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赞玄章第十四】</b></p><p>视之不见名曰夷。</p><p>听之不闻名曰希。</p><p>抟之不得名曰微。</p><p>此三者不可致诘。</p><p>故混而为一。</p><p>其上不皦。其下不昧。</p><p>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p><p>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p><p>是谓惚恍。</p><p>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p><p>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p><p>能知古始。是谓道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译释</b></p><p>看见了却当做没看见,这叫“夷”,听到了却当没听见这叫“希”,抓住了却当没摸着,这叫“微”。此三者难以区分,是因为他们是浑然为一体的。它在上边不明亮、在下边也不昏暗,它延绵不绝的不可名状,仿佛又恢复到无物的状态。这就是所说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质的形象!也就是那种所说的闪烁不定。迎着他看不见它头所在,跟随它,也看不见它的尾。用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驾驭现实世界的事物,就能了解宇宙起始、这就是所说的“道”的规律。现代人都会记得的一句话幸福便是:“耳朵里听不见是非,眼睛里看不到争斗,嘴里说不出伤人的话”是否正符合这大道之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现代启发</b></p><p>本章老子是要向我们阐述一种思维方式。</p><p>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些恍恍忽忽的东西是什么?是人们通过“道”认识出来的思想和知识。</p><p>“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学习前人认识自然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用这些知识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再总结出更新的知识,以指导后人更深层次的探索更深层次的自然奥秘。</p><p>“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我们判断事物,在当今找不到根据,就到古代前人的经验中去找。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了,借鉴前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做事成功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失败的可能性会压缩到最小。</p><p>老子本章“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来说影响非常深远。</p><p>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p><p>古人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p><p>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三人行,必有我师。”</p><p>成语说:“前车之鉴”、“古为今用”、“道冠古今”、“能者为师”等等。</p><p>这些名言、俗话、成语里都包含有老子的“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思想体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b></p><p>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引申到青少年道德教育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要虚心的学习。</p><p>在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善于向别人学习。有的人,不会还不好意思开口向别人请教,乃至于向老师请教都羞于开口。有的人,蔑视成绩不如自己的人,别人有过人之处的方面,明明自己不如别人,却耻于开口向别人学习。有的人,明明自己一窍不通,去要摆出一幅内行的架势,生怕别人知道他不懂了。</p><p>《论语·樊迟请学稼》中说:“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p><p>《苟子·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p><p>《韩愈·师说》中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p><p>孔子种庄家不如农夫,要向农夫学习。荀子终日思考,不如片刻向别人学习。韩愈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比自己有学问,就要向他学习。</p><p>古代先贤的学习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都是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人,他们尚且可以“不耻下问”,我们青少年还有什么面子放不下来的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企业管理的启发</b></p><p>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引申到企业管理就是:不仅要学习前人的管理经验,企业内部还要创造学习氛围,全力打造学习型企业。</p><p>创建“学习型企业”当“导师型领导”,这是当今企业管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的经验值得提出来与大家共享。</p><p>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笔者的公司可谓一波三折,起初我们把抓好生产管理的赌注下在了引进人才上。这个决定险些酿成灾难性的后果。</p><p>我们可谓求贤若渴,不惜代价的寻求人才,其结果恰恰相反,生产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混乱,设备濒于崩溃的边缘,公司到了最危机的时候。</p><p>正如鬼谷子所说:“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则相思”,殊不知人才就在身边,就在这些朝夕相处的兄弟里。</p><p>于是轰轰烈烈的培训工作开始了,白天搞生产,晚上办夜校。从“生产管理”、“加工工艺”、“材料预算”、“生产统计”、“工程进度”、“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维修”、“销售技巧”、到“语言技巧”等等一系列交流式的讲座,不分场合、不分地点的开展起来了。公司的变化开始一天天呈现出来了。</p><p>大力提倡导师型领导,全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各个部门的领导,要想晋升的首要条件是培养接班人,举办培训班,把工作经验和知识教给本部门的同事,如果没有培养出得力的接班人的话,就没有提拔的机会,这样无需动员,他们就已经成为导师了。不提倡老黄牛精神,不提倡员工超负荷拼命工作,如果谁说他工作都快要累死了,说明他是不愿意把经验教给别人,不愿意让别人分担他的工作,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作怪。这样一来,学习型企业就形成了。企业的脊梁都是企业培养的“本土”人才。</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大胆启用自己培养出来的本土人才为主,以社会招聘人才为辅”的用人方针,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收效甚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