,有关邓炳文被杀的真相在近百年后终于大白于天下了。</div><div><br></div> <div>▲《刚恒毅枢机回忆录》</div><div> 那个在中国召开了首次天主教代表大会的意大利人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 1876-1958年 )在他的《刚恒毅枢机回忆录》中写道:“九月九日,宜昌教区主教邓炳文和两位比籍神父唐人杰、柳文德及三位传道员,在巴东小埫视察教务时被土匪杀害。我听到这消息非常难过与震惊,深怕别处传教士遭受池鱼之殃。”</div><div><br></div> <div>▲邓炳文葬礼</div><div> “早在上海会议期间,我就听说宜昌附近土匪横行,曾请邓主教小心。他举目向天说:‘我全心全意承行主旨。’我到法、比使馆交换意见。法国公使有意派军舰到宜昌。我告诉他可能会引发事端。发第一炮容易,让最后一炮停止却很难,我请他谨慎从事。外长回电告诉我,他将专案调查此案件,并保险保护传教士安全,我也向圣座报告此案。”</div><div><br></div> <div>▲反洋教宣传画</div><div> “巴东教案”邓炳文被杀后,罗马教廷驻华代表立刻向南京政府提出交涉,外交部9月17日的回电称:“本部长对此异常焦虑,刻正饬令地方当局详细调查。”可是当时虽说早就是民国了,而且北伐也成功了,可依然是军阀混战连连不断。当时的湖北政局也不稳,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div><div><br></div> <div>▲东交民巷杀洋人</div><div> 教案的善后事宜就不得不一拖再拖,当然会严惩肇事者,不过南京政府就是没钱,最后赔偿了宜昌教会区区3500块银元草草了事,可见得“乱世没处说理”这句话是正确的。两年后,“有个因教案被处死人的后代,为报杀父之仇,于1931年4月7日在巴东小垱教堂杀死比利时神父余文辉。”是不是有些莫名其妙的诡异,几桩教案,居然全都发生在巴东小垱天主堂!</div><div><br></div> <div>▲传教士与教民在一起</div><div>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被杀的余文辉还是在利川新田坝被杀的比利时神父余文银的哥哥,也是宜昌教区最后一个被杀的外国传教士。于是想起了当年一个天主教教民的自白:“为什么不信教?因为信教好处多啊,有吃有喝(施粥铺),能看病(教会医院),又能上学(教会学校),出了事还有洋大人给罩着,别看平时当官的和地主在你面前作威作福,遇见了洋人照样低头哈腰。这样比当官的还大的靠山有什么理由不依靠呢?”</div><div><br></div> <div>▲亡者堂中邓炳文墓</div><div> 龚浩在《“宜昌教案”始末》一文中说:“他们(指‘巴东教案’中被杀的第五任主教邓炳文和随行的传教士柳文德、小垱天主堂神父唐人杰)的尸体后来由法国军舰运回宜昌,(1929年)10月21日举行了礼仪隆重的葬礼,埋葬于亡者堂。”而1904年9月19日在恩施沙子地天主堂被杀的宜昌教区第三任主教德希圣和其第德希贤、及董明德两传教士和当地教徒贾崇太的四具尸体也是最后在亡者堂安葬的。</div><div><br></div> <div>▲2019年发行的《宜昌开埠》</div><div> 李明义在他的《宜昌开埠》一书“宜昌商埠新区里的旧址旧事”中解释:“1877年宜昌开埠以后……洋人客死他乡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宜昌,要按照西方人的习俗去安葬那些死去的洋人,得有一个合适的去处。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侨居在宜昌的洋人选了三块地方建造墓地。”</div><div><br></div> <div>▲1984年宜昌地图上市群艺馆的位置 </div><div> 第一块墓地应属于“联合公墓”,在解放路原市群艺馆(俗称“文化馆”,现在的文化广场处)。“截至到解放前夕,共葬有外国人坟墓五十余座。”这块墓地除了安葬领事馆官员和海关职员,绝大多数是商人、传教士、水手、旅游者和探险者。解放后被迁走,平为广场,四十岁以上的宜昌人谁没坐在当年文化馆的水泥条椅上看过露天电影和文艺汇演呢?</div><div><br></div> <div>▲原安安庙天主堂</div><div>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英国博物学家安特卫普·埃德加·普拉特曾经在宜昌“长江对岸”的点军安安庙(现在的卷桥河村一组)参加过一个“因痢疾死于沙市”的年轻传教士的葬礼,那里就是洋人的第二处墓地。2016年1月31日,《宜昌开埠》的作者李明义等还曾在那块墓地附近还找到过“几块刻有洋文的墓碑”。</div><div><br></div> <div>▲外文墓碑</div><div> 第三块墓地位于原法国圣母堂附近的亡者堂墓地(今中心医院内)。事无巨细的李明义找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一日(1904年9月30日)在宜昌签订的《施南教案善后条约》的全文。其中第二条说“主教名为崇高,与司铎惨被戕害,应赔银十万两,以示优异。又另给银一万两作为主教司铎建造墓庐。”从建造中的墓庐的照片看,德希圣在亡者堂墓地的墓庐的确很“特别(李明义用语)”。</div><div><br></div> <div>▲意大利人马方济教授在市博物馆查看碑文</div><div> 到1958年,亡者堂有外籍传教士墓22座,中国神职人员墓9座,修女墓21座,中外教徒墓13座。为了给选址在原修道院、文都中学和亡者堂一带开始建设的宜昌医专让路,相传:教会不得不在1959年6月将“9名中国神职人员全部迁移合为一冢,外籍传教士迁移8座合为一冢,将修女墓迁移5座合为一冢,并分别在每座合葬墓前立下了墓碑”的方式迁埋到镇镜山。李明义纠正说:“1959年7月15日张鸣谦给统战部的信件里讲的很清楚:葬在亡者堂的遗骸没有迁往镇镜山,为了节约资金,而是就地深埋。”这才是历史真实。</div><div><br></div> <div>▲耸立在亡者堂墓地原址的高志航塑像</div><div> 在天主教亡者堂墓地里,还安葬有两位国人,一位是高志航,著名国军飞行员、也是抗日英雄;一位是冷兰琴,她的丈夫是时任湘鄂边区绥靖司令兼14兵团司令的宋希濂,就是他在1949年6月11日赶回宜昌,指挥了国军撤离,第二天6月12日,宜昌解放。</div><div><br></div> <div>▲威尔逊在中国</div><div> 董若望被杀害两年后的1900年4月,探险家威尔逊和他的植物采集团队曾经进入过巴东,他要到细沙河蚂蚁坡去寻找韩尔礼所说的那颗珙桐树,李明义在他的《洋人旧事》中引用了威尔逊《贵族的花园》里的一段话:“巴东的头领(官员)竭尽全力地恐吓我的雇员,祈求我放弃计划……(他)是真正地在为我的安全担心。两年前,这个区域发生了骚乱。骚乱发生在反对基督教和信仰基督教村民之间,好几百人在骚乱中失去了生命。整个村庄在大火中被夷为平地,一个天主教神父(董若望)被残忍杀害,他的尸体也被肢解。”</div><div><br></div> <div>▲李小国到福利院探望病人并讲解教会要理</div><div> 一百多年后的2015年,现任宜昌教区教长的李小国神父曾经和其他神父也重访过利川谋道镇太平乡蚂蚁坝村,在丛林里披荆斩棘,找到了民国时期被邓炳文主教派到这里的高神父、余文金、余文银神父(均为比国人)在购买的两座山包上1916年修建的天主堂和学堂。就和李小国教长感慨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在某个偏远的小村庄,曾经有教会、有修女、神父在这边耕耘过……”</div><div><br></div> <div>▲上部完</div><div> 因为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过长、相关的人物与事件过多、又竭力想说清历史真相,导致篇幅过于太长,不得不分为两部分发出。如果各位看官耐得住性子、杜绝得浮躁,对宜昌天主教会或者那张照片的来龙去脉有些微兴趣,宜昌石头在此有礼了。也说一句俗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但保证下回比这回精彩得多。(20200808)</div><div><br></div> <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