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三月份女儿便说为了奖励我,让我去宁波她的小窝住几天,一直到6月才终于成行。6月9日晚,九江至宁波的软卧车厢,又碰到了一位拎着大包小包,一身出门打扮又不象旅游的大姐,说是又碰到,是因为我近两年四次坐这趟车已有三次碰到这种情况,可见概率之高。闲聊之下才知大姐儿子、儿媳均为复旦大学毕业,家庭事业均安在宁波,此番是因儿媳怀孕,请婆婆照顾,大姐的行李中有四季换洗衣服,有乡下收的土鸡蛋,还有两只给媳妇补身子的土鸡,和我去年碰到的几乎一样。大姐说不去吧那边儿子媳妇急需帮忙,去吧又牵挂家中的老伴,言谈中既有身不由已的无奈,更有儿子争气、儿媳孝顺的自豪。我不禁暗想,现在我女儿要的是绝对的自由,生怕父母管她,连我来看她都是接受她的奖励,到那时她会请我们来吗?我还真满怀期待这一天呢!</p><p><br></p> <p><br></p><p> 正值梅雨时节,在宁波的头二天,下着大雨,多少年来难得这样没什么事而闲坐家中,看着窗外的雨线,心中莫名的安宁,小时候下大雨时最喜欢的是躲在奶奶床上的蚊帐中看小说,或者从简易楼梯爬上楼板借着明瓦的一方光线翻寻爸爸旧木箱中的藏书,我特别迷恋暴雨中的宁静。女儿这没有电视,但有一小书架,架上有百十本书,看雨做家务之后我便靠在书架边上的躺椅上看书,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在女儿这里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p> <p><br></p><p> 雨渐小,女儿来电话,建议我去天一阁看看,知道天一阁,最早是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江南的文物古迹更多的是名园古刹,这一座私家藏书楼便显得是如此卓尔不群,也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想着一定要拜访,机缘巧合的是多年以后女儿来到宁波工作,单位就在天一阁附近。今天下午雨小风停,我也闲来无事,正是游天一阁的好时机。从女儿家沿老护城河步行十多分钟便到了,一天的风雨打落了许多树叶,湿湿的粘在门口的砖地上,初夏的空气湿润清新,"南国书城"的匾额已在我的眼前,"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的楹联告诉我们天一阁悠久的历史,也写出了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登阁读书后的感受。</p> <p><br></p><p> 我想象之中的天一阁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但进入大门,才知它设计精巧,别有洞天,是一座不算大的园林。天一阁的主体建筑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二为一,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当然这种格局我们是看不到的,只能透过窗纱,隐隐的看到书橱。游这样的人文景观,如果没有导游的讲解,只能是走马观花的走一遍,而如果只听导游的讲解,又是浮光掠影。于是跟着导游走了一遍,知道它的主要建筑和功效之后,我独自在园中漫步,雨依然在纷纷扬扬的下着,重重砖墙间弥漫着冷冷的湿气,我一间间、一栋栋房子的看着,努力将脑海中关于天一阁的印象与眼前的现实联系起来。</p><p> 天一阁由明嘉靖年间的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范钦27岁中进士,便开始在全国各地为官,为官初期他为了自己的仕途顺畅,开始收集地方志、科举录,55岁官至兵部右侍郎时遭人陷害,为官之路彻底终结,辞官回家的范钦深感官场黑暗、世事无常,转而将余生精力都用于书籍收藏,由此开始了这个古老私人图书馆的传奇。余秋雨先生认为:范钦是一个官僚,更是一个有健全人格和文化良知的读书人,做官为他的藏书提供了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读书人的身份使得他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但官僚退隐还乡之后多喜建园林,以寄情怡性,在以后的历史变迁中几易其主,园林保存下来,作为一方名胜供人游览,如著名的拙政园、退思园。而太纯粹的艺术家或学者大多数天真、脱世,恃才傲物、不懂圆融,缺乏一种冷峻的理性,范钦可能在这两方面都不是出类拔萃的,但却是将两者结合得最好的,在范钦辞世时,天一阁的藏书已达7万余卷,而当时的宫廷藏书才10万余卷,差不多是大半个国家图书馆。明代的书很贵,一本书就要二两白银,这么多的藏书,以范钦三品官员的俸禄不吃不喝几十年也只能购得其几分之一,藏书的大部分是范钦用同等价值的书籍和别的藏书家互相交换,全凭人力抄写而来。有时候为了按期交换,范钦会连续几天几夜的抄写,这样的辛劳坚持二十多年直到他八十岁寿终正寝。范氏家族的后人一直用一种最严苛的方式守着先祖的这个藏书梦,延续400多年。范钦把他的藏书楼命名天一阁是为了抵御火灾的侵袭,400多年来,真正让火不敢靠近的是这个家族每一代人心中的那一池水,简单却长流不息。</p><p> 从女性的角度, 在天一阁450年的历史中,最让我动容的不是创建人范钦传承遗产的智慧,不是打破族规允许大学者登楼读书的义举,也不是在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进呈珍贵古籍而得的褒扬。而是那个为了登天一阁读点书而要知府作媒嫁入范家的姑娘钱绣芸,钱绣芸是当时宁波知府的内侄女,家世应该不错,就是几百年前这样一个弱女子不为利禄、不为功名,只想去天一阁读点书,却要以婚姻作代价。更让人唏嘘的是她虽嫁入范家但最终囿于族规女性不能登楼看书。在导游的讲解中,水池中的假山是少女的模样,永远那样忧郁又充满渴求的看着天一阁。</p><p> 离开天一阁之前,我在古籍修复电脑演示屏幕前驻足良久,留存百年的书籍依旧完好还得益于这些几十年致力于做好一件事的匠人。</p>