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八十二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亡国灭种的危机犹如黑云笼罩大地和人心一一中国到底会不会灭亡?抗战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胜?整个中国社会都找不到正确的答案。</p><p> 正是在这种黑暗迷芒、莫衷一是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位智者,他超脱于历史的眼光,严肃批驳了“亡国论”的荒谬、“速胜论”的虚妄、“拼命论”的鲁莽,写下一本堪称预言级别的书,这本书不仅准确的为抗战八年指明了走向,更点醒了当时的中国。这个智者,就是毛泽东,这本书,叫《论持久战》。</p> <p> 深秋的延安,晴空万里。凤凰山下的一孔普通的窑洞,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一处故居。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全国抗战进行的10个月里,在这里写成的。</p> <p> 1936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指出,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又指出,中日之间最后的胜负,要在持久中解决。</p><p> 为了写好《论持久战》这部专著,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钢,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痛、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沒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沒等全好,又继续撰稿。</p><p> 一天夜里,天气降温,警卫员把一盆炭火放在毛泽东脚旁。过了一段时间,他给毛泽东送水,刚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进去一看,毛泽东正在埋头写作,而火盆旁毛泽东脚上的棉鞋却冒着青烟。警卫员连忙喊:“主席,棉鞋着火了!”毛泽东脱掉棉鞋,捂着脚说:“好痛,好痛”。然后笑着说:“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沒有觉得就烧着了”。说完,又写起来。</p><p> 警卫员翟作军回忆:“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提意见,准备再作进一步的修改”。</p><p> 毛泽东在窑洞里,靠一张方桌,一把椅子,一支毛笔,经过不分昼夜写作和修改,5万多字的《论持久战》如及时雨般问世。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立起了指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思想灯塔。</p><p>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冯玉祥得到这本书后,立即自费印了3000册,分送国民党要人;白崇禧得到周恩来送的《论持久战》后,便认真阅读起来,对书中的立论和见解非常佩服,深表赞赏,不禁拍案称赞:“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宏略”。还根据持久战的观点和精神,归纳并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口号,又将此书推荐给蒋介石,而这一次连蒋介石也不能不赞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了。经蒋介石批准,《论持久战》破例出版,要求全军学习,作为全国“对日作战方针”。奇迹般在国民党军队中出现了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热潮。在学习中,很多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仔细反复阅读《论持久战》,对《论持久战》佩服的五体投地。</p> <p> 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阅读了两遍,她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的亲近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论持久战》的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后,得到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版,他们对这部书赞不绝口。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泽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很多外国军事将领和记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p> <p> 《论持久战》以它超前的、划破时空的胜利预言,给出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之路线,则犹如带有明灯的指南针,不仅指明了方向,还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全国人民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心。《论持久战》也是世界军事理论的打鼎之作,它是我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石,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法宝。</p><p> 抗战八年,国共两党携手共御外侮,但指导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p> <p>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落下帷幕。但事实上,在当时很多日本人看来打败他们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强敌美国和苏联。因此,别说是忏悔反省了,就是想让他们低头服软,也很勉强。</p><p>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日本人都这么顽固不化,有一个陆军中将就输得心服口服,名叫远藤三郎。</p><p> 远藤三郎在中国的名气虽然不大,但是在中日战争中却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脚色,曾担任过关东军参谋长、海军航空兵司令等职,还曾以第三飞行团团长的身份,执行过轰炸重庆的任务。在日本宣布投降后,远滕三郎还嚣张地写道:“即使放下武器,赤裸裸的日本也不用惧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p><p> 可以说,在与中国军队交手这方面,他的资格够老,作风也够剽悍。那么问题来了,像他这样的顽固战犯,怎么就心甘情愿地服软了呢?其实,在1947年以战犯身份关押时,远藤三郎还始终不肯低头,拒绝承认输给了中国人,直到他看到了《论持久战》,才幡然醒悟。</p> <p> 在此之前,远藤三郎认为,日军“中间突破、两翼齐飞”的大战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日本的失败归结于两翼战场的不作为,而非中国战场原因。然而在看了《论持久战》之后,远藤三郎被中国军队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理论所折服,承认了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是日军失败的主要原因。</p><p> 除此之外,毛主席在书中关于和平的阐述:“战争将使全人类意识到,和平是全人类最普世的价值!和为贵,和平超越了东方价值和西方价值。而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消灭战争”!彻底使得远藤三郎放弃了他曾固守的军国主义情怀,从一个打死都不肯认输的顽固分子,转而成为致力于中日友好的和平大使。</p> <p> 1956年,远藤三郎作为日方代表来华访问,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会谈过程中,他将一把家传的日本武士刀赠予主席,并表达了自己对于中日友交往的期望。</p><p> 武士刀在日本军人的眼里几乎比生命还重要,远藤三郎将其作为礼物赠予中方,也显示了他对于和平的诚意。而毛主席也回赠他一幅齐白石先生的画作,并亲书:“承远藤三郎先生惠赠珍物,无以为答,兹以齐白石画竹一帧为赠”。</p> <p> 在告别之际,面对远藤三郎的再次道歉,毛主席说了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我们还要感谢你们,你们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了起来”。</p><p> 回国之后,远藤三郎根据自己在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战后对中国的研究,出版了《旧军人所见之中共》、《日中十五年战争和我》等书,揭露了731部队拿活人做实验的罪行。还在日本国内成立了日中友好军人协会,致力于中日战争中的老兵的交流。</p> <p> 今年是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82周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全国形成了重读《论持久战》的热潮。80年多年过去了,《论持久战》为什么还有如此魅力?主要是因为《论持久战》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而文字却通俗易懂,是一部“满腹经纶的哲人不觉其浅,粗通文墨的老妪不觉其深”的奇书,该书一问世,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和深远影响,赞扬之声响遍海内外。《论持久战》处处散发着真理和光芒,它像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和漫漫长夜中的北斗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p><p> 今天,我们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倍感亲切,也真真体会到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过去它是照亮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明灯,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战胜一切帝国主义的法宝,学习好、理解透、运用好毛泽东这一光辉著作,对于我们解决好当前的国内国际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运用《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指导现实,用《论持久战》的战略思维、主体思维、辩证思维、过程思维,正确认清中美贸易战的形式,分析敌我力量,既不被“抗美必亡”的悲观声音所干扰,也不为“厉害了,我的国”的盲目乐观所轻信,而是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新的国内爱国统一战线和广泛的国际捍卫多边主义的统一战线,以新时代人民战争思想凝聚战斗意志。继续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把“人犯我”预想在前、考虑充分、准备到位,把“我犯人”力量备足、手段备够、决心备强。当前世界面临百年不遇之变局,国际格局重塑,国际秩序重组,不确定的因素空前增多,来自全球的挑战不断,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坚守人民立场聚合力量,运用《论持久战》的斗争精神,坚定决胜信念,树立敢打必胜的决心,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只要胆敢来进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并消灭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