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光匆匆,台山市冲蒌镇白岗均和村已走过一段的峥嵘岁月,其村后参差不齐的七座隽美洋楼,尽管饱经沧桑而今是人迹罕至,但也在历史长河中写下了不朽篇章。</p> <p> 均和村,于我而言有着难忘的记忆,记得在2000年搞地方志时,曾首次慕名来此拍照;2010年又陪同五邑大学梅伟强副教授等学者到访;2020年再为宣传历史文化重临旧地。这些数字好像冥冥之中的一种缘份,让我机缘巧合每隔十年就来探个究竟,自然而然地又生出一番滋味。</p> <p> 说来我与均和村也有不解之缘,前段时间就有不少影友对我说,曾偶尔来这个偏僻古地拍照,也被它别具一格的整体布局设计所震撼,但因为局于所限了解不多,只觉得当中意犹未尽,希冀让我能提供一些资料,好让这颗遗珠能够现出光彩。</p> <p> 其实,我对该村这种密集型碉楼群不陌生,冲蒌地区本身漂洋过海的华侨众多,对建筑流派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尤其似均和村那般兄弟相约一起兴建的,放眼白岗一带如永盛村、坪岗村亦如出一辙,这充分显示当地出外华侨打拼,带来不少乡民生活比较富庶。</p> <p> 与上次受小雨纷飞影响,只站在田埂远拍外景不同,我今回终于在冬日和煦中,如愿捕捉到不一样的风景。尤当迈过杂草丛生与田埂小道一步步走近时,那一幢幢古迹依旧的大型建筑物,越来越清晰呈现眼前,只是一时忽觉物是人非。</p> <p> 均和村于民国时期修建的七座大小不一的洋楼,以自己的能力是不会妙笔生花描述出来,我只能是通过零距离的接触方式,向喜欢怀旧并欣赏洋楼的朋友们,讲述着它蕴藏当年的点点滴滴,虽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故事。</p> <p> 据村中认识的年长朋友强哥反映,均和村村民皆为李姓,现村中常住人口有60多人,当中80岁以上长者有3人,旅外香港同胞约10多人,华人华侨约1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巴西、墨西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p> <p> 热情的强哥继续说:“村中现存传统广府民居23座,村前与村后既独立又整体,而两者相隔愈百米的古老洋楼,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当中年长的“儒学家塾”已接近百年。而他现居村前那一字排开的五座侨房,至少也有八十年的历史了,而今老父亲独居面南那座古楼,推算会超过九十多年楼龄。”</p> <p> 往事让人怅然若失,遥想这儿昔时一定繁华热闹,只不过我的触目之处,那些已显破烂的楼房,看去却是非常凄美委婉,堪称那就是一条空心村,没有见到一丝吹烟带来生气。唯有除了老人家居住南端那幢,当其儿子每次送上饭菜,看门的忠犬吠出一阵声音,才觉得完全未与世隔离。</p> <p> 徜徉村里古旧巷弄,面对着古老的青砖、苔绿斑斑的墙壁、油漆斑驳的大门,无一不吸引我驻足留心,拿着相机选择角度留拍。就算人去楼空,家园荒芜,萧条冷落,甚至感觉有点怪怪的,然而我对每座洋楼迥然不同很着迷。</p> <p> 均和村的每座洋楼都有不同的特色,大部分是以西式建筑风格为主,砖墙石基围合成户,其中有座以更楼的原始构思来建成,彼此之间挨得很紧密可呼应,并基本以天井走廊保持与外界沟通。这种外封闭内开敞的形式,很具有安全与隐蔽的特点,我推想这可能与当时防匪防盗有关。</p> <p> 我不甘心就此只隔靴搔痒,最想做的就是要触手可及,亲自抚摸那古楼斑驳墙体,感受时光曾在这流淌,为何让过去的风光却不敌岁月的侵蚀,最终变成这个悲哀模样,最否岁月是把杀猪刀,不仅催人老更催楼忧伤……</p> <p> 游走在洋楼之间,我寻古兴趣也是越来越浓,为了这近在咫尺最真实的美丽,我不住地停下来仔细打量,也不停地用心来思考与探索,更不忘留下一帧帧颇有历史价值老照片。此情此景,让我不由产生一个愿望,祈盼更多历史学者与文人墨客到此,能将均和村古典之美尽情展现出来。</p> <p> 平心而论,台山的碉楼和洋楼风格多样,建筑精美,尤其是在电影《让子弹飞》里露足了脸,也是真正的为世人所熟知。但相比获得“世界文化保护遗产”这一头衔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台山碉楼和洋楼仍委实需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p> <p> 暴殄天物令人痛心,冲蒌镇均和村现是“待字闺中”,反而保存了台山洋楼的原汁原味,虽现正在历史长河中慢慢的湮没,只要我们不愿它繁华落尽,一切归于平淡,也许日后多加开发和保护,会成为都市人所向往的复古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